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大智
清光绪九年(1883年)《文水县志》记载:“土安都在县西五十里。为村十一:大村、贺家塔、下社、中庄、张家庄、苍儿会、李家庄、郑家庄、温家庄、碾儿湾、石门子。此都旧属交城县,后天启年间,因本县所属都分俱在平下,春秋丁祭无鹿,申详抚按,割大陵屯与交城县易焉。”记载中可知,大陵原本属于文水县西汉设大陵县的县城所在地。明天启年间,只因文水县缺乏山区,春秋丁祭时没有鹿,便与交城土安都交换。
大陵庄村支书兼村长彭世力可以说是我的老朋友,我在吕梁市农机局工作期间,他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农机合作社,而且一直是农机系统的典型,经常来他合作社调研,我们接触也就多起来。老彭组织了村里的一群老年人,为我的这次到访提供了方便。
文水古称大陵,当时县城所在地在今天的交城县大陵庄。既然是文水古大陵城所在地,现在却由交城县管辖,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走进了大陵庄村。
民国出了自行车修理手艺人
民国期间,大陵庄有东西正街一条,南北小巷两条,形成了东西两个十字街。全村不足400人,总共就有四十来个院落。村里主要姓氏有杜、朱、彭、梁等,人们开玩笑说“膨闷肚胀猪吃粮”,包括了四个主要姓氏的谐音。杜姓祖籍河南,移民到交城大营村,主要居住在村东,始祖为杜洪义。杜洪义生有十个儿子,其中有五个儿子迁居大陵屯,村东有三个,村西有两个,村西的两个为杜永安、杜永宁,迄今有16代。朱姓始祖是朱宝、朱秀兄弟二人。彭姓迁来有10代了。梁姓分南梁、北梁,南梁乾隆中期从交城成村迁来。
原来村里有三个社坛,东头社在老爷庙,中间社在西十字街,西头社在村西口。元宵节期间,村里人在这里祭拜十殿阎君,组织文娱活动。文娱活动主要有跑旱船、耍狮子、刘三推车、背棍等。村里还有个仁义班,由晋剧和秧歌票友组成,朱太和、朱万和兄弟俩出资购置了乐器和行头,并开了锅灶。据说朱太和是岁进士,岁进士是贡生身份,是对“岁贡”的一种雅化的别称,岁贡是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仁义班能演唱很多秧歌,主要有《待满月》《劝戒烟》《打冻凌》《偷南瓜》《卖高底》等。
据说,朱家祖上很有钱,在西山有一条牡丹沟,有丰富的木材。在东十字街路北有座朱家二进院祖宅,坐北朝南,砖雕街门,东西厢房各三间;二街门进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
抗日战争时期,村长朱仿陶白天应付日伪军,晚上帮八路军办事。村里朱达兴、杜喜、朱昌、彭如雷等参加了革命。杜基和、杜基亮、杜学忠等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杜基和还参加了上甘岭战役。
民国后期,大陵庄的村里人学会了一门手艺,专修自行车。那时候农村很少有自行车,于是村里的杜希庆、朱希义、杜梦成、朱达建、朱鸿寿、杜贵山等就在太原开设了自行车修理铺。
传统庙宇的神奇传说
在人们记忆中,大陵村正东有座观音堂,村里人也称之为东庙。坐东朝西,正殿三间,供奉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周围是十八罗汉像。正殿两边有耳殿,南耳殿供奉有白衣大士像,北耳殿供奉着送子娘娘像。每年二月十九日,村里人在这里给孩子们戴枷儿、还花花。南北配殿各五间,南配殿供奉着药王孙思邈像,北配殿供奉着一尊神像,有人说是武陵王,也有人说是宁化王。南北配殿里曾是学校和村公所。学生入学的第一天早上要给孩子吃火烧,名曰“记性火烧”,使孩子读书有记性。饭后由父亲领上到学堂,先给学堂的孔夫子画像叩头,再拜先生。上学期间,逢时过节或家中办喜事,要请先生赴宴,或给先生奉送食物,以此表示对师长的尊敬。如孩子不好好读书,顽皮,先生要打戒尺,家长心疼儿子,但也不能怪恼先生,因为家长们都有“板子底下出状元”的期望。
传说,光绪年间有个老和尚云游到此,看见这里风水极佳,便决定化缘在这里修建一座庙。老和尚身怀绝技,精通武术和医道,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有祁县大财主家的女儿生病,久治不愈,老和尚搭线号脉,很快诊断出病因,几副中药下去便痊愈。财主给了不少赏钱,老和尚都用于修庙。老和尚边化缘边开始修建观音堂,先在正殿前修建了三楹过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后来资力不达,就把过厅改成了正殿。在观音堂相对的村西口修建了一座影壁,影壁坐西朝东,前面塑有韦陀像,后面塑有地藏王菩萨。影壁东侧有口古井。
村东北有座关帝庙,村里人也叫老爷庙。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供奉有关公、周仓、关平像。正殿两边有耳殿,对面是坐南朝北的戏台,戏台下有砖碹通道,戏台后面有口古井。
《尔雅》云:高而平者为陵,其地当时亦为高阜。《隋书·地理志》记载:“文水,旧曰受阳,开皇十年改焉,有文水、泌水。”但古人所云之水与文谷水似为二水,文水即今中西川水,文谷水即今西冶川水。《元一统志》记载:文水,自石州方山县界出源,流入交城县界,历榆城龙门山,与文谷水相合流,出文谷口,入文水县南,至本县二十五里。其水多纹,故曰文水。
赵武灵王美梦成真的千古佳话
清康熙十二年《文水县志》记载:“大陵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即今武陵村大陵庄是。《史记》赵肃侯游大陵,大戊午谏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肃侯下车谢。其后武灵王亦游之,梦处女鼓瑟而歌,即此地。汉为县,晋时南单于居之,后魏废,今为屯田。”
战国时,赵武灵王年少登基,在复杂的环境中锻炼成才,为人谨慎务实。早年他在参与中原诸侯发起的“五国相王”时被称为赵王,他认为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称王,于是他去掉王号,终身不用,只让国人百姓称其为“君”。赵武灵王是后人对他的称谓。
赵武灵王思想开明,提倡“胡服骑射”,主动打破了华夏贵、戎狄卑的传统观念,既团结了各民族,又增强了国力。此外,赵武灵王还着力开疆拓土,力压秦国,修建长城,收服楼烦,灭中山国,并在壮年急流勇退;他的功勋伟业,至今仍被人们称颂。
然而,让人称奇的是,有如此传奇经历的赵武灵王在儿女私情上也颇具戏剧性。公元前310年,赵武灵王已在位16年。这一年,他颇有雅兴至大陵游玩。一日赵武灵王做了一个美梦。梦境里,一个妙龄少女出现在赵武灵王的眼前。只见她风姿绰约,颜色姣好,素手弄琴,朱唇轻启,歌声曼妙,眉目含情。她轻轻吟唱道:“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赢!”
赵武灵王陶醉于梦境,醒来后也挥之不去、难以自拔。在与群臣酒宴之时,他将此梦,说与大家,并滴水不漏地将梦中少女的形象跟群臣描绘了一遍。此时,正在席间饮宴的朝中大臣吴广显得有些激动了,因为赵武灵王刚刚所描绘的女子太像他的女儿。于是,吴广奏请赵武灵王,将自己的女儿吴孟姚献给了他。
赵武灵王得到吴孟姚后,如获至宝,对其宠爱有加。月久年深,赵武灵王竟将先前娶的韩女废黜,立吴孟姚为王后,并赐名“吴娃”,人们不难理解赵武灵王的心情。他得到孟姚可谓最神奇的艳遇,是天赐良缘、前生注定,因此他对孟姚也特别珍惜、宠爱。
几年后,吴娃生下王子何。赵武灵王因为爱屋及乌将长公子章废黜,立王子何为太子,即日后的赵慧文王。公元前301年,吴娃去世,赵武灵王不胜悲痛。两年后,即赵武灵王二十七年,赵武灵王传位太子何。在太子何即位后,赵武灵王想起当年因宠爱吴娃而废长子公子章,于是加封公子章为安阳君,并想在赵国立两个王。正当赵武灵王犹豫不决之际,沙丘爆发了宫廷政变。公子章被杀身亡,赵武灵王被困沙丘宫,死于饥饿。一代明君,竟死得如此尴尬。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武灵王最终化为了尘与土,但是他与吴孟姚美梦成真的故事却成为千古佳话。
西汉置铁官与冶炼业的兴起
战国兵法家孙子对平陵城印象很深,《孙膑兵法·擒庞涓》记云: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可知其地位之重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交城大营村中尚遗有古牌坊一座,上书“古大陵城”4字。
大陵北魏属并州。玄中北魏先属大陵,后属受阳。《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文水县“汉为大陵县,地属太原郡,后汉及晋因之。《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分祁氏之田为7县,曰马首、梗阳、盂、平陵、邬、祁、涂水。平陵旧址即今交城县大陵村。战国时期,改平陵为大陵,亦曰太陵、大陆,王莽改名大宁,东汉复为大陵。西汉时期,大陵辖境相当今交城与文水城北一带”。
《汉书·地理志》曰:大陵县有铁官。铁官置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 140年),产铁之地在今交城县狐突山,狐山北即为古晋阳县西陲。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唐代。西汉期间,汉武帝元狞四年(前119年),武帝设“大农丞”,领盐铁事,全国于49处设铁官,大陵县为其一。
历史上,文水县冶炼业繁荣,宋绍圣四年(1097年)文水县工匠铸铁武士一尊,置晋祠庙金人台,至今仍明光锃亮,毫无锈迹。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文水工匠铸造火药大炮若干尊,用于城防。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邑人王、卢两姓合伙在陷家沟村铅山洞、桃花洞和火炮洞等处开采铅银矿,获利颇巨,后因官税剧增而停。
1958年11月,山西省晋西机器厂赠送文水金属切削机床20台,并培训了技术工人,文水开始发展机械制造工业。1960年9月4日,文水县第一座4立方米炼铁小高楼建成投产。1970年,文水乡办企业工程机械厂建立,年总产值2400万元。大陵村至今在村南还有铁司地,应该就是当年设立铁官之地。在20世纪60年代,大陵村也开办了铸造厂,主要产品有灶具、农机具、水泵零配件等。
老彭带我看了村里遗留下来的老建筑,参观了新修的村委办公楼,以及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看得出村里有丰富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在老年活动室免费午餐,让我感到老彭干农村工作的那份热忱。中午,他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吃饺子,走进院子,一排高大的新瓦房窗明几净。我和老彭边吃边聊。我们聊到村里的发展,聊到他的农机合作社,合作社现在拥有16户农户, 20多台大型收割机和拖拉机以及50多件配套机具的合作社。
午餐后我和老彭告别,他一直送我到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