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源起于中国,因为入口醇厚幽香,一直广受追捧,其酿造技艺也是我国的文化遗产。可是现在人们提到饮酒,率先想起的却是白酒。我想,这对于黄酒来说,也算是一件伤心事吧!
要知道,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为世界三大古酒。古代的宫廷宴席上,一直以黄酒为尊,直到民国时期,它还有着“国酒”的美誉,而如今却只能在厨房里默默地扮演着“配角”,实在令人惋惜。
在商周时期,中国人独创了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它的度数不高,一般是九到十八度左右,恰好能喝到微醺,文人骚客们也因此诗兴大发,留下了不少佳作。诗仙李白在《客中行》里这样赞美黄酒:“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诗五首暴雨初晴》中说:“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碧天”;诗魔白居易在《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中说:“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黄酒这淡雅的色泽、醇厚的口感和微醺的迷离,为中国古诗词增添了几分朦胧的醉意。
你可知那些与酒有关的典故里,主角其实都是黄酒吗?鸿门宴上喝的,是黄酒。煮酒论英雄,煮的是黄酒。李白终日与酒为伴,身边总少不了黄酒。王羲之趁着酒兴写下《兰亭集序》,喝的正是黄酒。武松打虎,喝下的“三碗不过岗”也是黄酒。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都少不了它的身影。黄酒不仅极具文化底蕴,在民间也是备受推崇的。据《房县志》记载:“房县人皆爱喝黄酒,一人喝十几碗不算稀奇。大多喝酒后皆不食饭,有自晚喝到天明者。”到了民国,大家更是偏爱黄酒,上至名门望族,下到寻常百姓,生活中都离不开黄酒。
黄酒如果有思想,肯定也畅想过自己走出国门、目睹全世界为自己心醉的样子。然而,事与愿违。曾经遍布华夏的黄酒,却被白酒后来居上了。古代的白酒只是发酵酒,度数最高也才二十八度,元代时蒸馏酒传入中国,因为工艺独特,度数最高可达六十度以上,一直在蒙古地区广泛饮用。近年来,白酒却挤走黄酒,“抢”了这“国酒”的宝座。这对传承了千年之久的黄酒而言,又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呢?
了解过黄酒的发展史之后,我想起了“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他15岁被官府保举,22岁一战成名。少年英雄,文武双全,他立志安邦兴国,之后却不受朝廷重用,一生壮志难酬。49岁时无奈地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功业难成,英雄失意,哪怕隔着八百多年,我也能在辛弃疾的文字里感受到他的郁郁不得志。如果黄酒会写诗,那么他的诗应该也是这样雄浑悲凉吧!
幸运的是,黄酒还未完全消失,它还有“乘风破浪”和“卷土重来”的机会。它殷切地希望中国人能再次将它奉为国潮佳酿,用自己不烈不淡的淳朴气息,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中庸”之道。展望未来,黄酒正蓄势待发,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静待着那个重新闪耀的时刻。当更多的人品味到它独特的醇香,领略到它所蕴含的文化精髓,黄酒必将再次成为国人心中的骄傲。
如果你也爱酒,不妨偶尔地饮上几杯黄酒,约上三五好友,品酒聊天,把它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体会到它的美妙。这对黄酒来说,也算是一种慰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