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卜子九坟 孝义为正

□ 吕世宏

卜子夏是孔子弟子十圣之一,是儒学传入晋西土的第一位开拓者,是魏文侯老师,也是儒学经典最重要的整理者,在古西河汾阳孝义有崇高的威望。唐代封号魏侯,宋代封为河东公,宋代河东北路驻太原,所谓“下河东”就是从上党高地入太原盆地。南宋又升格为魏国公,此时魏国公其实在金国境内了。有趣的是,孔子陵墓只有一处,而卜子夏墓有记载的坟竟九座之多。

卜子墓多缘由

《红楼梦》评论“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这话就是说给卜子夏的。尽管名人墓往往不是一座,但大多不过三四处而已,如此八九座之多可谓中华一绝,至少是孔门十哲里拥有墓坟最多的人。孔门十哲,子路墓四座,曾子墓两座,冉耕墓六座,其他人仅一,或者遗失。

卜子夏为什么墓最多?恐怕与卜子夏死于西土有直接关系。卜子夏死于西河郡,而吴起离开西河郡之后,西河郡就开始衰落,前322年平洲之战后发生了秦赵魏西河争夺战,三贤后裔为躲避战乱迁徙各地,为了便于祭祀祖先,后人在迁入地修建新的卜子夏墓祠,从而形成多处卜子夏墓,数量冠绝中华。

古代儒家讲究视死者如生,不忘祭祀祖先,子夏后裔坚信这一条,迁入一地人口繁衍自然想到建设子夏祠,为了祭祀便利自然要修建象征性的墓冢,以送寒衣以过清明。那么,到底卜子夏死于哪里最早葬在何方?战国西河郡遗留的孝义三子墓还是比较可靠的。卜子夏墓地所在明代之前的文献不见记载,大概司马迁时代就已经不知道卜子夏墓地所在了,所以史记没有涉及。

根据网络提供的《卜氏大宗谱卜钦序》叙述“自六世祖兄弟二人遭秦变,日祥祖奔避卫辉,而日祯祖潜居河内。”可以推断,这里的“秦变”指公元前322年秦军东进侵入平周县(介休西),秦赵瓜分西河郡,时在魏惠王后元十三年,上距卜子夏差不多就是180年,按30年一代推定,差不多就是六代了。说明卜子夏之后最初数代人是在西河郡生活的,直到西河郡被秦赵瓜分,卜子夏后人离开西河有的返回祖籍地河内,有的逃入深山。

卜子九坟

1、河南温县卜子墓。据专家考证卜子夏卫国温人即今温县,位于焦作市黄河以北。温县城西北5公里处黄庄镇卜杨门村南,康熙二十九年复建,创建年代不详。1994年,温县卜子夏学术研究会召开期间,在原墓地重建围墙周长600米,封墓冢高3米,并在墓冢前立碑一通。温县卜杨门村自古有卜氏后裔。笔者判定,卜子夏死于西土西河有“老于西河之上”文献记载,名人故里之墓地多为后来修建的纪念冢。

2、河南获嘉县墓。获嘉位于温县东北200里处,隶属新乡市。地方志资料显示,获嘉子夏墓,在城西方向史庄镇邓庄村西北,长7米,宽4米,高1.5米。《获嘉县志》载:“卜子夏墓(又称商陵)在县西邓双陵村之西北隅。”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卫辉知府庄延伟、知县戴成勋立石碑前,题曰“先贤卜子夏之墓”。获嘉县地处新乡市西,卫辉地处新乡市东,距离比较近,卜钦说“日祥祖奔避卫辉,而日祯祖潜居河内。祯祖后人式,幸博宠锡。”获嘉一带卜氏后裔应该与此有关。

3、山东菏泽卜子墓。山东省菏泽市卜堌都(现菏泽市牡丹区万福办事处丁庄附近卜固里)。山东学者列举数条记载,第一,《卜钦序》“自商祖就学东鲁设教西河,后终于曹,而即以是址家焉。”曹州后裔有记载。其二,河南省温县的家谱上记载:传说卜子夏于老年同孙子前去曲阜祭典孔子,在途中曹地北卜堌都逝世,其孙将椁木运回故里,当走到董杨门南地时,突遇大风随葬于此。其三,明代曹州府志、圣门记有确切记载。明末《圣门志》:"子夏墓在山东兖州府曹州西四十里卜堌都"。明万历四十二年,卜礼科给事中张贞观在《丰县卜氏谱序》中引“卜君言”曰:“吾始祖本卫人,就学东鲁,设教西河,田子方、段干木辈出其门下,魏文侯闻而师之,后终于曹,祠庙、坟墓在焉。至五十三世坟祖,被黄水之变,携谱而至于丰,以其地近东鲁,遂家焉。”“汉明经教授十八世钦谨序。”十八世钦公,西汉末平帝元始三年明经学士,任山西汾阳教授,家居河津辛封村。

4、山西省河津市辛封村卜子墓。河津西辛封村有卜氏后裔,其迁入河津时间尚需论证,而卜子夏墓祠的修建时间也缺乏记载。最早记载河东子夏墓的资料是成化《山西通志》,期间灵石《重修河东公祠记》提到“墓在河津县,书院在汾州”的情况。而后嘉靖三年,金台人樊昺撰写汾阳《重修河东公庙记》碑文“后游河东,殁于其地,墓今在”。汾阳碑文河东墓,是不是就是河津墓,还不一定。《水经注》涉及到河东皮氏县挂口不提卜子夏,唐宋元文献也不见河津有子夏墓之记载,明初河津文豪薛瑄有《过郭林宗墓》诗,却并没有提及故乡有卜子夏墓。2022年山西日报《卜子夏设教西河地理方位辩》一文,大体上将《水经注》关于韩城子夏石室的内容搬迁到河津,图谋与水经注韩城分享;将汾阳哭子镇传说牵合到河津清涧村,并没有提供新的佐据,也改变不了魏文侯时期河津属赵耿乡的历史。总之,河津卜子墓出现与卜子夏敬仰有关,实“子夏西河即龙门西河”概念的衍生。

5、孝义三贤墓。《卜子夏在孝义》整理了一些三贤墓的史料,目前仅见《孝义县志》有此记载。孝义居义村三支圪塔上有“三贤墓”,俗称三子墓,即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墓。1980年山西省考古所和县文化馆联合发掘了其中的两冢(中位和东侧),侯丕烈曾亲自去观察,听省考古所朱同志说,是东汉单室砖墓,墓主不详。葬物早已被盗,余物多是碎片,较完整的只有四件(其中西汉一件,东汉三件)。未见棺木尸骨。卜子夏的墓原存墓冢直径16米,残高6米。被定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梁家庄村)。1975年孝义县委、县政府从古城迁到新城时,在街道起名时把居义村三贤墓往南称“三贤路”以资纪念。

6、交口卜子夏墓。原属隰州,今属交口县元沟村《卜氏家谱》记载“卜氏系出西河,原先卫(魏)人,旧无家乘可考,不知何时居此土也,(隰)州志云:昙索里有卜子夏墓,俗谚云村南郊外有卜子夏之庙,原系卜子夏之陵墓,后因修庙而建庙焉。”。坛索乡元沟村原属平阳郡隰县,解放后划入孝义,1971年划归交口。今孝义境内有卜家庄,地近元沟村。见交口卜生辉《坛索里卜氏考》一文。

7、合阳子夏墓。《水经注》提到合阳子夏陵,陵可以是丘陵,未必就是子夏墓。而今人刻意寻找,有网络资料显示:在合阳县东北徐水沟南大原头村。估计是民间传说。合阳子夏遗迹实际上子长陵之误司马迁,字子长,郦道元将子长陵、子长庙、子长祠误听为子夏陵了。子夏没有资格称陵。

8、韩城子夏墓。冯光波著作《韩城史话》“市西原上过去曾有子夏墓”。此说大概也离不开《水经注》子夏陵的演义。

9、清代《芮城县志》改段干木冢为墓的基础上,又加了个卜子夏墓、文侯墓,这是没有根据的新编。芮城古称河北,与西河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芮城作为古魏旧邑,有魏氏祖茔。万历年间建起卜子书院,后改西河书院。

孝义三贤墓是卜子夏原始墓地

笔者根据卜钦序考虑孝义的三贤墓是卜子夏原始墓地。理由如下:其一,卜钦记载卜子夏后裔是在“秦变”之后才离开西河郡返迁河内故里的,也就是说最初卜子夏埋葬在西河郡。《太平寰宇记》记载,段干木死于西土,秦占西河后,后人迁居大梁,孝义东北的段干木墓地也迁入大梁。卜子夏墓也应该如此。其二,孝义有魏文侯墓,魏文侯热爱自己的老师,所以将自己墓地安排在卜子夏墓地附近,符合人之常情。其三,卜子夏墓地周围安排他的两个学生衣冠冢,作为对卜子夏的敬仰,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三子墓,核心是子夏墓。子夏墓进而发展为三子墓。根据考古推断三子墓修建于汉武帝复建西河郡时代,是在卜子夏墓原址之地复建为三子墓的。其四,汾阳境内文侯村牧庄等地为魏文侯行宫之所在,也是卜子夏师徒生活的地方,墓地与生活之地保持一定距离,这是符合有地位人的葬礼传统的。作为魏文侯的老师,其葬礼规格一定很高,一般来说有身份之人墓地离私宅都比较远,魏文侯及其国师根据阳宅阴宅距离葬礼研究,理应住在汾阳葬在孝义,明代郡王也是如此。魏文侯墓地选择与魏襄王墓地格局一样。

那么,为什么卜子夏墓在孝义没有国史记载?其实我们发现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孝义有魏文侯墓、段干木墓,也就暗示了原始卜子夏墓地也在孝义。由于西河郡遭秦赵瓜分,卜子夏墓地下落不明,故典籍不再记载。田子方有道家思想,故墓地同样失去记载。

比较其他八座墓地基本上是村外墓地,显然都是小户人家祭祀祖先之墓冢,根据左昭右穆,将祖先立在家族墓地之正中,因而各地出现九座子夏墓。战国七雄之魏文侯岂能如此委屈自己的老师?孔林世代累积已经有10万余座后裔坟丘。反之号称世代守墓的卜子后裔岂能只留得卜子夏孤坟一处?卜子夏后裔,唐代西河人卜珍迁居江南昆山,今存卜将军庙。汾阳金元时期有卜家坟,大约在杏花村北安上村。根据族谱,河津卜氏是在西河郡任职教授的后裔南迁之地。

战国末年,秦赵瓜分西河郡,孝义初入赵地置西都县,魏文侯墓、子夏墓和段干木墓应该得到了赵国人保护。不久孝义被秦国攻占,秦赵在汾孝之间即西都、中阳、兹氏之间拉锯战,最后赵国后撤平陶,在这一阶段魏文侯墓和卜子夏墓应该遭到了破坏,也就是早在战国时期这些墓地葬物即丢失。魏国西河郡被瓜分后,段干木后裔南迁,在魏都大梁都城近郊迁建了新的段干木坟。而卜子夏后裔逃离西河郡,一部分回到原籍并且象征性迁坟回到卫地,出现曹州、温县、获嘉等墓地,一部分入狐歧山出现隰县卜家庄和卜子夏祠墓,后来又南迁河津出现新的卜子夏墓祠。这些与子夏儒学的视死如生概念关联。广大卜氏后裔只知道西河堂,但久惑于西河郡在,原来卜子九座墓,孝义是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