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孝义县“战斗剧社”的战斗历程

战斗中孕育

孝义县,东伴汾河,西依吕梁。少半为平川,多半为山区。平川四通八达、山区群峦起伏,军事上进可攻而退可守。一九三六年红军东渡,曾在此驻足,播种了革命的种子。一九三七年八路军总部也到此开展工作,而后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大捷之后,又进驻孝义,司令部即在三区碾头,政治部在申家庄,实际上形成了当时山西抗日运动的核心地区。

一九三六年,“七七事变”前,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已在党的领导下,由一批热爱祖国、要求进步的青年组织和推动下迅猛发展。尤其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国民党阎锡山军队腐败无能,节节败退,且沿途抢劫百姓财物,大发国难财,人民对他们恨之入骨。而凡有志青年,目击此景,更是心如火焚,悲痛万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救国,要团结起来,要有一个爱国的进步组织,牺盟会正好应运而生。因此,立即得到广大青年的拥护,纷纷参加,并为之积极工作。同时,因有一一五师政治部民运部大力开展民运工作发动群众,孝义的农、青、妇等救国会也都积极组织起来,非常活跃,八路军、决死队、县游击队都迅速扩大,还办了孝义县的战斗报。同时,由一批青少年组织了孝义牺盟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民运工作,运用演讲、唱歌,组织动员群众参军、做军鞋、送军粮等活动。工作队开始在大会村成立,时间约在一九三八年二月,开始其成员有田金云、冯全英、宋锦福、程资厚(程平)、冯良贞(枫林)、李德枝(李克)、李守玉(李守宇)、晏治华、韩明达、武鸿生(武振国)、温万镒(万一)、张勤仁(张朴)、杜木兰、芦金生、白世禄、武世娥等同志。田金云为队长,冯全英是指导员,宋锦福是司务长,程平是组长。五月迁驻兑九峪,又增加了冯法中(冯松)、张达勃(张波)、李兴汉(李冰)、李隆盛、程步远、张敏、孙原娥(韦波)、孙慧娥、师富喜、田开甸等同志。此时,田金云与冯全英先后调走,李克为队长,冯良贞为副队长,程平为指导员。这些同志男女约各半,年龄最大者不过二十岁,最小者仅八岁,多数为十五、十六、十七岁之青少年。

战斗中诞生

当时,孝义县武装有游击队,舆论工具有战斗报,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还需要一支文艺宣传队。因此,县委决定,立即将“牺盟工作队”改为文艺宣传队。划归县游击总部政治部所辖,由县长傅立民同志具体组织领导。为了使宣传队能掌握文艺业务、开展工作,决定派往一一五师政治部“战士剧社”去受训。一九三八年七月,宣传队赴申家庄师政治部学习,师政治部宣传部长肖向荣、师政治部副主任肖华、民运部长潘振武同志对宣传队人员都很关心,肖华同志亲自教唱歌,罗荣桓政委还在夜间亲自查铺。受训三个月,受益很大,学会了识音乐简谱,排了好几个戏,学会了二十几个舞蹈和歌曲。此时,冯全英同志又专门来申家庄发展了几名同志为中共正式党员。同时,还学习了陈云同志“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讲话等党内文件,武装了第一批入党同志的思想。

“八一”建军节,还在申家庄与战士剧社、吕梁剧社、黄河剧社等兄弟单位汇演。

八月四日,县长傅立民骑着洋马到申家庄接宣传队回县,同时宣布:宣传队改为“战斗剧社”。返回兑九峪,适逢“八一三”全面抗战纪念日,开全县群众大会,并有战士剧社、火线剧社(六八五团)、解放剧社(游击三团)一齐举行汇演,整个水峪沟人山人海。大会上肖华和潘振武同志讲了话,首次挂起了缝着“战斗剧社”字样的幕布,演出了舞蹈和话剧“还我的孩子”等戏。

当时剧社经常演出的节目有:“林中口哨”(反映东北义勇、袭击日寇的故事)、“兄弟们拉起手来”(反映北平青年学生不堪日寇统治,集体逃出投奔革命的情景)、“三河口”(一一五师战士剧社编写、批判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内容)。舞蹈有:船华舞、空军舞、儿童舞、海军舞、海岛舞、踢踏舞等。唱歌大部分是当时流行的抗日歌曲,如“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及“自由神”等,而“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则是逢场必唱。

十月从一一五师民运部调王宏力(沈以)来剧社当政治指导员。十一月又从“民大”调来了高锦珠(高禹)、冯光晋、武芝芳(武子芳)、田连登、姚守和、杨慧娥(杨岩)等同志。这时正遇敌人频繁扫荡,未能和县委联系上党的关系。沈以知道剧社有党支部,但并不知道是哪些人。

县长傅立民是亲手创建剧社的人,他经常到剧社驻地和大家谈话、聊天,做思想工作,讲党的革命历史和传统。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能具体地教唱歌、跳舞、画漫画。因此,剧社的同志认为他既是领导,又是师长。而孝义县的人则常讲:傅县长有三件宝:剧社、报社、游击队。

战斗中成长

“战斗剧社”真正是战斗的集体。侵占孝义城的日寇,频繁扫荡兑九峪,这一群青少年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早晨正喊嗓子,忽然听到枪声,马上就走;正在演戏,突然接到情报,卸掉幕布就跑,常常是剧社同志才出后庄沟、日寇已到兑镇街中心石坡上。转移中跑累了,大孩子还得背着小孩子走。每到一处,马上就要写标语、画漫画,教群众唱歌、跳舞,组织做军鞋、优待抗烈属等活动。剧社一群青少年神出鬼没的惊险活动,既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掩护、协助和支持,同时也牵动着几十户父母的牵挂和悬念儿女的心,各种令人兴奋的胜利消息和可怕的死的谣言不断传播,使他(她)们的母亲们整日含着惊喜的或者悲伤的眼泪在生活。

这群青少年面临更大的考验。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日寇从孝义城出发,分三路向下堡河川、兑镇河川、柱濮河川扫荡。剧社随游击队转移到中阳县关上一带,在范家沿住了一段时间。接着日寇又进一步进攻弓阳镇,剧社又随游击队上了隰县高庙山。在冰天雪地里,被围困十余日,裤子和绑带都冻在一起解不开,吃生土豆充饥。几次突不了围,只好采用“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术。当在山头上宣布这一决定时,大家都声泪俱下,坚决不散,要求集体突围。经过说服,才火烧了资料,化装为老百姓,依靠群众分散隐蔽。仅留下几位年龄较大的同志,继续和游击队一起打游击。化整为零之后,并没有停止活动,如晏治华、李守玉、韩明达等同志就地协助区政府工作;程平、冯松、李克、张波等同志则仍在四区一带组成敌区临时宣传队搞游击演出,经常演到一半,敌人来了,关掉汽灯就撤,因为有群众掩护,又熟悉地形,日寇和伪军也无可奈何。敌人知道剧社还存在,并没有被他们打垮,而人民则高兴地知道孩子们还活着。

在化整为零期间,国民党的一些组织和军队利用金钱、地位等卑鄙手段,企图拉拢宣传队的成员。但绝大多数同志保持了坚定的立场,只有极少数几个人和他们走到一起去了。

一九三九年二月,甘一飞、冯全英同志找到了王宏力、晏治华等同志,传达了县委意见说:因为当时孝义顽固派进行反共摩擦,宣传队活动很困难,“民大”已停办了,剧社又是顽固派破坏打击的对象。县委决定改为“民革剧团”,打起阎锡山的招牌,迅速集中起来,转移到晋西北四专署,先隐蔽起来,保存力量,待机而动。到晋西北后,还不能亮牌子,你们不能主动找组织,但组织上会主动找你们。因为临时用鸡毛信通知,开始只集合了约一半同志,但也增加了如杨慧贞(杨征)等新同志。因时间紧迫,拟先动身走。剧团内部党员之间的关系,已由县委甘一飞同志给开了会,接上了头,确定沈以为支部书记,组成战斗剧社支部。

剧团党员严守秘密,第一步先到了石楼王村五县办事处,找到了杨自秀主任。在石楼王村期间还在附近进行了宣传活动,同时又派人回孝义继续联络集合其他同志。不久,大多数同志都已到达。十月,杨自秀主任带领剧团从王村出发,中间经中阳县、离石县、到达临县四专署驻地白文镇。专员是张隽轩,牺盟会负责人是苏谦益同志。郝家坡住着牺盟会中心办事处,负责人是余培德、张国声同志,沈以曾派人去联系过。白文镇驻扎着赵承绶的骑兵部队,还有反动的精建会和突击团。剧团的行动,也受到他们的监视。一次,突击团(便衣)突然来到剧社,进入伙房,看到一个反穿白羊皮大衣的人,以为他是伙夫。

问:你们团长是王宏力吗?答:是。

问:他在哪里?答:他刚出去了。

突击团的人走了,可是他们却没有认出那个站在伙房大锅旁的反穿皮大衣者,正是其貌不扬的王宏力本人。以后摩擦愈演愈烈,白文镇的空气更日趋紧张。晚上,剧团内三五个人一起,假装上酒馆,如在街上遇到阎军,对对口令,下酒馆再说,如有机会,就将写好“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大标语贴在大街醒目之处。

在四专署期间,剧团是向四专署领饷的,每人每月约十五到二十元(大花脸),但在剧团内部仍然执行我八路军制度,每人每月一元钱津贴费,每天五分钱菜金,其余的钱由司务长保管(有一个用铅片焊起来的挎包),公用开支。

战斗中壮大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阎锡山在反共高潮中发动了“晋西事变”,斗争非常激烈。赵承绶强迫四专署向南撤退。剧团表面上接受命令,实际上已按党的指示,做好应变的准备。出发那一天,剧团一直向南故意走得挺快,把四专署的队伍甩在后边,先到窑头,等走到故贤沟口,突然来了个急转弯。一进沟口,等在那里的保安四团的同志,已做好武装警戒,保卫剧团成员。党的部署是非常周密的。急行军到达康宁镇住下,八路军一二○师的部队已在那里。到兴县后很快就和中共晋绥分局组织部长王达成同志接上党的关系。

等顽固军完全撤退到汾离公路以南之后,剧团又返回白文镇。为祝捷,剧团沿湫水河川逐村向八路军、新军、老乡演出,深入医院慰问伤病员,并与黄河、前线、吕梁兄弟剧社观摩演出。

一九四○年一月,在兴县城召开边区参议会,剧团奉命与会演出,住兴县城附近水磨滩。同时边区文化界联合会也召开成立大会,剧团还有两名代表参加会,是程乎与冯松同志。参议会开了半个月,选出续范亭为行署主任,牛荫冠为副主任。参加演出的还有七月剧社等十几个文艺团体,齐集兴县城,盛况空前。

会后,剧团按照上级指示,积极准备赴延安学习。在启程之际,中共晋绥分局宣传部的褚凤歧同志突然赶来宣布:决定剧团与分局直接领导的“七月剧社”合并,合并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之后不久,整个七月剧社同志一齐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桥儿沟鲁迅艺术文学院和八路军部队艺术学校学习。一九四二年学习完毕,在延安八路军礼堂及新市场等地进行了演出,临离延安,还在参议会礼堂向党中央、毛主席作了汇报告别演出,毛主席还给张勤仁同志的小本上写了“朴素”两个字。返回晋绥边区后,经过艰苦的努力,“七月剧社”已成为晋绥地区文化运动的支柱之一,而当时的那些参加进去的青少年,后来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卓有成绩的文化艺术骨干。

(注:此回忆录乃根据原剧社同志,如韩明达、张勤仁等同志提供的资料,经程平、晏治华、李守宇、武子芳、冯松、杨岩等同志集体回忆、讨论,由冯松同志执笔写成。)

(据《吕梁党史资料》第五辑 中共吕梁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1984年4月编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