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 旅

在赓续历史文脉中绽放文旅新光彩

——岚县五龙庙漫谈

□ 程建军

由于龙为司水之神,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塘井,均有五龙及五龙圣母,职司该地水旱丰歉。于是大江南北五龙圣母庙林立,成为中国龙崇拜的重要一部分,吕梁依傍黄河,各地五龙圣母庙更是多得数不胜数。

岚县五龙圣母庙(民间俗称五龙庙)坐落于岚县岚城镇城内村东门(北关村南),始建于大明洪武初年,1925年重修,现存建筑均为清代遗构,旧址院内长有古柏6株。

该庙为前后两院,前为戏台,后为主殿。古戏台位于前院正南,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仍为民间举行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后院东西两侧为厢房。厢房满墙壁正画,均为神龙行云布雨等场面。山门位于正殿正南,两侧配有角楼存放钟鼓。正殿坐北朝南,深5米,宽10米,柱高3米,硬山顶,全为砖木结构。正殿飞檐斗拱,彩筒瓦封顶。殿内原有泥塑神像六尊,中为圣母像,两侧有青龙、赤龙、黄龙、白龙、黑龙五尊神像。后只供五龙礼神祗。

从遗存建筑看,五龙庙既具《营造法式》中的某些建筑特点,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是山西五龙庙建筑型制的典范代表。

明英宗时期,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宋神宗敕封其为灵渊侯)、黑龙神为灵泽王,五龙圣母为圣母娘娘,五龙庙供奉的就是这六位神龙。

明朝正德年间,知县秦斌在《重修五龙圣母庙记》中写道:“想象龙,龙之为物也,聚散无常隐现莫测,物之最神也,祭必潜身于地重阴之下,养神于渊昧不测之所,而后能鼓之气于雷域中,腾百川而南下,以泽万物。”可见,当时岚县人对龙神的信奉。

岚县五龙庙,远近闻名,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民间传说

据说,这位五龙圣母是岚县上明人,名叫凤姑。

一日,一个过路的道士在她家门口随意画了几个图纹。凤姑意欲擦去,不想不成,于是便用舌头去舔,结果舔得一干二净。不久,凤姑的肚子越来越大。父母知道后,认为女儿未婚先孕,有伤风化。凤姑羞愧难当,便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在泗水崖铁青村的山洞里生下了五条小龙。后来,上明村闹蜘蛛精扰乱民生,凤姑亲自率领五条小龙为村里降妖捉怪护佑平安。

此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日,村民们都会接五龙圣母回娘家小住,还在其坐化的地方修建了五龙圣母庙,并且舞龙灯对她表示感谢。

关于五龙圣母庙的修建,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岚县一带出了一个旱魔,他给人间带来干旱,所到之处,总是烈日炎炎,赤地千里。

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就命五龙圣母前去降魔。尽管五龙圣母好言规劝,旱魔仍置之不理。五龙圣母便命五个儿子前去收服旱魔,五位龙子布云下雨,想以此熄灭烈焰,旱魔见状,飞到上空,施展法术,顿时云收雨停,连一丝风也不起,火一样的光焰更加猛烈,百姓叫苦连天。

五龙子降魔失败,只得撤回。五龙圣母和五子商议,用六条龙的水龙珠共同对付旱魔的火珠。

五龙圣母率领五龙子再次前往降服旱魔,旱魔见状,狂笑:“老龙母,休想收服我,有本事,就来吧。”说罢,六龙与旱魔混战起来,只见天空忽云忽雨,忽日忽火,雨火交加。五龙圣母因体力不支,被旱魔的大火烧身,五龙子焦急万分,五龙圣母大呼:“用水龙珠降魔。”母子六人一同吐出腹内龙珠,旱魔情急之下吐出火珠抵抗,水火珠相撞,顿时灰飞烟灭。火终被浇灭了,旱魔葬身于浩淼的波涛之中。而五龙圣母母子终因水龙珠被毁,元气尽散,一缕魂灵径直落于岚城水库附近城内村东门外寻求寄托。

当地人为纪念五龙圣母恩德,特在岚县岚城修庙建寺,以示怀念。

作为一座以“祷雨辄应”而著称的庙宇,《岚县志》中记载了关于五龙庙的创建沿革、雩祭仪式的资料,其中“徒步”“绝食”“折柳焚香”“取圣水”四种祈雨方法,以及祈雨、谢雨仪式活动,反映了五龙庙不同时期的祈雨活动,这些记载对考证岚县雩祭文化具有的重要价值。

岚县五龙治水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农耕文化对龙神的崇拜,反映的正是对吕梁及岚县一带百姓对雨水的珍惜及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反映了龙的传人对自己祖先伏羲无比的崇敬与虔诚。

红色印记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组建的八路军120师在贺龙师长的率领下东渡黄河,挺进华北。1938年10月至12月,八路军120师驻进岚县,司令部设立在五龙庙。贺龙、关向应、甘泗淇、周士第等均居住于此。

120师驻岚期间,组织抗日自卫队,成立农救会,协助牺盟会建立游击大队,举办军政训练班,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作为八路军在岚县区域的抗日活动指挥中心,在岚城村驻扎期间,全面指挥八路军120师阻击日军,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参与抗日,成立抗日自卫队、农救会与游击大队,举办军政训练班,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有力地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阻滞了日军对华侵略的脚步,为日后的持久抗战与对敌争取了宝贵时间、积蓄了重要力量。

五龙庙因120师的到来,遂成为八路军战斗和生活的历史见证。

1938年5月30日,抗日阵亡纪念塔在此落成。同日并举行了“五州”运动纪念大会,会上有贺龙、关向应等八路军首长讲话。晋绥军骑兵第一军军长赵承绶也参加了纪念大会。

1940年,日本鬼子占领岚城,五龙庙改为日办新民学校,实行奴化教育。

至此,岚县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越发成熟和巩固。

1949年,晋绥烈士纪念碑及八角楼建于五龙庙大殿院内。

晋绥烈士纪念碑主体为一座青石围栏,木结构的八角楼亭,内竖四面方柱体革命先烈纪念碑,碑体正面,是由贺龙元帅代笔刻石书写的“纪念革命诸烈士碑”八个大字,背面是《晋绥大众日报》总编辑卢梦撰写的碑文,两侧铭刻着岚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367名革命先烈的英名,以永久纪念该县为全国解放而牺牲的英雄儿女。后来,为了便于管理和方便群众祭奠革命先烈,将革命烈士陵园及此碑刻迁于东村镇。

1950年,岚城区委将五龙庙后院分为两半,前半院为北关小学,后半院以墙隔堵。正殿神像已毁,仅留五龙神祗(神位)。1952年,北关村小学占庙为校,庙的正殿南腰房、西厢房得以保存。

1958年,岚县机械厂、农业中学、县药材经销站、岚城公社先后在此地办公。

1992年,岚城镇镇政府对五龙庙正殿进行再次维修改造,改造后的五龙庙暂为镇党校会议室。

2009年,因重点文物保护的需要,岚城镇政府办公机构全部撤出,五龙庙遗存建筑得到了全面的保护。

1985年,岚县人民政府公布120师师部旧址(五龙庙所在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吕梁市人民政府公布120师师部旧址(五龙庙所在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120师师部旧址(五龙庙所在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祈雨圣地的五龙庙,变成了“八路军120师在岚县的抗战历程”的展览室,变成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可利用的重要资源,变成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文旅资源

《文物保护法》第一条明确提出:文物保护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这一表述清楚地表明了文物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这种意义则是通过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形成社会的凝聚力来实现的。作为岚县历史文化遗存的一部分,特别是作为当年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120师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岚县岚城120师师部旧址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和义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4——2021年中期战略中指出:“由于它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对人类建立身份和归属方面的意义,要把从过去继承来的,整体的遗产(包括自然和文化,物质与非物质)传承给未来的世世代代”,把文化遗产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要素,无论是在世界层面的促进和平对话,防止武装冲突,减轻贫困,促进可持续发展,还是国家层面的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反腐倡廉,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是文物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正因为以上几点,我们必须对岚县岚城八路军120师司令部等革命遗址加以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赋予它新的时代色彩及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文物保护的角度,从发挥作为全省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社会价值的角度,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角度,我们必须让岚县五龙庙已经焕发出的活力延续下去,并在社会参与的滋养下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真正做到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渠道,共享文物保护利用成果,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建设,助力岚县旅游线大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岚县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领略历史文化厚重的大美岚县。

以岚县岚城抗日革命旧址修缮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岚县城乡功能、改善岚县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岚县城乡文化品位的社会效益,同时对我市文物、旅游、文化等资源进行梳理,有机整合成具有吕梁旅游特色的文化资源集合并进行广泛宣传,是岚县岚城抗日革命旧址修缮项目对岚县五龙庙环境整治的启示,也是继续扩大岚县岚城抗日革命旧址修缮项目社会效益需要考虑的问题。

结束语

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以五龙庙为代表的岚县龙文化,不仅仅活跃在岚县民间的传说记忆里,它早已是一种深深根植于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成为一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岚县,还形成了关于龙的许多民俗活动,如上明人舞龙灯(上明龙灯,全长三丈六尺、十二节,前有一盏蜘蛛精灯引龙戏舞,后有二十四盏牌灯伴舞,相传是对龙神和五龙圣母恩德的一种报答。龙灯舞蹈由十几人手擎布龙,相互配合形成上下弯曲、左右盘旋舞姿)、四月初八祭祀白龙神(祈雨卦打卦占卜、礼羊礼牛祈雨、祈雨成功洗山、唱戏酬神、焚香磕头)等活动。作为岚县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精神核心的代表,这些活动都是岚县人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传承的特色民俗生活之一。

在岚县,由此可以说,以五龙庙为代表的岚县龙文化核心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信仰的跨族际交流实践,作为岚县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构成了“美美与共”的岚县多民族和谐生活关系,不断强化和凝聚了岚县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今,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已有机地融入每一个岚县人乃至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当中。

弘扬中国龙文化,讲好每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让岚县龙文化活起来,切实以岚县龙文化推进岚县文化自信自强,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把富有文化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岚县龙文化弘扬起来,为申报“岚县五龙庙特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创造条件,实现岚县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