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 旅

向“善”而行

□ 李娟娟

长期以来,我总以为李家大院只是众多晋商大院中的一员,为此我一直把李家大院等同于乔家、王家、曹家大院,而且从未怀疑。也许是因为我也是李姓,一个潜意识感觉一直催我要探访李家大院,往事越千年,当我以无意的姿态,行走在河东,至此,我知道这次行走已成了一次寻找,唯有将我的感受道出,方能安静。

西临209国道,东靠桃花谷,北依奇峰突兀的孤峰山,南眺百里盐湖,堪称风水宝地。从高处俯瞰,李家大院建筑中西合璧,南北融汇,行走其中,历史和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读懂了这些,也就读懂了万荣。

李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从纵向的中国地理视角审视,这座建筑堪称南北文化的交汇;而从中外横向的地理视角来看,其主体建筑则有着中西风格的完美融合。而这背后,有着一段英国女性的中国少奶奶往事。

1907年,李家子弟李道行(字子用)被清政府公费外派赴英国读书,1914年留学归来时,娶回英国媳妇麦孺,开明的李家族人接纳了麦孺,麦氏以中国传统文化要求自己,诚恳侍奉公婆,耐心启迪子女,还教他们学英语、学音乐,把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入族门,甚至麦氏还曾自己出资修建小学,亲自任老师。李道行深受影响,后来又把贸易挣来的银钱用于兴办实业,入股大益、大华等纺纱厂,用实业兴家,实业兴国,使李家事业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适应英国媳妇的生活起居,他把西院藏书楼改为洋式结构,一层为插廊窑洞,二层为藏书习文,把一层传统的土炕改为木床,把泥土砌的土灶改成英制铁铸的取暖炉,并购回钢琴、手风琴等西方乐器,在晋南的古宅小院里,倾力打造成了一个“哥特式”的西欧风格建筑,与晋南的砖雕、木雕等民间艺术相结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

数百年前,李家大院的主人李氏家族,与晋商的乔家、王家、曹家一样,都是晋商中的佼佼者。他们从最初的贩卖茶叶、丝绸等传统商品,到逐渐涉足金融、票号等新兴领域,历经数代人的努力,在商界崭露头角。然而,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并非李家大院的商业成就,而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由来一声笑,善开两扇门。善者,非恶也。善者,心之光明也。古人有言:“人之初,性本善。”善,乃人之本性,亦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底色。善者,以仁爱之心待人,以慈悲之心视世,以宽容之心对人。善者,当如明灯,照亮人心;当如清泉,洗涤尘世。

李家的先祖并非出自显赫的商贾之家,明永乐年间,从陕西逃难至山西。途中,他们因饥饿晕倒在黄河滩边,得到了山西人的救助,后在现在的万荣找到了栖身之所。万荣的乡亲以厚德的胸怀接纳了他们。在李家后代兴旺发达后,他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馈那些曾经给予他们帮助和庇护的乡亲。尽管家族事业兴盛,他们依旧坚守着家规家风,以及心怀天下的高尚品德。上自清末民初,远至大江南北,李氏家族历世数代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急公好义,推仁行义,晋、陕、豫、甘、宁、蒙诸省人称“李善人”。原万荣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每逢天旱,村中闹水荒。民国初年,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李家牵头出资组织全村人打深井,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问题。光绪二十年,县内孤山洪水暴发,闫景村内房屋多数倒塌,粮食多被淹没,其衣食无着不下百余人。李家组织家人为村民取土盘灶,劈柴煮米,舍饭施衣,村民无一受饿。人可能贫穷,可能富有;人可能是高官显贵,可能是平民百姓,但只要心存一善念,定会浩然天地间。

李氏家族所行的善事善举,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彰显了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仁爱思想、家国情怀与民生关怀。而这种修为是一种无需外界提醒的自然人性的自觉,以及一种无私奉献、造福天下的崇高精神。它们与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共同的根源和轨迹。李家大院建筑上把北方四合院的藏风聚气与南方徽派建筑的雅致美观巧妙地融合,这种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也促成了文化上的相互贯通。于是,在南方,有六尺巷的张英;在北方,则有李家大院的“李善人”。生活的风霜覆盖了李氏的容颜,也覆盖了张英的身板。也许,归宿总是如此相似。然而,君子比德于玉、比德于琴,温柔敦厚而不乡愿,能够为正义、为理想挺身而出,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极平淡中孕育着至奇,此间深意,已是半部中国思想史。

伫足在李家大院古巷道内的一块宽6米多高7米多的善影壁前,上面有365个正、草、隶、篆不同字体的砖雕善字,犹在传递着善文化的体温和信息。我仰起头,解读每个字阅尽世事依旧不倒的秘密,阳光热情地投奔怀抱,如同李家的先祖,用肢体语言释放温善,邀我走进一段尘封的历史,我愿意视之为穿越时空的对话。李氏族人或许不会料想,百年后,一个作为他们后代的李姓女子会抱着虔诚和热血专程来此地。一缕秋风,一地阳光,一颗敬畏的心,这些,是我的诚意。

登上一处高台,一棵银杏树以“善”字般的姿态矗立。受阳光疼爱的金黄色叶子互为交流,透明,纯粹,即将溶化似的。或与咫尺,或在天涯。风吹,叶子簌簌,有一种英雄迟暮的壮美。那是一种经历过辉煌岁月后的宁静与淡泊,一种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淡定。

当下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站在阳光下,感受着生命的脉搏,细嗅着生活的芬芳。但是,在光亮照不到的地方依然有人挣扎在角落,他们也许是这个社会的畸形,也许只是自我的纠结和放纵。然而,正是这样的阴影才让光明显得愈发难得。我们殊途同归,必定惺惺相惜。希望人们知道岁月的不易,人生的执着,向“善”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