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梁瑜) “大唢呐是以吹、打两类乐器(唢呐与打击乐)为主奏形式,主要采用唢呐、号筒、大鼓、铰子、圪瘩锣等传统乐器。唢呐音色高亢,情绪激越,特别讲究腔正声满,能声传十里之外。” 乘着研习演奏的间隙,大唢呐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刘毅向记者详细介绍起临县大唢呐吹打乐的特色。
每个季度的节假日,在临县义居寺非遗传习基地举办的乡村文化振兴研习活动中,刘毅往往都会演奏起独特的临县大唢呐音乐,高亢优美的乐器乐声,博得了游客的阵阵掌声。
大唢呐声调洪亮婉转,气势雄浑磅礴,形大音大,穿透力强,博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城乡人民欢度佳节、婚丧嫁娶等庆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娱乐形式。
为防止原汁原味的大唢呐曲牌失传,强化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临县文化部门与众多爱好者的积极努力下,临县大唢呐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县乐师刘晓弘被定为国家级传承人,刘毅等也被定为省级传承人,积极举办“大唢呐培训活动中心”,师徒相授,在当地培养了大量优秀传承人才。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我市现有国家级代表传承人12人、省级73人、市级247人、县级846人。让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重新活起来,我市以传承人为中心,逐步建立完整的传承人管理发展机制,培育非遗传承人,提高非遗传承水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态保护。
拓宽培养渠道,壮大传承队伍。去年全市组织开展三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共培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3人;实施非遗传承人培养工程,完成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孝义皮影戏、孝义碗碗腔传承人培养项目,培养提升传承人80名;与吕梁艺术学校签订非遗传承人合作培训协议,专门培养皮影戏、木偶戏和碗碗腔传承人,已招收53名学员,并选派7人参加中北大学、省艺术科技研究院皮影艺术、装裱修复免费培训班。各代表性项目面向社会,特别是城乡贫困人口、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免费开展培训,受益人群达1000余人次,培养壮大了非遗传承人队伍。
提高保护人员能力,促进专业队伍建设。我市专门设立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或设立专家库,负责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各项措施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和评定工作。全市指导注册成立非遗保护与研究类协会20余个,注册会员近2000人;组织青年学生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涌现出非遗义务普查员500余名。
此外,积极推动“非遗+”模式,培育新型消费市场,全市加强分类保护,加大濒危剧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购买力度,组织开展濒危剧种抢救性保护公益性演出活动,年演出场次4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