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手艺人张改兰的荷包情缘

□ 文/图 本报记者 高茜

张改兰和她的手工荷包作品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时节家家吃粽子、门上悬挂艾草,小孩身佩戴荷包、拴挂五色丝线等习俗几乎是老少皆知。每逢端午节,柳林县街头巷尾一串串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荷包纷纷亮相。在一众摊位里,手工荷包独树一帜,彩线飘飘、艾香阵阵,吸引大批市民驻足观赏选购。

近日,记者走进柳林县柳林镇寨东村荷包手艺人张改兰家中,只见干净整洁的家具上都铺着精致的手工绣品,茶几上、床铺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手工荷包。

“这个活儿细致繁琐,每年都要提前做,去年做得少,好多人们没买上,今年喊叫着让我早点动手。”张改兰笑着说。距今年端午节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她就开始缝制荷包了。她指着刚做好的“宝贝”,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一边整理装盒,一边介绍道:“这是十二生肖荷包里面的马,你看这个马尾巴必须蓬松,马鬃要整整齐齐的才像样。”一个个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的十二生肖荷包呈现在眼前,让人爱不释手,心生赞叹。

生肖荷包看着不大,做起来可一点都不简单,考验的是人的耐心。五颜六色的丝绒布做动物的漂亮衣服,炮线用来随意设计造型,蓬松的丝棉蘸点雄黄,再捻些艾叶进行填充。做之前,先要画好动物的形象,再用浆糊把色彩搭配好的布料粘好,再用针线一针一针绣出每个细节。绣好的荷包微妙地体现了绘画和针绣的完美结合,这份匠心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

“裁剪、缝合、填塞、收边、装点、整理,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认认真真才行。”张改兰说,手工制作耗时费力,一天也做不了几个,但是她却总在十指穿梭间忙得不亦乐乎,陶醉于其中,劳累的同时也收获着一份属于自己的乐趣。除了生肖荷包,还有一种形式,柳林方言称这种荷包为“心曲曲”。“心曲曲”娇小可爱,有牛心、桃心等形状,分别让男孩和女孩佩戴。缝制时在颜色搭配、针脚大小以及配线的选择上都很有讲究。每到端午节,大人们都会早早地把“心曲曲”戴在孩子们胸前,寓意吉祥,不仅有襟头点缀之用,还有驱瘟辟邪之意。

“今年张姨的荷包款式比较多,颜色鲜艳,做工精致,端午节佩戴荷包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传统习俗,以此祝福家人平安喜乐。”市民高纪兰说。

现在的人已经很少自己缝制荷包,纯手工的东西更是不多见。许多机器做出来的荷包千篇一律,往往缺乏温情,也失去了传统荷包的意义和内涵。可张改兰十几年来,与荷包的情缘却越结越深,她把自家的棉花用纺车纺成棉线,亲自动手染成需要的颜色,最后再放到腿上,仔细地搓成一根根精美的五色线。“我从小开始接触布艺,那时候我妈妈经常做荷包,我就跟着她学,算是耳濡目染吧。”说起过去的日子,打开话匣子的张改兰言谈中透出满满的幸福:“有时候我都顾不上吃饭,做荷包做得红红火火!”她经常一有灵感就放下手头的事跑去做荷包,一做就是几个小时,慢慢地就把手艺给练出来了。这些生动传神的手工作品不仅包含着张改兰朴实真挚的浓厚情意,也凝结着她代代相传的美好心愿。

在谈到传统手工荷包的传承和保护时,张改兰毫不犹豫地说,不管是邻居还是村民,还是任何人,只要对这个手艺感兴趣,那她将毫不吝啬地教给大家。传承了几十年的手艺,荷包上面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张改兰用一颗初心一双巧手缝制而成的,在她引以为傲的每一个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娇美与芬芳,看到了心灵手巧和淳朴善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更看到了让更多人成为传统文化的“守艺人”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