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石楼县郭家河村

打好庭院经济小算盘 助力乡村振兴大事业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本报通讯员 霍爱兰

煮好的红枣铺在烤盘上装在烤架上,准备最后送入烤房

工人们正在把做好的紫晶枣挑拣分类

一方庭院,承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庭院经济不仅是家庭经济的“小算盘”,也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中的“大事业”。在石楼县裴沟乡郭家河村,小小的庭院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走进郭家河村,正值紫晶枣的加工季,原本宁静的庭院如今热闹非凡。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红枣堆和加工设备之间,整个村庄弥漫着红枣的香甜气息。

从1988年起,郭家河村便充分利用本村及周边的红枣种植优势,引进紫晶枣加工技术,在庭院中孕育出特色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近年来,随着巩固衔接工作的推进,乡、村两级加大帮扶力度,致力于将传统产业打造成致富引擎。郭家河村鼓励村干部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投身紫晶枣加工,今年4家紫晶枣加工点如火如荼地运作着,其中两家分别由村党支部副书记温红平和光伏专员温旺子领头。

在温红平负责的庭院加工点,只见几位村民正熟练地将采摘下来的红枣进行分拣,去除有瑕疵的果实,把优质红枣轻轻放入清洗池中。温红平一边指导村民操作,一边介绍道:“我们今年的红枣品质特别好,个头匀称,色泽鲜亮,紫晶枣肯定能卖出个好价钱。”

“是啊,温书记,自从村里开始搞紫晶枣加工,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脱贫户李大娘一边忙碌着手中的活计,一边笑着说。她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自从在紫晶枣加工点工作后,凭借着自己的勤劳,每个加工季都能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光伏专员温旺子的加工点,同样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温旺子指着一排排正在烘烤的紫晶枣说:“我们引进的烘烤设备不仅提高了效率,还保证了紫晶枣的品质。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成功推向了广东、广西、浙江等市场,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在紫晶枣的加工过程中,村民们不仅传承了传统工艺,还不断创新,将现代技术融入其中。煮好的红枣被均匀地铺在烤盘上,放入烤房中开始烤制。随着一次次的翻动,反复的烤制,红枣的颜色由鲜艳的红色逐渐蜕变为晶莹透亮的紫黑色,最终变身为肉质细腻、枣香醇厚的紫晶枣。

说话间,脱贫户温大爷拎着一筐红枣走了过来。他今年60多岁,自从在紫晶枣加工点工作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家里穷,日子过得很艰难。现在好了,有了这个加工点,我每个加工季都能挣到不少钱。”温大爷满脸笑容地说。

在加工点里,温大爷和其他村民们一起忙碌着。他们熟练地将红枣分拣、清洗、蒸煮、烤制,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随着热气腾腾的蒸汽升腾而起,红枣的香甜气息弥漫在整个庭院。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聊着家常,干着手里的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加工点不仅让我们有了收入,还让我们学到了技术。”脱贫户赵阿姨也加入了紫晶枣加工的行列,“以前,我们只会种红枣、卖红枣,现在,我们还会加工红枣了!”

郭家河村的紫晶枣加工点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经济收益,还提升了他们的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村民们在一起工作,相互交流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让村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我们村的紫晶枣加工点,优先考虑脱贫户和监测户。这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他们点亮了希望之光。”温红平自豪地说。

据了解,今年,这4家紫晶枣加工点招募了本村和邻村100余名劳动力参与其中,其中脱贫劳动力占比超80%,共加工红枣520吨,发放工资总额超50万元,人均增收5000余元。

在郭家河村,紫晶枣加工点不仅是一个个经济实体,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些加工点不仅让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为村庄带来了人气和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们要充分发挥村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温红平说。

作为石楼紫晶枣庭院加工经济的代表,郭家河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成功范例,展示了庭院经济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成果中的巨大潜力与光明前景。未来,郭家河村将继续深耕庭院经济,探索更多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