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 合

李大爷的蔬菜摊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李大爷摊位上红彤彤的西红柿惹人爱

“这西红柿不错,多少钱一斤?”“这些都是本地西红柿,1.5元一斤。”“给我来四十斤。”“好勒!还要什么呢?玉米5根10元,刚从地里砍下来的,玉米杆还在;还有这大武本地蒜,辣中带香,是咱这儿的特产;这还有西葫芦、南瓜、茄子、甜瓜……”大爷每一句话都透露着对自己农产品的自豪与珍惜,仿佛这些瓜果蔬菜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他与土地之间情感的纽带。

张先生去吕梁机场接人,看到吕梁大道路旁有卖菜的,便停下车来看看,李大爷一边为张先生买的西红柿称重,一边介绍着自己摊位上的瓜菜。

李大爷是方山县大武镇武回庄人,今年73岁,一直就是务农的一把好手。年纪虽然大了,但是农活一点都不耽搁,家里靠近吕梁大道的五六亩地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李大爷的摊位不大,却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一筐筐的红彤彤的西红柿、一杆杆绿油油的玉米、黄澄澄的南瓜、紫莹莹的茄子,还有散发着淡淡香气的甜瓜和西葫芦……

“这些菜都是自己种的,今天早上刚从地里采摘的,新鲜得很。”李大爷菜摆放在路边很“打眼”,很多路过的人看到后,会过来瞧一瞧,顺便买一些回去。

盛夏时节,方山县大武镇各种蔬菜陆续上市,不少农户在自己的地边撑起一个太阳伞或搭一个凉棚售卖家里的农产品。“家里种植的蔬菜吃不完的时候,我就把多余的蔬菜带到路边零售,少的时候能卖两百多,多的时候可以卖到四、五百。”儿子和儿媳担心老人身体,一直反对他摆摊,但倔强的李大爷坚持出来卖蔬菜,维持家庭生计,减轻子女的负担。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气温也逐渐攀升。李大爷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他手中的活计却一刻也没有停下。他时而拿起一块湿毛巾擦汗,时而端起一旁的茶杯喝水,但更多的时候,他还是站在摊位前,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为顾客挑选着最优质的蔬菜。

“大爷,天气这么热,您年纪这么大了,别累着,早点回家吧!”路过的热心人总不忘提醒。李大爷总是笑着摆摆手:“没事,农村人不怕晒,太阳大了我就躲树荫下凉快会儿。家里种的菜吃不完,拿出来卖了还能换点钱,补贴家用,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