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乡音未改 故土情深

——《岚县方言常用语彙》漫谈

□ 程建军

我们的新时代是历史巨变的大时代,社会人员大流动、大迁徙、大融合是前所未有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门大力推广普通话和汉字规范化活动,几乎所有社会成员受到了普通话熏染,方言的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少人们外出谋生,迫于生存,不得不融入普通话和异地方言的大环境,以致逐渐放弃或淡化了原有方言;随着网络平台的新兴和活跃,新词语新词汇不断涌现;固守方言的老年人渐次退出历史舞台。所有这一切因素,导致方言逐渐淡化、弱化。这样一来,方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加以挖掘、记录、整理和抢救。

庆幸的是,山西各地致力于方言研究的专家学者很多,岚县也有如李琪春那样的,研究岚县方言的集大成者。然而,岚县至今还没有一本专业的方言词典或辞典,成体系地总结记录岚县方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为了填补岚县文化历史上的这个缺憾,更为了抢救行将淡化的岚县方言,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王鹏杰先生和程智芳女士决意研究岚县方言,夫妻二人穷尽几十年的时间,费劲心力,积攒收集了诸多的岚县方言词条,进而编纂出了洋洋大观的《岚县方言常用语彙》。

“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王鹏杰先生和程智芳女士,不辞辛劳精心辑录的这些易于消失的岚县方言素材,特别是岚县方言中蕴藏着的难写难记难理解的古字、古词、古语、古音、古义,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古今岚县语言演变,为地方史、文化史、民俗学、移民史、地名学的岚县文化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岚县方言常用语彙》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普及性。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家学者编纂的工具书,而是一本面向普通群众的岚县方言普及读物——比如,那些成天说着岚县方言,却对其语言全貌、体系、规律等许多方面的讲究不大清楚,且又对岚县方言感兴趣的人群;向学生教授学普通话,又不知岚县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的学者;外地对岚县方言有兴趣,甚至想要研究岚县方言的人们等等,这套读本都可以成为他们入门学习的忠实帮手。

试验性。本书的词汇和语汇是试验性的,考证是试验性的,注解是试验性的,注音是试验性的,连体例版式也都是试验性的。在一定意义上,这充分体现了编者对岚县方言研究的创新性。

比如有些方言词典只用国际音标注音,本书的编者却摒弃了国际音标注音,试着用汉语拼音注音;一般词典或辞典有考证,但不说在什么版本多少页,而本书的考证说明了什么工具书什么版本多少页;一般词典或辞典词条后没有特别说明,这个辞典却在一些词条后,对一些岚县特殊的语汇作了必要的说明、附记、辨析……这样做,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也方便了热爱岚县方言的人士进一步查证研究。

对岚县有些方言本字的确认,编者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之外,更抛出了具有岚县地域特色的试验性语汇的解读版本。比如,把外婆叫“jian po”——“毑婆”(岚县话读音简婆);把立刻叫“li di gui”——“立地皈”(岚县话读音立地鬼);把扯淡叫“che qiu dan”——“扯酋淡”(岚县话读音扯球蛋)等等,这些词语都是试验性的,需要热爱岚县方言的诸君,从现代汉语的语法语音规律出发,积极参与讨论、辨析、研判,从而最终确定岚县方言本字的写法和读音及涵义。

应用性。主要从岚县人学习普通话的特殊语汇部分需要出发,从矫正读音及语义的作用出发,而不是从纯学术的严肃的研究;这些特殊语汇部分,不仅列举了岚县方言中的普通话读音,还特意用人们熟悉的汉语拼音标注了岚县方言本字的读音;语义全用通俗易懂的规范化现代汉语解读;特殊例句也全来自岚县常用的口语。凡有点文化的人,都能读得懂看得懂意会得到,以期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更融洽地交流。

学术性。语料丰富,来源广泛,这些特殊的方言语汇,彰显了岚县民族融合的复杂性及岚县文化历史的多样性,吸收了学术界对方言本字及其音形义的考证成果,更为汉语专家学者考查研究岚县方言,乃至晋西北方言,提供了珍贵的蓝本,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丰富性。从地域角度看,岚县方言属晋语区吕梁片兴岚小区。从语音角度看,岚县方言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共有20个声母(普通话有22个声母)。比普通话少了3个翘舌音声母,多了一个舌根音声母;岚县方言有48个韵母(普通话有39个韵母)——岚县方言只有后鼻韵没有前鼻韵(普通话有前后两套鼻尾韵母);从语汇角度看,岚县方言中的嵌I词也比较常见(专家说这是上古复辅音的遗存),比如说:圪揽——杆,极灵——精(反切字)。

岚县方言还有大量的叠音词存在,如山沟沟、水池池、泥猴猴、木狗狗、水壶壶……还有分音词和合音词,还有一批入声音节不表意,但是能做词头词缀,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圪”和“日”就是这样的音节:人们把膝盖说成“圪膝盖”,蹲说成“圪蹴”,摆弄说成“日弄”……这些完全符合晋语的特点,所以说岚县方言是晋语(山西方言北区方言)中的独特的存在。

从汉魏时期开始,岚县就是边地重镇所在。从历史来源看,岚县是民族融合的边缘地带,所以岚县方言明显带有了“胡话”的痕迹,仅举几例加以简单说明:“求胡马嚓”“稀不来亥”都是古匈奴语音译词。

还有盛唐平凉方言(盛唐官方语言)宋元口语的遗存,仅举几例加以简单说明:“日不捻捻地”就是讨厌的、令人厌恶的意思;“眼眨毛”即睫毛;“皮不利”即为人奸顽,不痛快意思……

还有“麻达”(维语,是麻烦、不耐烦的意思)……

由此可见,岚县方言包罗万象,深受民族大融合的影响,隐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意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地的方言,就是一地的乡音。每一种乡音都蕴含着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智慧,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乡音所承载的地方文化,会深深地烙印在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影响着一个人的一切。

王鹏杰先生和程智芳女士,钟情于岚县方言的保护和继承,其目的是使岚县人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更好地保护其特殊的地域色彩和语言风貌。他们夫妻花费数十年时间和精力,发掘整理岚县方言语汇,批阅十余载,增删多次,编撰《岚县方言常用语彙》的初衷就在于此。

当下,山西岚县正全力发掘和打造岚县文化品牌,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逐渐转化为靓丽迷人的风景,为“美丽幸福新岚县”的华丽转身加油助力。

难忘的是乡音,不舍的是乡情。岚县方言作为岚县文化孕育而成的绚丽花朵,凝聚着父老乡亲的民间智慧,已经深深融入岚县人民的基因血脉,更是“美丽幸福新岚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期待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这本或许具有岚县方言鲜活魅力,还有些岚县文化“滋味”的小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