第3版:社 会

筛查328名,完成率148.42%;救助1880名,完成率150.88%——

我市实事实办点亮残疾儿童成长路

本报讯 (记者 刘少伟)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以省政府民生实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为抓手,积极创新机制,大胆探索路径,强化服务保障,提升康复水平,全力抓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筛查328名,任务完成率148.42%,救助1880名,任务完成率150.88%,实事实办点亮了残疾儿童成长之路。

我市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残疾人数多、分布广,残疾人基础设施薄弱,残疾人服务水平较低。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我市目前共有各类残疾人21.2万人,其中0—14岁残疾儿童约为1.5万人。2017年以来,省政府连续多年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列入民生实事,市残联积极作为、主动谋划、强力推动,累计为2341名0—6岁残疾儿童提供残疾筛查诊断服务,为6691名0—6岁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辅具适配、矫治手术等抢救性康复项目,任务完成率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

2023年,省政府再次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纳入民生实事,并将救助年龄范围扩大到0—15岁。为抓住机遇,进一步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性救助工作,市委市政府将残疾人工作写入市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纳入13710政府督办系统,强力推动项目实施。市残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与市卫健委、市财政局联合下达项目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进项目实施。市财政、卫健、民政等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在资金、人员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有力推动项目更好实施。各县(市、区)残联认真贯彻执行方案要求,对全年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各自出台具体实施办法,扎实推动项目有序开展。全市形成了党委领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执行有力的强大组织运行机制。为保障残疾儿童应筛尽筛、应救尽救,依据我市制定的《吕梁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办法》,市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切块资金,县级按照1:1的比例拿出配套资金,用于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实施,不足部分由各县财政兜底保障。

为进一步推进机构服务质量提升,我市不断加强定点机构监管,市残联每年联合市卫健、民政部门,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和专家对19家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展开评审,机构所在地残联常态化开展日常监管,通过检查机构服务设施、安全设施,察看训练服务记录档案,实地回访在训儿童家长等方式,强力督导指导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并定期开展人才培训,积极组织机构技术人员参加省级培训,督促各机构每年自行组织人员外出培训,对各县市区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管理培训,明确各个流程环节注意事项,提高项目审核的效率和准确度。同时,组织开展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专项督导,对各县(市、区)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全面摸底,督促已完成项目资金严格按照流程及时进行拨付。

截至目前,省下达我市总任务数1246名,已完成1880名,完成率150.88%。其中0—15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任务数1025名,已完成1552名,任务完成率151.41%;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诊断项目任务数221名,已完成328名,任务完成率148.42%,已全部超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