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杨家坪位于清河下游,距县城不远。在村南台地广布着面积约十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直到今天,地面上仍不时洒落出木炭、陶片、石器等。杨家坪又是多种文化遗址区,这里还是大名鼎鼎的汉画像石主要出土区之一。
汉画像石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有墓、祠、阙、棺椁画像石,雕刻形式常见地平雕加阴线刻、浅浮雕、阴线刻,偶见凹面刻、高浮雕和透雕。汉画像石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和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且突出反映了阴阳五行思想、神仙信仰以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翦伯赞说:“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柳林杨家坪是东汉画像石墓大量出土的区域,早在清代嘉庆年间,当地官府就曾立碑禁掘古墓。1940年,抗日战争硝烟弥漫,有不法古董商勾结当地人盗窃汉代古墓画像石多块。盗出的汉画像石运到中途被当地群众截获了一部分,但仍有十多块被盗卖出国,被收藏在海外博物馆。
汉代画像石风格质朴浑厚、简率大气,正如鲁迅所言:“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在杨家坪出土的所有汉画像石中,看到最多的是“车马出行图”。在汉代,车马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辆鞍辔俱全装饰华丽的马车,意味着主人显赫的身世和荣耀。汉代人认为,“墓者,鬼神之所之,祭祀之处”,联结着人间世界和鬼神世界,而神仙世界是如此的美好,“神之善,过天门。车千乘,敦昆仑。天门开,和荡荡,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在人们看来,天上和人间两个世界相隔遥远,那么依然眷恋着人世的死者要回来,重温人间的美好生活,肯定就需要驱车前往。于是,图像上便出现了一条大道上驷车疾驰,奔腾的马,飞驰的车,娴熟的驭手,威严的护卫,一起构成一幅生动活泼充满动感的画面,这就是典型的汉代车马出行图。
风吹云动、星辰出没,穿越漫长的时空,一块块画像石刻画着绚烂的神仙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汉代人看来,墓室空间已转化成宇宙的缩影,生前拥有的财物、向往的生活、来不及实现的愿望,都被墓主人以画像石的形式一起“带走”。从女娲孕育万物,东王公和西王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保卫门户、守护生命,到保佑墓主人顺利进入仙境的坐骑:祥瑞化身的马、虎、龙……一块块画像石展现出恢弘壮观、奔放豪迈的画卷。
汉画像石因何大量出土在杨家坪?我们探究一下小村所在的柳林、离石在汉代所处的位置就可略知端倪。汉武大帝英武豪迈,多次北击匈奴屡战屡胜,四处开疆扩土,建立了强大的帝国。武帝之后,汉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耗资巨大的画像石建筑应运而生。
离石、柳林一带,地处汉代北部边陲,自古胡汉杂居,互有纷扰。西汉中叶,匈奴人频繁南下,吕梁正处要冲之地,这种情况下,汉顺帝将西汉初年就设置在平定县(今内蒙古境内)的西河郡治所“南徙五百九十里”,迁移到今天的离石,辖离石、平定、乐街、中阳、平周(今介休西)、严陆、皋狼(今方山县)、蔺(今柳林孟门)等十三个县。离石是西河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时的南匈奴已内附,在方山左国城建立了单于王庭,给当地政府上缴贡品,西河郡设置管理匈奴的官员,这些官员在为朝廷收受贡品的同时,也为自己积攒了大量的财富。也就在这一时期,吕梁一带包括柳林,出现大量汉代画像石,这正是这些富甲一方的官员们大兴土木、营造墓地的结果。换言之,在西汉这样一个“席卷天下,包举宇内”,长期一统、经济繁荣的王朝,出现这样的珍奇艺术品也毫不意外。
而今,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人世间又经历多少次离合聚散,重温汉画像石,似乎再一次让我们触摸到了汉代人播下的质朴而坚韧的种子,再次找到了最初的吕梁记忆,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生生不息的历史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