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坪 古城梁
位于今曜头村的斜对岸,古城墙犹在。山上叫“古城梁”,山下叫“古城坪”。据1993年《临县志》625页记载,这里可能是战国时期的“蔺邑”。
白文
白文村原名白燕村,民国六年县志载:该村“元至正十年建白云寺”。寺院极盛时期,村名改为“白云”村。再后来,“云”“文”相谐,进一步取名为“白文”。白文村原住居民为“柔”“袁”两姓,是临县现住人口最早的姓氏,有“柔袁两家在地户”的民谣。
郝峪塔
西晋永兴元年(304),匈奴左部帅刘渊起兵,占领离石,临县当时属于离石直管,本村取匈奴的名字叫“车突谷”,翻译成汉语叫“黑峪”,再后来演变成“黑峪塔”,又写成“郝峪塔”。
玉坪
玉坪村原叫“湾里”,是按地形取名的一个村。刚立村时起名小榆树湾。这里是清道光三年武状元张从龙故里。同治元年,陕甘回民揭竿起义,并成燎原之势,吴堡、佳县告急,临县正当其冲。慈禧太后命兵部速赴山西“御聘”宿将张从龙镇守碛口。临县知县霍成霖为了讨好张从龙,提议将张公故里易名“御聘”。光绪末年,临县知县侯绍宣在安业沟湾里巡视时,提出以“玉”代“御”,“御聘”改为“玉聘”。民国六年的版图和《临县志》内称湾里村为玉聘村,新中国建立后,临县重新区划时,改为玉坪。
中都寨
原名中都宰,是中都的地方官,春秋鲁置。公元前501年,鲁定公9年,孔子时年五十一岁,被君主派到鲁国当了中都宰,即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西南地区行政长官,大概相当于今日的县委书记。本村以官名命名为村名,说明其历史久远。
正觉寺
位于县城西55公里,高家洼村北,始建于金太和三年,亦说建于汉代。以寺东山峁上的“十二连城”古柏树著名。正觉,真正之觉悟,它是以佛经中的“正觉”而命名的。
善庆寺
位于县城南15公里的府底村,元至元25年(1288)建。寺院西临湫河,距县城10千米。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善训府,元代建寺后取名“善庆寺”。善庆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二进院落布局。主要建筑有山门(复建)、大雄宝殿、诸佛殿等,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2004年,善庆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善庆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碛口古镇
位于临县城南48公里湫水河和黄河交汇处。碛口以“大同碛”“湫河口”相连而得名。西濒黄河与陕西省吴堡县相望,面积50.06平方公里,耕地40200亩。明清时期就是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清乾隆年间,每年由河曲、保德以远航运经过碛口的大小船只不下千余艘。晋西地区流行着一首这样的民谣:“碛口的油满街流”。民国十七年(1928)平绥铁路(即今京包铁路)通车后,碛口镇日渐衰退。1958年设立碛口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为碛口镇。境内山高坡陡沟深,基岩裸露,土地贫瘠,年平均气温11.3℃、降水量478毫米、无霜期185天。农作物有小麦、高粱、玉米、大豆、马铃薯、麻油以及各种瓜菜等,红枣有较大的发展。有建于清乾隆年的黑龙庙,其戏楼构筑精巧,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0月31日,国务院关于发布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的通知,碛口风景名胜区获批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碛口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府底
《山西历史地名录》考,在北周大象元年(579),府底村曾置乌突郡、乌突县,这一历史背景表明,府底村在北周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且是当时政治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隋朝,开皇元年(581年),乌突郡改为太和郡,乌突县改为太和县,这些历史记录揭示了府底村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另有记载如下:
其一:二十五史《新唐书(作者 宋·欧阳修)宋祁表第十下·宗室世系下》中记载,高祖李渊有二十二子分十五房,其中第十三房江安王元祥的第7代孙叫李怀顺,曾任善训府左果毅都尉(推算李怀顺的生活年代也在公元800年之后)。
其二:在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1999年编辑出版的《全唐文补遗第六集》中,发现一篇有关临县历史的墓志,墓志名叫《左金吾卫昌化郡善训府左果毅上柱国兰君(元亮)墓志文》,文内有一句“至天宝五载(746年),又任昌化郡善训府左果毅、上柱国。”文中说,兰元亮在善训府任左果毅,天宝六年(747)死于任上,然后埋回陕西,立了这块墓志。
其三:仰澍斋藏历代墓志辑录(十七)中有两篇墓志铭,即66.《唐故陪戎校尉石州善训府左果毅孙府君(楚珪)墓志铭并序》(元和五年810)和73.《唐故石州善训府左果毅孙公故夫人王氏(清净)墓铭》(长庆四年824),此中记载孙楚珪也担任过善训府左果毅这一官职。
这三个资料说明在唐代,府底村设置过军府,军府是一府之中的基层驻军地。驻军的正职叫折冲都尉,副职叫左果毅、右果毅。
由驻军的军府,将村名叫成府邸,最后演变成府底,这是府底名称的另一种解释。
天洪与天浑津
天洪村濒临黄河,位于丛罗峪镇政府以北7.5公里处,全村有400户,709个劳动力,耕地面积1970亩,林地面积1746亩,所辖天洪、寨沟两个自然村。农业生产以红枣为主,部分农民常年在外务工经商,户户通自来水,电话普及率70%,电视普及率9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
天洪这个地名来源于天浑津。
《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七记载:保德军,津寨关六,其中“天浑津,控一川之口,西济河即绥州界。至定胡县界三十一里,置铺十八。北至克胡寨叁十五里,置铺十三。”
说明在北宋时期,天浑津与克胡寨一样,是保德军在黄河东岸设立的六个军事要塞之一,由北至南分别是大堡津——乳浪寨——克胡寨——天浑津——定胡县寨——伏浪津——上平关。只是克虎寨一直属于临泉,不属于保德军。
义居寺
位于县城南30公里的枣圪垯村北,原名佛堂寺,以万佛洞、两处藏经处,共三座石窟著名。原来附近有义居村,后将寺院改名为“义居寺”。现在发展为4A景区,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县037乡道与248省道交叉口西南500米。由于寺院处于古代的义居村,又称“义居寺”。义居寺始创于北魏,兴盛于宋代,几经修缮,现存古迹有北魏石窟、宋代壁画、明清殿宇、万历皇帝藏经序碑、历代高僧闭关、圆寂石龛和罕见的石雕顶绘,中国第一代印度取经人慧达法师纪念堂、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中国最后一部官刻汉文《乾隆大藏经》等。 义居寺建筑规模宏大,历史文物珍贵,集宗教文化、石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雕塑、壁画彩绘为一体,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04年,义居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义居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车赶
车赶系乡人民政府驻地。坐落在山沟中,通县级公路,有耕地2755亩,796口人。相传,刘渊起兵据左国城(今方山县南村堡)时伐木大造战车。当时该村所处沟内长满高大笔直的松树,刘便命大量砍伐做战车之车杆。自此,该沟该村得名车杆沟,后经历代相传为车赶沟。近年,该村在叫法上又省却“沟”字,名车赶。民国六年(19I7年)县志载名为车赶沟。
车道坂
坂,是山坡的意思。刘渊于建武元年(304年)在离石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迁居左国城。在此期间,刘渊的战车经过此处山坡古道,人称车道坂,后来住下人后村名也叫成车道坂。
黄家坡 黄家沟
据该村孝文皇帝庙现存元代石碑记载,该村元代居住大量“皇甫”姓人士,是一个皇甫家族居住的村子,因此村名人呼“皇家坡”“皇家沟”,后来书写时,为避讳“皇家”,书写成“黄家坡”“黄家沟”。
刘王沟
西晋永兴元年(304),匈奴左部帅刘渊率众起事,攻陷离石,自称大单于。10月,建都左国城(今方山南村),荐称汉王,两晋时临县均属离石管辖,刘渊自然管理该村并有特殊恩德于该村,后来村人为刘渊立庙——叫刘王庙,永远祭祀,村名遂称作刘王沟。
寺梁 前寺梁 后寺梁
宋代,在这里的山腰兴建天宫寺,之后天宫寺的山梁叫成寺梁山,住下人之后村名取为寺梁上,简称寺梁。再后来,人住的多了,分为前寺梁、后寺梁。
寺坂底
本村历史久远,据金大定九年(1169)普照寺碑记,本村原叫“上招贤村”,金朝大定初年普照寺重修之后,村运不佳,于是改村名为“寺翻底”,以求村运旺盛,后来写为“寺梵底”。“文革”初期,再改村名为工农庄。
文塔
位于县城南3.5公里的东岳山顶,塔高40余米,由庠生白文先创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塔内的《文塔铭》,系赵中元所撰。二百多年来,成为临县的地标性建筑。由“文昌塔”简称“文塔”。
黑龙庙
位于城南50公里碛口的卧虎山。始建于明代,清乾隆21年(1756)由陈三锡经领重建。由供奉“黑龙”而得名。
魁星楼
在今县城实验小学院内,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是临县城内的地标性建筑,因供奉“魁星”而得名。
宿皇寺
位于县城西北45公里八堡乡李家洼村,始建年代不详,为观音寺的下院,有明代隆庆四年(1570)的碑刻在。普泰元年(531年),高欢起兵于信都,带兵攻入洛阳,拥立孝武帝元修。永熙二年(533年),高欢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自领大丞相,封爵渤海王,控制朝政大权。传说高欢曾在这里宿过一晚,从而取本名。
2016年6月6日,宿皇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至元、明天顺、成化、隆庆,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1861年—1875年),宿皇寺屡有重修。宿皇寺坐北向南,三进院落布局,存文物建筑14座,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建有戏台、韦驮殿、正殿,中轴线两侧各建有钟、鼓楼,二进院东西配殿、东西掖门,三进院东西僧房、西偏殿、东耳殿、东耳房。宿皇寺内存碑刻5通、经幢2座,正殿内两山墙及后檐墙存有佛教题材壁画,梁架上存有彩画。该寺是研究晋西地域民间佛教传承和封建社会晚期佛寺建制的宝贵实例。宿皇寺正殿内的“释氏源流图”“十大明王图”等清代壁画,画面饱满,工艺娴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郭时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