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 旅

岚县邓草沟村:籽粒累累小米香

□ 王晓英

据说岚县邓草沟人经常所吃的小米的祖先是狗尾巴草,这真是令人大开眼界,但更让人惊奇的是岚县邓草沟村的小米在历朝历代历史中所做出的贡献。

约16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先民在有意识地播种过程中,发现了青狗尾草的天然变异现象。人们选出穗大、苗壮、不落粒、分藤少的青狗尾草进行特殊培育,使它形成新的优良遗传性状。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优中选优,人们将这些优良遗传性状稳定地传递下去,最终培育出了小米。

灿灿的小米,像历史长河里点燃的火把,满足一个人的一日三餐,也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随着小米的广泛种植,华夏先民逐渐有了剩余粮食、剩余资产,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形成了以种小米为主,以采集、渔猎为辅的定居生活方式,并开始饲喂家猪、家狗、家鸡等畜禽。随后出现社会分工、阶级分化、社会组织,最终形成了国家。至此,先民告别了史前时代,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

中国种植最古老的粮食之一就是小米,山西是小米的故乡,而山西岚县的邓草沟村则是盛产小米的天然优选之地。邓草沟小米的种植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这片土地自古以来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小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自然也在邓草沟这片沃土上努力扎根生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勤劳朴素的岚县人民世世代代劳作于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土豆、毛豆、豆面、糕,邓草沟最好的农作物就是小米。小米能在这片土地广泛种植,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它能适应各种生态条件,特别耐旱。它叶面蒸发量小,在生育期能经济地利用水分,比其他粮食作物需水量少得多;二是它对土壤要求不苛刻,沙土、黏土、碱土均能适应,即使是高山陡坡的瘠薄地仍能获得一定收成;三是它极耐储存,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可以持续储存数十年之久,这在古代备荒以及粮食短缺的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邓草沟村,其实原名为屯草沟,是部队屯集储存马草的地方,后来改称邓草沟。既然是部队屯集储存马草的地方,那这里肯定驻扎过军队了。去过岚城的人应该听说过或者见到过,在岚城镇岚城村北1公里处有一处隋城遗址,属山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岚县志》记载,隋城为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建,坐北朝南、西高东低,东西长800米,南北长1000米,城外有护城壕,深3米。历为岢岚、岚城、宜芳、岚州、楼烦郡,东会州治所。唐高宗武德四年(621年)改为州城,经唐、五代、北宋延续550余年。宋神宗元丰二年(1097年)在旧城南筑新城,即今岚城。宋城建成后隋城遂废。今岚城北门外仍称东故城、西故城,现存城墙遗址主要集中在城池的西北两面,保存较好的西城墙宽6—12米,残高2—10米。夯层厚6厘米,夯土为黄色沙性土和粘土。想必位于北城墙后面的邓草沟村村名的来历一定与这城墙有着很大的关联吧。当初筑城墙护城池的兵马粮草当应该就选在盛产小米的邓草沟这块地盘了,久而久之形成村落,遗存下来。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小米是我军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毛主席曾经说过“小米加步枪”迎来了新中国。这句话在邓草沟村更是有着深刻的验证。

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有资料记载,在第72集团军某旅曾有过这样一支光荣的连队——战斗模范连。这是一支英雄的钢铁连队,组建于1938年3月,因战功卓著,于1951年4月被西北军区第一军授予“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1938年8月,该连队在山西省岚县邓草沟诞生,归属八路军120师直属山炮连,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参加过岚县、介桥、康家会战役和保卫张家口等大小战役数十次。

人们常说的120师,据相关资料记载,1937年11月中旬,第120师师长贺龙率领师总部由五寨经岢岚移驻岚县。政委关向应、副师长萧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处主任甘泗淇等师领导干部同时来到岚县。师部设在岚城城内的福音堂,后移到南街范树棠家后院。师卫生部设在前庄村,师政训处就设在邓草沟村。

120师在岚县生活了14个月,保信昌就供应了14个月的粮食。范家后人在家史中这样写道:“120师在岚城驻防期间,保信昌多次供粮总计2000多石,为苦难中的国家承担了更大的责任,按这个数字折合约30多万斤粮食。部队其他开销也是以保信昌为主,所有县城商号、店铺来分摊。”120师部队的后勤供给,在当地各界的大力支援下得以解决。在这里,邓草沟小米就立下了汗马功劳。

邓草沟当属于岚城镇,而岚城镇城内村民牛存珍曾遗憾地说:“当时我家也是财主,听说八路军需要粮食,我爷爷就给120师部队送去了黑豆、小米啥的,120师后勤部给打了借条,借条上面还盖着他们的戳。我爷爷和我父亲从未跟家里人提起过借条的事情。他们去世后,我在拆旧房时,才在顶棚上发现了爷爷用布包着的一卷借条,共有4张。我妻子不识字,前些年就把这些借条给扔了。”“可惜了,这些字条要是留下来的话,也是很珍贵的文物啊!”这也是小米为120师做出贡献的见证呢!

在那个年代,邓草沟的小米,激活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更促进了邓草沟新型工业的诞生。十九世纪20年代末,曾有岚城邓草沟村郭扶唐和他的儿子从太原购回五部(木制)织布机,厂房设在岚城大北街,起名“新民织布厂”。同时招收了本地十余名农村青年到太原专门培训了织布技术,并购回各种纱锭等原料开始上机织布。当时只能织些粗白布,当地人称土布,也叫马子布,这也开创了岚县有史以来的新事业。岚城的大小商店都经营开新民织布厂织的布。

邓草沟的小米也曾养育出更不少博学人才与英雄豪杰。郭英,岚县邓草沟村人。第一完全小学校三十年代高级班毕业,1937年“七七事变”,他走出校门参加牺牲救国青年会。1939年入党,先后在岚县三区、一区、五区任过区委书记,1945年8月任县委宣传部部长,1948年5月随军南下四川省西昌地委第一书记,以后任省手工业厅,农机厅厅长。李有栋,邓草沟人,1922年生,1940年12月入伍,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六连班长,1947年4月19日在六里坡战斗中牺牲。郭谋桃,邓草沟人,1926年生,1945年11月入伍,兴岚支队战士,1948年在陕西榆林负伤牺牲。

如今在邓草沟,小米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种植技艺和耕作经验,使得邓草沟小米在品质上独树一帜。同时,小米在当地的民俗、节庆和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邓草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邓草沟小米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科技与传统种植技艺的结合,使得邓草沟小米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需求。如今,邓草沟小米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枝叶葳蕤,籽粒累累。从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诉说着邓草沟人勤劳朴实的来路和贡献,也成了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