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 旅

牛岭山庄

□ 李瑞花

周末去离石区信义镇东15公里的牛岭山庄,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美好而惊喜的体验。它是一所把自然与人文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山庄。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这山水之间,一静一动,一呼一吸,仁智相融,人生无限。

大自然是最好的医生

大自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生,它能让万物复苏。

现代大学的心理研究发现,大自然有心理治疗的作用,能治愈精神上的疾患,改善情绪。英国作家、媒体人艾玛·米切尔也在作品《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郁症》中记录了她饱受抑郁症困扰25年,后来搬到农庄,在大自然中得到治愈的过程。

六月,随着高考、中考的相继而来,作为新高三家长的我如临大敌,开始焦虑起来。怕孩子到了高三还不上心不着急,怕孩子因学习任务重失去信心,怕孩子累垮生病浪费时间,更怕自己情绪不稳,成为孩子的施压者,导致我整日忧心忡忡、忐忑不安。借着这次机会,希望我的焦虑能在大自然中得到疗愈。

初见乍惊欢,久处亦怦然。

它有“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牛”,

它有“青山绿水间,半岭晚烟浓”的“岭”,

它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山”,

它有“杏帘初客饮,在望有山庄”的“庄”。

牛岭山庄的美,美在且听风吟的“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美在尝尽百味后的“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牛岭山庄青山怀抱,绿水环绕,静谧地躺在阳光里,湖边草木摇曳,亭廊走道蜿蜒曲折,整个小湖宛如高山之间掉落的翡翠,蓝天白云倒影其中。“吱”的一声,一只燕子飞来,拖着尖尖的尾巴在水面划过,激起一阵涟漪,消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走在树林里,呼吸到无边无际的绿色,从心灵到皮肤,染成薄荷。

漫步在动物园里,小动物都是见过世面的样子,见了人群不躲不藏。一只高大的粉嘴雄驼挺着笔直的脖子望向远方,雌驼则默默地站在它的身旁,深情地注视着对方。

一只娇小的鹿崽钻入母鹿腹下用力地吮吸着母乳,吃得啧啧有声,欢快地摇着尾巴,鹿妈妈转过头爱惜地舔着小鹿的尾巴,鹿妈妈的身体被吸得一颤一颤的,让人秒懂什么叫“使上吃奶的劲”。

旁边的猴子上蹿下跳,龇牙咧嘴,极力想冲破牢笼的束缚,像头愤怒的公牛,把铁丝网撞得隆隆作响。

孔雀慵懒地靠在墙角晒太阳,任凭大家如何挑逗,也不屑一顾。当同行的红衣美女走近时,它瞬间就不淡定了,随即昂首挺胸,眼神中透露着骄傲,羽毛缓缓张开,层层叠叠,宛如一把色彩斑斓的扇子,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转角来到猪场,看到围栏里有一群长着长鼻子,浑身布满硬毛的藏香猪,来自西藏林芝,被誉为猪中爱马仕,相传是文成公主的心头好,属于放牧型猪种。同伴在附近采了数把猪草,“喽喽喽”的一喊,那猪群就争先恐后地过来抢食,不管体能大小都在竭尽全力。

我突然一下子就松弛起来,舐犊情深的母鹿、互相守望的鸵鸟、勇敢无畏的猴子、自信好强的孔雀,为生存而奔跑的藏香猪,只要你用身体感知,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诗人所描摹的境界,要美上千万倍。植物,静默而强大的生命力。动物,平和自足,不焦虑,不抱怨,只是行动。我们都编织在大自然的经纬之中,认真体验会发现,万物有灵且美。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科学家们在《心理学前沿》上发表文章称,大自然有21种可能改善健康的途径。其中已经确定的是:明媚的阳光和空气负氧离子,被证明可以缓解抑郁;在大自然中观赏美景,可增强自身对心率和血压的控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可以帮助人们从高压中恢复过来。

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研究室发现,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时长会在与大自然互动一小时后增加20%,无论是在阳光明媚的晴天还是寒冷的冬夜,这个益处都是存在的。这项结果表明,确保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接触大自然很重要。沐浴在大自然中,可以摄取那些能产生大量健康微生物群系的东西。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自然教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为孩子提供能够定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除了能治疗一般孩子的“自然缺失症”,还可以帮助治疗自闭症、感觉加工障碍或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的儿童。最重要的是,大自然这所疗养院的“绿色药方”并无副作用。我想,牛岭山庄是自然学校和康养基地的不二选择。

历久弥新的农耕文明

民以食为天,食从耕中来。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耕社会,农耕文明伴随着中国数千年的社会发展。先辈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不断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走进牛岭山庄永宁民俗博物馆,这里有一条时光专线,把我们一下带入到农耕时代,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陈旧的老物件,堆放的柴火和熟悉的灶台,让我们想起父母那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耕地犁、耙、耱、镂、碌洞、锄头、簸箩,一件件设计精巧的古老农具,全部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仿佛看到了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烈日下辛勤地劳作,身上滚落着汗水,肩膀上磨出血泡,厚厚的老茧长在手上,依然咬牙坚持。

小的时候,大家喜欢坐在院子里一起吃饭,小孩子吃饭难免会洒到地上,爷爷就会捡起来说“可惜的”,轻轻吹吹,塞进嘴里。也是在那时,爸爸教会了我第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黄河奔流不息,文明延绵不绝。一代一代的先辈们用汗水和血泪,在春华秋实、四季更替间谱写了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催生了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和利用,进而发展出丰富的饮食文化,以及酿造、腌制等加工技艺。美食展区的玉米面窝窝、红面疙瘩、握溜溜、枣糕、油糕等,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哪一样不是叫人口齿生津,欲罢不能。

加工坊的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酒糟味,有用时间酿造的原浆酒,入口辛辣,回味无穷。还有用岁月催化的陈醋,色泽鲜亮,滴滴留香。

在这里,土地的柔情化作三餐风味。

今天,每一种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都曾见证了远古先民们的饥寒与艰辛,他们播下种子,从此不再被动等待自然的赐予,而是主动参与到万物生长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以农为本的基因也一点一点渗透到我们的思维和血液里。

来到民俗蜡像馆,屋里炕上有睡摇车的婴儿,抱着孩子坐月子的媳妇,低头抽旱烟的公公,在灶头拉着风箱做饭的婆婆,空气中似乎氤氲着小米的香味。作坊馆里,打铁炉被烧得通红,笑眯眯的老奶奶在推磨磨豆腐,白胡子的老中医慢悠悠地碾着药,盘坐在地上纺纱的,坐在凳子上织布的,还有奋笔疾书的红衫男孩……动态的蜡像让我恍惚间穿过时光隧道,变成了那个炕头玩耍的孩子,享受着岁月静好。

是呀,鸡成群羊满圈,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孙满堂,自给自足,夫复何求?

我曾狭隘地以为,历史只与权力、战争和王朝的更替有关,其实,真正支撑人类历史数千年文明与温暖绵延的,恰是那些昼出夜伏,炊烟袅袅的日常生活。

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农耕文化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随着科技的发展,农耕文化渐渐被遗忘,如何让学生走进农耕生活,了解农耕文明,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让农耕文明长明?牛岭山庄研学基地会带你解码农耕文化。

身体力行的

耕读传家文化

牛岭山庄的布局简约大气,房屋东西相对排列,一色的土布大花门帘,传统韵味十足。

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块瓦都蕴藏着匠人的智慧。在院中央矗立着一头奋力向前冲的金牛雕像,牛背弓起,遒劲有力。一条九曲十八弯的人造活水溪流由南到北从院中流过,东方美学的人生九境巧妙融于景观和建筑之间。南边一架木制水车寓意细水长流,金牛旁的双鱼喷泉寓意年年有余,最北边是一面硕大的算盘,寓意精打细算。院内小桥流水,溪上亭台楼榭,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

你相信吗?山庄的设计者就是创始人武玉根先生。一个只上过四年小学,自称没啥文化的传奇企业家。

作家周华诚说,我们有两块水稻田,一块在地上,一块在人的心里;我们土地上种的是粮食,在心里种的是文化。这种文化是来自传统农耕文化的重新表达和重新传播。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心田才能开出如此艳丽的文化之花。

由于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武玉根开始赶车谋生,贴补家用,艰难的生活造就了他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坚韧性格。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他抓住机遇,成立了退伍军人汽运队,接收退伍军人达60余人。后来成立吕梁地区福利焦化厂,最多接受残疾人132人,帮14人组建了家庭,给132名残疾人全部缴纳养老保险,汶川地震捐款128万元。先后取得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脱贫户模范”等十多项奖励,被评选为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回首过去,他赶过马车,养过大车,办焦化厂,办猪场,开公司,随着改革的大潮沉沉浮浮。无论市场如何风云变幻,他始终坚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觉得,此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残疾人成了家,并缴纳养老保险,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什么是文化?梁晓声说,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一棵树唯有根正身直,才能参天而屹立不倒。一株花,唯有扎根强韧,才能芬芳不惧风雨。武玉根觉得,想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言传身教很重要。他说,积德胜过积钱,买书胜过买田。人这一辈子,能干个啥就干个啥,说大了,是给社会做贡献了,说小了,是给子女做榜样。

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耕读传家文化为什么生生不息、凭什么生生不息的缘由。

他拿出上好的龙井招待大家,望着壶中翻滚的茶叶,我不由得想,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炽热的沸水呢?茶叶因为沉浮才释放了自身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和坎坷,才会激发出人生那脉脉幽香。

太阳西下,山庄门前的照壁在微弱的阳光照射下,愈发透亮,石上空无一字。

空碑乎?

空白乎?

空杯乎?

请您到牛岭山庄自己来寻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