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名、村名,一般都是大美无言的秀丽山川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沧桑之表征,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今地名,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是历史与地理坐标的称谓。地名与村名演绎着兴衰荣辱、进退浮沉的历史沧桑,承载着置废迁改、展缩整合的地理实体。
在临县的地名中,就保留有一些历史信息,这是临县的三本县志中难以找到的内容。现在,笔者东鳞西爪地整理了临县地名中的一点历史资料,发表出来,与爱好者欣赏探讨。
大禹乡
2001年,歧道乡与后大禹乡合并为大禹乡。
因传说大禹凿龙门路过境内,因而得名。民国六年《县志》载:禹王庙,县治东南三十里大禹村有庙祀禹王,不知建自何代。土人相传,禹凿龙门经此,故祀焉。县内有大禹沟、后大禹、前大禹等地名,与大禹有关。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大禹这个地名就包含有临县较早的历史,其内含应有4200多年的历史了。
汉高山
位于县境东南30千米处,玉坪乡境内。东西跨3千米,南北跨3.1千米,周长12千米,海拔1740.3米,为县东南最高峰,突兀孤耸,为历代军事要地。民国31年,日军占据方山县后,曾在山上修筑碉堡据守。我军为了阻止日军占据此山,将敌击溃后全部拆除了碉堡和古庙。东麓、南麓为刘家沟所环绕,西麓有孟家墕、圪针湾、枣洼等村庄,北麓为阳泉沟发源处,东西向汇人安业沟。
此山为土石山,土层瘠薄,有红色岩石裸露,山体基本为有刺灌木所覆盖。山峰孤立,山势巍峨,挺拔险峻,直插云霄,上山之路皆为羊肠小道,荆棘密布,崎岖难行。山顶旧有汉高祖庙,山下有汉宫娥祠(亦称仙姑祠,相传高祖过此山时,三宫人死于其麓,土人建祠以祀),抗战时全毁,2017——2024年俱已恢复。关于汉高山的由来留有传说和记载。
据《永宁州志》卷四《山川》记载:汉高山在州治北一百一十里,《史记·韩王信列传》:高帝七年,信亡走匈奴,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汉兵战,汉大破之,追至离石。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汉令车骑击破匈奴。山上有高帝庙,下有祠曰仙姑祠,相传三宫嫔葬焉,未详所自,山因高帝曾驻兵于此遂名焉。
据康熙五十七年《临县志》载:西汉初,高祖征伐陈豨曾驻跸此山,因此得名。现山上仍有高祖庙遗址。
民国六年《临县志》记载:汉高山,突兀孤耸,为县东最高峰。山下有涧西流,名大禹沟,西注湫水。
如果史书记载是真的,汉高山得名已经2200多年了。
临泉镇
2001年1月,由城关镇、万安里乡合并为临泉镇。
其名称来由是,临县原有临泉县。据《山西古今地名词典》载:唐武德三年(620)改太和县为临泉县,一直到金天会元年(1123)复名临水县。到了元中统二年(1261),又改临水县为临泉县,三年(1262)改为临州。临县历史上两次称临泉县,共504年。因此,用临泉镇这个名称,意在纪念“临泉”这个历史名称。
三交
三交镇位于临县城南21公里。面积122.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797亩。共辖4个社区、38个行政村。
北周(557—581)时,为窟胡、定胡、乌突三县交界处,故名。
据史料记载,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今临县的北部和西部新设乌突郡乌突县。《山西古今地名词典》说,县治在今故县村,范围大概在湫水河以西,东坡、胡公沟、东白沟以北;在今临县的东中部新设窟胡郡窟胡县,县治在今方山县南村,范围大概在湫水河以东、南山寺和沟门以北,东白沟以南;在今临县的南部新设定胡郡定胡县,县治在今孟门镇,范围在南山寺、西坡一线以南。这样三交就成为窟胡、定胡、乌突三郡(三县)的交界点。三交这个地名已有1445年的历史了。
三交镇山河相间,地势险要,历来为扼西山地区的要隘。民国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五年为临南县民主政府驻地,叶剑英于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在此地召开的土改会议上作过重要讲话,纠正了土改中“左”的倾向。
招贤
位于临县城西南46公里。招贤镇面积37.85平方公里,耕地23900亩。共辖1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47个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桑坪上。招贤是临县较早的工业基地。“招贤”是一个地名,但不是一个村名,它指的是招贤沟工矿区的一片区域。
据《临县志》载,隋初(581)发现铁矿,惜无人开采冶炼,遂贴榜招天下贤能到此开发,故名招贤。可见其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据《元一统志》载,元代招贤村即有“炭窑十三处”“磁窑二十处”“甜窟十处”“皆岁办官课”。抗战时期,这里是晋绥边区军火生产的重要基地。该镇地处黄土丘陵地区,海拔926.5米,年平均气温10.5℃,降水量486毫米,无霜期183天左右。农作物有高粱、谷子、豆类、马铃薯等。历史上有冶炼、铸造、陶瓷、煤焦等企业,如县属招贤铁厂、陶瓷厂、胜利煤矿等企业。
城墙堎
位于刘家会与白家坂村之间,现存残缺土城墙一截。据1993年《临县志》626页记载,这是唐代晋王李克用兵寨遗址。为了纪念李克用,白家坂曾建有晋王庙。
故县
位于临县城北25公里,湫水河西岸。因历史上驻扎过县城而得名。据史载,唐武德三年(620年),设县治,一直到县城迁移到现在的位置,因其曾是县治(临泉县)所在,故曰故县。
克虎寨 第二堡 第八堡
克虎寨简称克虎,本名克胡,后来驻军建寨后叫剋胡寨,也有写成“克狐(寨)”“尅胡(寨)”的,史书中将“寨”,又多记为“砦”。位于临县城西北64公里,西与千年天上石城——陕西省佳县城隔河相望。克虎历来是山西通往陕西的一个重要渡口,是古代一个较为重要的关口和物资转运地。镇内海拔716.1米,年平均气温9.4℃,降水量428毫米,无霜期176天左右。农作物以高粱、谷子、玉米、大豆、马铃薯为主,盛产红枣。克虎寨黄河渡口是著名的古津,对岸为陕西佳县城东门底。
克虎寨自古以来为军事城堡。克虎地名,最早见于庆历三年到七年(1043—1047)成书的《武经总要》,当时叫“克胡寨”。(《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七:“克胡寨,寨城西济河即绥州界,南至保德军天浑津(今天洪村)界二十八里,置铺十二;北至保德军乳浪寨四十八里,置铺二十三。”)考其名,应是针对当时的西夏而言的。这应是最早的典籍记载,也是有军队驻扎的最早记录。
这里顺便要说的是,克胡寨北至保德军乳浪寨48里,置铺23,其中第二铺就是现在的第二堡村,第八铺就是现在的第八堡村,这也就是第二堡、第八堡地名的来历。这三个地名的历史也有近一千年的历史了。
宋沈括《梦溪笔谈·权智》中记载:“淳化中(990—994),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因与其弟继迁谋叛,朝廷遣李继隆率兵讨之。继隆驰至克胡,度河入延福县,自铁茄驿夜入绥州,谋其所向。”意思是宋淳化年间(990—994),西夏李继迁谋叛,朝廷派遣名将李继隆(950—1005 )经由河东路的克胡砦,渡过黄河进入延福县,并最终到达绥州(绥德),进而部署军事行动。李继隆应是古代经过克虎的有记载的最高级别的官员。《梦溪笔谈》约成书于约1086年至1093年,比《武经总要》迟了四十多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四:“(庆历五年)甲申……河东经略使明镐言,克胡寨捉生指挥使高璘,入西界诱伪围练使莽布赛十二户内附,请补璘为军主,从之。”意思为:宋庆历五年(1045),克胡驻扎着部分军队,其捉生指挥使(类今侦察营营长)高璘曾去西界(黄河西边的西夏占领区)游说西夏围练使莽布赛治下的十二户归降,当时的河东经略使明镐(989—1048)请求升其为军主(一军的主将),朝廷同意了。这里证明了公元1045年,在克虎驻军的情况。
《宋史·志第一百二十九》记载:“今于葭芦、米脂相去一百二十里间,各建一砦,又其间置小堡铺相望,则延州之义合、白草与石州之吴堡、克胡以南诸城砦,千里边面皆为内地,而河外三州荒闲之地,皆可垦辟以赡军用。”即为了防备西夏,元丰二年(1079),太原知府吕惠卿(1032—1111)曾在《营田疏》中建议,在葭芦(今佳县)与米脂各建一寨,中间再建一些小堡铺,这样包括克胡在内的广大地区就成了开荒之地,可以补贴军用。这里提到了克虎。
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记载宋神宗元丰时综合性地理的《元丰九域志》卷四载:“临泉,(石)州西北一百二十里。二乡。克胡、葭芦二寨。”宋时,克胡一直隶属于石州(今离石)之临泉(今临县)。
又据《读史方舆纪要》,金大定年筑城屯兵于此,明置巡检司,清初改名为克虎寨。今克虎寨址犹存。
元符二年(1099),葭芦砦升为晋宁军后,原本隶属于临泉的克胡砦被划给晋宁军(《宋史·志三十九·地理二》:“晋宁军,本西界葭芦砦……元符二年,以葭芦砦为晋宁军,割石州之临泉隶焉……东至克胡砦隔河五里……”)。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文集·潏水集》记载:“将石州籴本分与葭芦及克胡,此最甚便,非惟今日,亦久远可行。”意思是北宋李复(1052—约1129)在崇宁四年(1105)秋担任河东转运副使后,在书信《与运使张少卿书》 中建议,可以将石州(离石)的粮食分给葭芦及克胡,认为这个非常便利,也是长远之计。从中可见克胡砦的重要性。
《宋史·列传二百零六》:“靖康初……金人益备克胡砦、吴堡津,遣守领为九州都统,与晋宁对垒。徽言出奇兵袭逐之。……因拔佩刀自拟,左右号救持之急,金兵猥至,挟徽言以去……金人知不可屈,遂射杀之。”就是说靖康元年(1126),克胡砦被金人占领,与总部在葭芦砦的晋宁军对峙,金人依旧以克胡砦为据点继续围攻晋宁军。南宋建炎三年(1129)葭芦城破,宋将徐徽言被俘不降被射杀。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克胡寨……古置浮梁,今以舟济。金大定中,筑城屯兵于此,以防夏人。”《金史·志第七》:“临泉宋隶晋宁军。有黄河、临泉水。镇一克胡。”即克胡砦作为渡口,曾有浮桥,后来才撤掉。金国大定年间(1161—1169),金国在此重新筑城,并派遣军队驻扎。其实为了防备西夏,自占领后,金国一直在此驻军。当时克胡作为镇,隶属于汾州。
到了元代,因全国统一,克胡不再是军事要塞,所以也基本废除。《山西通志》:“石佛寺在县西克胡村元至正三年建。”即至正三年(1343),这里修建了石佛寺。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克胡寨:……元废。明洪武五年,置巡司。”《明史·志第十七》也载:“临:元临州,属冀宁路。洪武二年降为县。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来属。……西北有克狐寨巡检司。”又据《永乐大典》卷五二○三记载:“克胡关:在临县西一百一十八里,边临黄河,形势陡峻,西至葭县仅二里,西边通于神木县,直抵沙漠。正系冲要之地,今设置巡检司。”这说明,在明洪武五年(1372),这里设置了巡检司(县级衙门以下的基层军事组织),被称为“克狐寨巡检司”。
《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四十八记载:“临县,外委把总一员系镇标右营发防兵十名……克虎寨,兵五名……”即是说清代这里也曾长期驻有兵丁,以协防乡里。
克虎虽是一个小地方,但在北宋、金、明等时期,因其所处位置及险要的地形,成为一个边疆要塞、战略要冲。在国家大一统及和平时期,则承担着重要渡口的作用。
郭时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