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吕梁秧歌在方山县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 闫卫星

本版摄影 薛志雄

吕梁秧歌,作为山西省吕梁地域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当地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山县作为吕梁秧歌的重要传承地,其秧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探讨吕梁秧歌在方山县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一、吕梁秧歌的文化

特征与历史渊源

吕梁秧歌,作为山西省吕梁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历史沉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方山县乃至整个吕梁地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1、文化特征

吕梁秧歌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融合了歌唱、舞蹈和戏剧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文化特征:

即兴编唱:秧歌艺人通常根据现场氛围和观众反应即兴创作歌词,展现了他们敏捷的思维和应变能力。

语言艺术:秧歌的歌词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能够迅速引起观众的共鸣。

地方音韵:秧歌的音韵深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了吕梁地区的语言韵味。

格律结构:尽管秧歌的歌词即兴创作,但其格律结构严谨,遵循一定的韵律和节奏,使表演更加和谐统一。

吕梁秧歌代表人物如贺升亮、牛廷明等近百人,他们的表演不仅技艺精湛,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吕梁秧歌的杰出代表。

2、历史渊源

吕梁秧歌的历史渊源悠久,它的起源与古代的祭祀活动和民间的庆祝仪式密切相关。在农耕社会,人们通过举行各种仪式来祈求丰收和驱邪避灾,秧歌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秧歌从原始的祭祀仪式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它不仅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秧歌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秧歌吸收了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现代社会,秧歌更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文化桥梁。

通过对吕梁秧歌文化特征与历史渊源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艺术形式不仅是吕梁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艺术,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努力的方向。

二、方山县秧歌文化的发展现状

方山县的秧歌文化,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群众基础、组织形式和传承创新等方面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发展态势。

1、群众基础

秧歌在方山县的群众基础深厚,它不仅是春节期间的传统庆祝活动,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各种庆典和庙会,秧歌表演总是吸引着大量观众的目光。秧歌队的表演不仅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也成为了村民社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秧歌作为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其普及程度和参与度极高。从儿童到老人,不同年龄层的村民都能在秧歌表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为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土壤。

2、组织形式

方山县的秧歌活动以村为单位组织,形成了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联谊秧歌队"是其中一种典型的组织形式,它通常由村民自发组成,以村为单位进行排练和表演。这种组织形式不仅促进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也为秧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除了"联谊秧歌队",还有以家族、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为单位组织的秧歌队。这些不同的组织形式丰富了秧歌文化的内涵,也拓宽了其传播的渠道。

3、传承与创新

在传承方面,方山县的秧歌活动始终坚持传统特色,如即兴编唱、地方音韵等,这些都是秧歌文化的灵魂。同时,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审美需求,秧歌活动也在不断进行创新。

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创新:在保持传统主题的同时,秧歌的歌词和表演内容开始融入更多现代元素,如反映社会热点、宣传政策法规等。

形式创新:秧歌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舞蹈和歌唱,还加入了戏剧、小品等新的表演元素。

技术手段创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音响、灯光、视频等,使秧歌表演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观赏性。

通过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方山县的秧歌文化不仅保留了传统韵味,更展现出了时代气息,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方山县的秧歌文化在群众基础、组织形式和传承创新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积极的发展态势。面对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秧歌文化的潜力,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将是方山县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方山县秧歌文化面临的挑战

方山县秧歌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关系到秧歌文化的生命力,也影响着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和发展。

1、文化传承的断层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对传统秧歌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风险。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而秧歌作为一种需要长时间投入和集体合作的文化活动,难以吸引他们的兴趣。

此外,现代教育体系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也加剧了文化传承的困难。学校教育更多关注于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投入不足,使得年轻一代对秧歌等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

2、商业化与同质化

在商业化的影响下,一些秧歌活动开始出现过度娱乐化和同质化的倾向。为了迎合市场和观众的需求,部分秧歌表演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和感官上的刺激,忽视了秧歌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

同质化现象则表现在秧歌表演的风格和内容上趋于一致,缺乏地方特色和创新精神。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秧歌文化的多样性,也使得观众难以从中感受到不同地区秧歌的独特魅力。

3、资金与资源的不足

方山县秧歌文化的发展还面临着资金和资源不足的问题。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秧歌队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难以购买高质量的表演设备和服装,也难以聘请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培训。

此外,秧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需要相应的场地和设施,而这些资源在方山县相对匮乏。没有足够的表演场地和训练设施,秧歌队的排练和表演受到限制,影响了秧歌文化的发展和推广。

面对这些挑战,方山县秧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政府、文化机构、教育机构和民间组织应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文化教育、提供资金支持、改善设施条件等措施,为秧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需要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途径,使秧歌文化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方山县秧歌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方山县秧歌文化发展中遇到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和措施,以确保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能够持续传承并焕发新的活力。

1、加强文化教育与普及

文化教育是秧歌文化传承的基础。首先,应将秧歌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课程、讲座、工作坊等形式,让学生从小接触并了解秧歌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其次,社区和文化中心可以定期举办秧歌展示、比赛和互动体验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增强他们对秧歌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此外,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如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网站等,可以扩大秧歌文化的传播范围,让更多年轻人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和学习秧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秧歌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2、保护与创新相结合

保护传统是秧歌文化传承的前提,但同时也需要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保持秧歌核心元素和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将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与秧歌相结合,创作出新的表演作品,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此外,鼓励和支持年轻艺术家参与秧歌的创新实践,他们新颖的视角和创意可能会为秧歌文化带来新的活力。同时,通过举办创新大赛、研讨会等活动,激发社会各界对秧歌创新的关注和参与。

3、加大资金与资源的投入

资金和资源是秧歌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将秧歌文化发展纳入文化发展规划,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用于秧歌队的培训、表演、比赛等活动。同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公私合作模式,共同推动秧歌文化的发展。

在资源配置上,应建设更多的秧歌表演和训练场地,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材料,改善秧歌队的排练和表演条件。此外,加强对秧歌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秧歌文化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通过上述对策的实施,可以为方山县秧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文化教育的普及将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保护与创新的结合将使秧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资金与资源的投入将为秧歌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方山县的秧歌文化将在未来继续繁荣发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