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恩人就是毛泽东。紧跟红军闹革命,全国奋起打日本!”这是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人民在“幸福泉”旁立的一块碑上的碑文,更是交口人民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与日本侵略者斗、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与穷山恶水斗的精神和力量源泉。
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歌谣作为革命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真实地记录了革命的光辉历程,反映了革命文化的形成过程,蕴含着革命文化的精髓,是解读革命文化的重要文本和视角。这些作为凝聚民族力量的号角和精神纽带的红色歌谣,与发生在这里的红色革命故事,共同成就了西庄村吴家大院的红色传奇。走进西庄村进入吴家大院,沿着它发展的足迹,就可以领略这片红色沃土的沧海桑田!
晋商古村
与吴家大院
一场大地震,掀开了西庄村兴起的帘幕。1303年,山西洪洞、赵城发生8.5级地震,平遥、介休、灵石等地山崩地裂,一下子回到了洪荒时代。正是“千村霹雳人遗矢,万广萧疏鬼唱歌”。在这次劫难中,灵石县西城里的吴天应家人也濒临绝境,全家只剩他和妻子刘氏及儿子幸存。从此,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天应的一副货郎担,他每天走街串巷卖些针头线脑、日用杂货,勉强糊口。但无奈人烟稀少,赶路多、卖货少,生活难以为继。
第二年6月24日,吴天应挑着自己的货郎担,来到晋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双池镇赶集。以前双池镇号称“小洛阳”,商贾云集,字号林立,每年6月24日是该镇最大的古庙会,晋陕两地的商客飞车驰马,不绝于途。但地震过后,双池一片冷落萧条,吴天应只好西出双池,来到一处村落,就是现在的西庄村。只见这个地方残垣断壁,蓬蒿狐兔,鸡犬不闻,鸦聒有声。找了半天,好不容易才碰到一个全靠挖野菜度日的老妇。老妇蓬头垢面,皮包骨头,衣不遮体,眼有泪痕。他见老人家可怜,起了善心,就在她家旁边的空窑洞里住下。于是,他先给老人换了新衣服,又给修好了房屋,还帮她料理地里的农活,最后认了老妇为干娘,并举家迁往西庄村重操旧业,维持生计。
岁月悠悠,时过境迁。此时已到明代末期,吴家历经几代人的奋斗,到吴家第五代兴魏、兴楚手里,生意已发展到陕西的绥德、榆林等地,主要经营布匹、铁货、瓷器、食盐、土特产品等。当时为躲明末战乱,吴家曾到交口云梦山避难。期间,兴魏之子吴时权还在云梦山书院求学,饱读经书,建立了“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降无用之才”的信念。他从父辈手中接管家业后,立志“致富救民”,继续经营此前的民生必需品,后来又在西庄故里创办了“麟厚堂”总堂,将祖辈留下的商号、当铺等统归总堂管理,再分类实行“掌柜分级负责制”,生意从此步入正轨,风生水起,迎来发展的新高峰。
发展到清代中期,吴氏家族先后成立了“守约堂”“怀德堂”“树德堂”“麟厚堂”等八大堂口。生意遍及大半个中国,号称“三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日进白银五百两”,因而直接拉动了晋西一带养蚕、纺织、刺绣、制瓷、冶炼等手工业的发展,吴家也跻身于闻名遐迩的晋商行列。随着生意的不断发展兴隆,吴家在西庄村营建了富丽堂皇的富有儒商文化气息的建筑。同时,他们把“德厚清源、福寿安宁”的儒家思想融入到八大堂院之中,且门楼高大,样式繁多,极具气派。大院占地超过三万平方米,还修建了避暑山庄、祠堂、文笔塔、魁星楼、关公庙等建筑。各种建筑用最精美的砖木石雕装饰。烟囱、墀头、壁挂、门楣配件、书法牌匾、窗棂隔扇等都巧夺天工,虹落霞辉。
晚清,内忧外患,市场萧条,商不行走,贾难守门,国家经济濒临崩溃,于是商人成了政府的取款机。吴家不但多次被迫捐出了大量的白银,且又受挟于清政府以诰封官职的名义被榨取了大量白银。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烽烟四起,国无宁日。作为晋西最具影响力的吴氏家族自然成了覆巢之卵,从此一蹶不振。空荡荡的吴家大院里再不见“旧时王谢堂前燕”,一切精雕细刻、石狮金匾也都有点黯然伤神,只能沉浸在曾经的辉煌记忆之中。近一个世纪的沧桑,更让吴家大院的光彩几乎剥落殆尽。
直到2004年5月,西庄吴家大院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吴家大院才又枯木逢春,使这沉默多时的文化遗产旱苗喜逢及时雨。
一只细瓷碗
一口幸福泉
西庄村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盛衰兴替,也用自己的方式为后人沉淀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日寇入侵,东北沦陷,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爆发了。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2月20日,由中国共产党部署兵力组成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开始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性东征,并在交口县展开了40余天的战斗、宣传和发动工作。最令交口人难忘的是,1936年3月17日,毛主席率领红军总部机关驻进西庄吴家大院“麟厚堂”,一面指挥中路军抗击分路尾追而来的阎军,一面指导红军地方工作委员会在周边开展地方工作。先后打开了双池“万兴当铺”、石咀会“福庆长”杂货铺盐库,斗争了一批土豪劣绅,将粮食、食盐分给群众,把穷人的典当物归还本人并当众烧毁了当票,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同时还成立了双池乡苏维埃政府和一些村党支部,青年踊跃参军,交口先后有1000多人参加了红军,并组建了工农红军晋西游击支队。
在开展地方工作,发动群众踊跃参加革命的同时,毛主席也无微不至地关心着群众的具体生活,实心处地为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当时,村民们生活用水十分困难,毛主席知道后立即让战士们分头在村子四周察看,寻找水源。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在后沟一处靠山低洼潮湿的地方,挖出了一股清冽的泉水。村里人纷纷聚集在井口旁,争相品尝着甘甜的泉水。这眼泉后来被当地百姓称为“幸福泉”,并编了一首歌:“吃水不忘挖井人,恩人就是毛泽东;紧跟红军闹革命,全国奋起打日本。”这首歌一时成了当地的革命号角,唱到哪里,那里就有抗日的红旗飘扬,就有杀敌的大刀长矛。吴家第十四代孙吴卓积极为红军捐钱捐粮,一心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日本,并追随红军来到了延安。解放后吴卓曾任天津市纺织厂党委书记。
抗战期间,吴家大院一度成为灵石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让这里深深地烙下了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革命足迹,浸润着坚强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毛主席住进西庄的第二天,也就是3月18日那天,老乡王金柱已经病了几天,正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这时被深入到群众家了解情况、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的一位红军战士看见了,赶快带医生给老人看病,还给老人买了药。临走时,红军战士向王金柱老人借了一斗小米和酸菜。第二天,当红军和医生再次去看望老人时,老人已脸带笑容坐在那里。他们见老人精神也好起来了非常高兴,拿着一只细瓷碗抱歉地说:“前两天住在这里,麻烦了您很多,我们也就要走啦,这点麦子和盐给你留下。那天,不小心打碎了你家的碗,这只瓷碗就赔给你了。”老人一听,激动地说:“你们给我看病,还要给我还小麦和盐,打了一只粗瓷碗又要赔一只细瓷碗,这说啥也不能要!”红军战士见老人再三不收就说:“咱们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是红军的纪律。”说罢,行了一个军礼就跑出门外。王金柱老人看着小麦和盐,摸摸漂亮的细瓷碗,热泪盈眶。
如今,这只细瓷碗作为一级革命文物被陈列在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第三展厅,而这个瓷碗所传达的精神却温暖了交口几代人的心,鼓舞了交口几代人的革命斗志,更成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生动教材。当时,受这股精神的感召,吴家的吴崇林、吴子奇、吴证也毅然参加了革命,昂首走向战场。解放后,吴崇林曾任青海省卫生学校副校长,为革命鞠躬尽瘁!“幸福泉”带着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直在西庄村干部的心中流着,流着!
建国以后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西庄村干部不忘初心,弘扬这一宗旨,把“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奋斗的最高目标,高举旗帜,以身作则。100多个劳力不顾手冻裂,脚冻僵全部上阵,硬是将村里700多亩山坡整修成了平展展的“三保田(保土、保水、保肥)”。提起当年的激情岁月,已经73岁高龄的吴建华无不自豪地说:“我们早上五点出工进地,晚上十一点收工,土地原来都是山坡地,亩产就是100来斤,整修后水土不流失,粮食增产了,玉米、谷子能达到五六百斤。”老吴是五福堂的后人,1971年入党。在1971年——1996年担任村支书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他始终秉持着共产党人不谋私利,一心为公的朴实而又崇高的服务理念,高举旗帜,认准目标,奋斗不息,让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走出困境,换了新颜。
双池的老牛沟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一到汛期就放荡不羁,横冲直撞。1980年代初,国家鼓励兴修水利工程。双池镇抓住这一契机,及时动员群众,打响了治理老牛沟河的战斗。老吴带领村里18个小伙子,自带面菜和粮票,赶到离村几十里路的讲理村、孟家墕、李家坡三家交界处,参与全县19个村统一行动的水库建设大会战。工地上,他和带领的18个小伙子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连续大干25天,至今仍在发挥灌溉作用的老牛沟水库建成了,一条每到汛期就兴风作浪的狂龙被降伏得服服帖帖。老吴也成了乡邻心中的“大禹”。
独有的历史文化陶冶,伟大的红色精神濡染,感人的奋斗精神展现凸显出了西庄的历史文化价值。2012年12月,西庄村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又被确定为廉政教育基地,2018年被确定为“第六批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从此西庄村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时期,并以崭新的面貌走出大山,走向社会。
新时代
新征程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中国人民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法宝之一。西庄村党支部和村委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近年来,他们认识到,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让西庄在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必须紧紧围绕“抓党建、促和谐,引领发展”的指导方针。于是,他们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村8户20人贫困人口进行精准帮扶:因户制宜,因人设法。再通过宣传政策、转变观念,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造血功能。此外,他们积极落实优惠政策,除将8户贫困户全部由双轩菇菜种苗有限公司利益联结带动之外,还先后帮助1户入股婚庆公司参与分红,1户发展大型农机具,2户发展养殖业,2户贫困户兜底脱贫,3户核桃林进行提质增效。到2018年底,全村所有贫困户收入均超过了7500元,实现了稳定脱贫,让西庄村的脱贫攻坚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脱贫,远不是振兴乡村的全部内容。丰衣足食之后,还要让群众有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于是,他们从旱厕和垃圾死角着手,先对全村100户院落旱厕进行改造。接着,村两委通过大力宣传、发动全体村民,动用大型机械对辖区内河道、“四堆”、死角进行彻底清除,逐点治理。并借助城乡环境整治的东风,投资150余万元,修建起垃圾中转站,配齐垃圾车、三轮车等设施,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他们更知道,要致富,先修路。该村还适时抓住交口县实施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工程的有利契机,积极配合参与途经本村的桃双线建设,使公路得以顺利进展,提前通车。完成了云千移民新村的修建工程和沟西、梁家庄的提水工程,为村庄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该村还针对村委的实际情况,加强了阵地建设,解决了办公场所房屋漏水现象,改善了办公条件,完成了云千移民新村的修建工程和沟西、梁家庄的提水工程。对村级卫生室也进行了扩建,给村级活动室配备了健身器材及娱乐设施,新增图书千余册,为提高村民身体素质及文化修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增强村民们的发展动力。
2016年该村支部被评为四星级农村党支部,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荣获交口县“五个好”农村党支部荣誉称号。“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利用吴家大院和红军东征毛主席路居地等红色文化资源,积极筹集资金,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食用菌、家禽养殖业等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西庄村村委主任李双岐满怀信心地描绘他们的乡村前景。
几百年来,吴家大院在历史的际会风云中有起有伏,但在今天,随着全新时代的到来,它重新站起来了。西庄村也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盛衰兴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后人沉淀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新征途中,西庄村秉持“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降无用之才”的理念,用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走出自己的新路子,开辟出自己的新天地,并以继续革命,改革永远在路上的精神,昂首阔步,迈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