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六年春天,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毛泽东等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开赴山西,浩浩荡荡,向抗日前线进发。国民党反动派却派遣大军沿路阻击,中国共产党为了制止内战,一致抗日,最后回师陕北。
红军回师时,在岚县活动六、七天,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使岚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党的教育,红色思想撒在了人们的心田里,使广大人民群众亲眼看见了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抗日的急先锋,激起了人们对红军的拥护和对反动派的仇恨,为岚县开展抗日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红军出师旗开得胜
转战岚县回师陕北
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东征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政委毛泽东、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杨尚昆、组织部长黄克诚、宣传部长陆定一、后勤部长杨立三。主力部队是林彪、聂荣臻领导的红一军团,徐海东、程子华领导的红十五军团,刘志丹、宋任穷领导的红二十八军团,共两万多人。
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日晚,红军突击队开始强渡黄河,突破了阎锡山的所谓“固若金汤”的黄河防线。翌日拂晓,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全部渡河登岸,立即打垮和歼灭了对岸守敌,抢占了河防阵地,一直向前进发。红军沿路冲破了许多包围圈,取得了关上村战斗和兑九峪大战的胜利,歼灭了许多敌军。这时阎锡山求援于蒋介石,蒋介石调动七个师、几十架轰炸机,分三路开赴山西,并令驻陕西的国民党军队向黄河西岸推进,妄图切断红军后路歼灭红军于黄河两岸。红军为了避免内战,求得一致抗日,改变了行军路线。红一军团沿同蒲路南下,红十五军团通过晋中转向晋西北。毛泽东同志率领总部机关和一支小部队到吕梁山西打游击,指挥两路红军活动,准备回师陕北。
徐海东领导的红十五军团,根据红军变更战略,北上到达交城、孝义、汾阳、静乐、娄烦、方山、岢岚等县。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两千多人,分两路进攻岚县。其中一路千余人,于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四日从娄烦镇突破傅春怀旅的堵击,进入石门子后,分南北两路向岚县进发,北路的经过曲立、下尹家滩、上尹家滩、荆峪堡、到舍科,另一股走南路,经葛铺、浮家峪、火泉沟、到舍科与北路红军汇合,又经普明、圪埚、天洼、高崖洼,到达东村,向岚城进发,准备攻城。另一路一千多人,于三月二十五日,从娄烦米峪镇到达近周营,越山到乱石经王狮、普家庄,到达普明住了一晚,又经电营、大贤、东阳间、北村,和第一路红军汇合,向岚城进发,司令部住在东河。
红军攻打岚县城
当时岚县反动政府按照阎锡山的部署,对红军早有设防。当红军向岚县方向进发时,敌人急忙将“防共保卫团”第二团第三独立区队由河口、东村、上明、城关、荆峪堡、普明、大蛇头、毕家坡、张其庄等驻地的九个中队三百余人集中到城内,作防守工事。此外,又招募了部分人员配合守城。当红军行至东村时,敌人又将南北两关部分群众恫吓骗进城内,强迫他们配合“防共保卫团”共同守城。“防共保卫团”负责守卫东、西、北城墙,公安人员和招募人员负责守卫南城。三道城门紧紧关压。
三月二十六日,红军从东村向岚城突进,四面包围了县城,并发起了进攻。城墙西侧,窑上村地势高拔险要,对城居高临下,是攻城的重要阵地。红军阵地上红旗飘扬,士气高昂,枪声密集,打得敌人龟缩城垛,不敢抬头。城南红军以一庙宇为阵地,也向城头射击。战斗刚打响,敌人新招募孙传祖伙同一队公安武装持枪从南城墙上的一个小窦向外窥视红军阵地,企图偷袭取胜,被红军战士立即击毙。枪声怒吼,连毙敌四、五人,使敌惊恐混乱。虽然猛攻,但是城高且坚,不易打开。当晚红军又发起攻坚战,三十多架云梯靠近城墙,红军争先恐后一个接一个登上了云梯。城头守敌松脂火把照如白昼,集中火力对付,使用灰瓶滚木,顺城墙而下,使爬云梯的红军遭受较大伤亡。但是红军越战越猛,继续发动总攻。一直打到第三天,守敌放尽了滚木,打完了子弹,红军却越攻越猛。县长俞启贤眼看大势已去,急忙乔装打扮成商人,其妻装为农妇,准备弃城潜逃。看着城将攻破,竟有个“防共保卫团”的队副董广德阻止了县长的潜逃,并献计说:“县长且非轻举,应一方面加强防守,另一方面急电向省府求援。弹药不足可搜民间铁壶装上火药、铁片、上制导火线,当作手雷,居高掷下,或许尚可支持。若援军不到,那时弃城未迟。”县长听了,依计而行。第三晚上,当红军攻城时,敌人就用那种炸药装的铁壶称之为“蓝蓝炮”的土炸药抵挡,使红军遭受损失,攻城未克。
三月二十九日凌晨,阎锡山派飞机在岚县城高空盘旋,投弹轰炸,阎锡山的傅春怀、杨耀芳三个旅分两路奔援岚县城。红军为了避免损失,在部分军士的掩护下,向西撤退,路经黄岭沟、上明等地向兴县转移,到界河口已傍晚,宿营西口子。傅军追到东口子村前,与岢岚下来追红军的杨部相遇,互相误会,不宣而战,而且打得很激烈。激战一夜,双方各以为与红军打仗,直到第二日天明,才发现真相。收拾战场,伤亡甚重,恼悔不堪。这时红军已分两路,一路向岢岚西豹峪、大华峪关,一路向兴县水磨滩前进,傅、杨二部却在后送行。
共产党军队人人爱
反动派讹言真相白
东征红军进入岚县之境历时七天,经过六十多个村镇,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打富济贫,热爱群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贯彻到整个行动之中。他们用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打盐店、斗地主,扩红筹款,帮助穷苦老百姓解决生活困难,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人民群众积极帮助红军攻城、带路,有的参加了红军,人们打心眼里拥护红军。
在红军未来之前,阎锡山反动派成立了“主张公道团”和“防保卫团”,专门对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造谣诬蔑,说:“共党残忍,杀人如割草,无论穷富皆难逃……”“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并编成了反共歌曲,叫大人小孩都唱。当时群众没有亲眼见过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工农红军,所以把阎匪的造谣信以为真,广大群众在思想上对共产党和红军只有坏的印象,没有好的见证。因此当群众听到红军来了,跑的跑、藏的藏,怕红军、躲红军,只留下个别小孩和走不动的老人以及少数的穷苦老百姓在家里。
不料红军来了以后,见了穷人问寒问暖,给钱又给衣;见了小孩,问长问短,谈笑风生;见了跑的人,就表明他们是人民的军队,不要怕。人民群众欲跑的也就不跑了,藏了的露面了,跑了的也回来了。
红军路经高崖洼时,全村人跑的只留下个别老人和几个小孩。当时红军在所留人群中了解了情况,就给了穷人刘四海之父几元钱,给了个小孩一个书包。孩子们就跑去找大人,说红军可好哩!人们听了就回到村里来。
红军进了东村镇以后,人们吓得往外跑,红军战士着急地向逃跑的人们打招呼:“老乡们,不要跑,咱们是一家人。”人们看红军不打不骂,非常和蔼礼貌,也就不跑了,拥拥挤挤跟着红军看。红军有的给人们演讲抗日的道理和党的政策,有的提着墨筒往墙壁上写标语,有的扫街扫院,有的与群众拉闲话。红军还把地主程之荣家的东西分给穷人,其中保生妻拿了几件衣服。他们如此行动感动了群众,得到了群众的关心与爱戴。有个战士回到刘丑吞家院,丑吞婶娘热情地留住吃了一顿饭,因为红军不白吃老百姓的东西,执意留下几个铜元。红军在此住了一晚,唯恐打扰群众,就在戏台、街上宿营。
红军司令部住在离城五里的东河村,短短三天,就和群众打成了一片,获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王二明不但帮助红军侦察了岚城的地势,而且到处寻找绳子帮助红军绑云梯,最后红军坚意以布叫王归还绳主。牛受孩看见一个红军的衣服破烂,就给做了件褂子,这个战士好意难却,就给了一块布谢之。
红军路经界河口时,有的群众躲了起来。红军过后,王海富回到家里,发现鸡蛋罐子里有个纸条和一元钱,纸条上写着:“老乡,对不起!鸡蛋我们吃了,留下一元钱。”最后署名“红军”。王很惋惜地说:“早知是这样的军队,就不跑了”。这事传遍了全村,人们都说,这才是咱们的好军队。
红军到了普明镇,就帮助群众组织了农会。农会主任李红在红军的支持下,领导群众将程功的官盐店打开,把盐分给了老百姓,把俘财也救济了穷苦人。红军路经上明时,也将邸好小的官盐库打开,分发给群众。红军的言行教育了群众,在群众的心目中扎了根。因此群众拥护红军,如有一小股红军迷失方向,到了庄上村,郭七则主动带路到石桥村,红军感谢不尽,给了几块银元。
相反的,阎锡山的援军所到之处,不是打人,就是捉人。要么,就是抢夺财物,遭害老百姓。如进了岚城,又是抓人,又是拉牲畜。阎匪追兵傅春怀旅路经界河口,进了老百姓家翻箱倒柜,打家具,抢东西。
更为可恨的是当红军过后,民政厅长邱仰浚来了岚县进行了血腥的镇压。邱来岚县以后,到处搜捕与红军有牵连的,凡是碰到戴红布装红线的人就认为是被共产党赤化了,不是盘问,就是抓,整个岚县成了白色恐怖。在红军所经之处捕获十九人,于四月上旬在岚城东门外枪决。其中有红军战士吴高安、贾敬,临刑时高呼:“共产党万岁!”人们看了无不下泪。还有几个无辜的老百姓也被处死,特别是上明村有个守寡多年的妇女牛好女,家里无柴米,分了一碗盐,就送了一条命。群众义愤填膺,但敢怒不敢言。邱仰浚到了界河口抓了三个无辜之人,带到兴县。村里人愤愤不平,写了保状,赶到兴县城里,人已处死。
共产党、国民党,阎匪军、工农红军,同在一个国土上,两个党,两种军队,走的两条道路,执行的两种政策,表现的两种行为。通过红军东渡,人们看到眼里,听在耳里,宛如两幅画面,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作了鲜明的对照。广大群众彻底识破了蒋介石、阎锡山的丑恶嘴脸。蒋匪帮、阎老板,不打日本,爱说谎,迫害群众,打抗日军,他们才是真正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共产党才是人民的好领导,工农红军才是抗日的好军队,也指明了自己所要选择的道路——只有跟共产党、毛泽东,只有依靠工农红军,才能打垮日本,解放人民。所以,有好多人志愿参加红军。如坡上村放羊工孟良玉,当红军攻城时帮助红军扛云梯,红军撤退时就参加了红军。共产党的革命军壮大了,阎匪的宣传彻底破产了。
红军东征路经岚县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交给了广大人民,以党的优良作风影响着群众,确实起了宣传队、工作队、红色思想播种机的作用,在群众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为七七事变后党在岚县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党的组织、扩充军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孟兰成、张应堂、范成玉、郭士英、谢 胡、王二明、刘丑吞等同志口述,岚县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