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钩”是一种游戏,“藏钩”一词中的“钩”,准确来说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笔者在杏花村“欢伯居老酒器收藏馆”,见过一枚青铜“带钩”。据藏家介绍,此类物品还有玉、木等材质的。“带钩”小巧而精致,可以藏在掌心双手握拳,让人猜藏在哪只手里的猜物游戏,后演变为酒桌上宴饮助兴的酒令游戏。如果说“藏钩”能成为饮酒助兴的游戏,那么“藏钩”背后必定有人为赋予的精神灵魂!
“藏钩”的背后有一段神秘的爱情故事。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在武垣城内,有户赵氏人家,生下一女,出生时两手攥拳,怎么掰也掰不开,人们唤她奇女。一晃过去了十几个春秋,奇女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聪明伶俐,柳眉杏眼、樱桃小口,活脱脱似一朵出水芙蓉,成了闻名一方的美人儿。周围邻居都夸:“这闺女相貌不凡,将来准会大福大贵。”
某日,风和日丽。武垣城西,锣鼓喧天、旌旗开道,浩浩荡荡走来一队人马,近了才知,原来是汉武帝刘彻坐着金车大辇,使臣前呼后拥,东巡途经武垣城。
当汉武帝一班人马走近武垣城门时,百姓跪于路旁高呼万岁。皇帝驾到,整个武垣都沸腾了。县令把汉武帝一行人马引至行宫,由于一路颠簸,有些疲劳,汉武帝坐在虎皮椅上,闭目养神。突然,一个使臣来报:“万岁,此城有一奇女,长得如花似玉,国色天香,真是绝代佳人。”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便急于诏见这女子,使臣一溜小跑,来至奇女家中,喜传圣旨。女子本想婉言谢绝,但是圣命不得有违,只好辞别父母,跟着使臣去见汉武帝。
汉武帝仔细打量这女子,真是名不虚传。伸手轻轻抚摸奇女那紧握的双拳。说来也怪,经汉武帝轻轻一摸,奇女的手顿时张开,手心里攥着一副银光闪亮的玉带钩。一个大臣说:“奇女定是只金凤,万岁乃真龙天子,如我帝与奇女配成夫妻,岂不龙凤呈祥,天赐良缘。”汉武帝微微一笑,封奇女为贵妃,因手握玉钩,赐名:“钩弋夫人”。
藏钩游戏的起源,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即来自汉代的钩弋夫人。把藏钩游戏的起源归于一人,这未必准确,但由此可知,藏钩游戏应是产生于民间。
藏钩之戏多在腊八之后,岁末之前进行,此时已无农活,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笔者考证后认为,古代藏钩主要有两种游戏形式,其一是一群人分成两组,轮流藏匿猜测“钩”的所在,这也是藏钩最原始的形式;其二是猜枚。第一种玩法是,在藏钩游戏开始之前,参加游戏的人首先要分为两组,并且总人数最好是可以平均的偶数。如果遇到奇数,就让余下的那个人随意加入一组,这个人还有一个称呼,就是“飞鸟”。游戏过程中,其中一组中的某个人将“钩”藏在手中,让另一组的人猜在哪一个人手中,如若猜中即是获胜,输掉的人就要被罚喝酒。每轮游戏要猜三次,参加的人数越多竞猜难度就越大。
另一种猜枚玩法是,把“钩”握在一只手心里,然后双手都握成拳平举于腹部前方,让别人猜在哪只手中,猜中者为胜,不中者罚饮酒。
“钩”是古人着装的重要饰品之一。从材质看,带钩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木各种材质,工艺制作上又有错、镂、鎏、嵌、刻之别。今存世量最多的是铜带钩,而春秋战国时期和汉魏时期的铜带钩最能代表带钩的特点。带钩造型主要有:水禽形、曲棒形、琵琶形、长牌形、全兽形、异形等,带钩的尺寸,春秋时期的带钩形制短小是其一大特点,这一时期的带钩一般不超过10厘米,绝大部分不超过5厘米;战国时带钩的形制比春秋、两汉及其他时期都要长,一般见到尺寸大的带钩,尤其是超过20厘米以上的带钩,是战国时期的可能性就大。
钩与服饰的进化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古时服装的纽扣在宋代墓葬出土的上衣衣襟前发现过用布条做的钮襻。在此之前没有纽扣的服装,都是在衣襟之间用一根根小带子系紧,穿在最外层的长袍在腰间系一根大带把衣服裹好,大带如同今天的腰带,一种是丝织物制作,叫绅;另一种是用熟牛皮制作,叫擊,通称革带。擊的系束无法打结,要用带钩将两端扣连。商周时期普遍在上衣外面系带,带有两条,一为丝带,一为革带,有时革带在里,丝带在外,用于系饰饰物,二者并行。带钩有束带和佩挂两种用途,束系革带的带钩一般都用长钩,有一定的弧度;用于佩挂的带钩造型都比较小,多是水禽形和琵琶形。
藏钩游戏与我国酿酒文化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自从先人发明了酒,便伴随着产生了酒令、酒器等酒文化,当我们透过历史,看遗留下来的酒令文化,凝聚着华夏儿女的聪明与智慧,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的博大与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