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节期间,相信孩子们都收到了不少长辈给的压岁钱。压岁钱背后的历史演变、文化脉络,却不一定都了解。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探寻压岁钱的前世今生,体悟辟邪祈福等文化传承,管理好自己的压岁钱,让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发挥更大的价值。
过年期间,长辈给晚辈发红包叫压岁钱,表示把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古代过年时,从老百姓到皇帝,都会“发”或者“求”红包,比如乾隆皇帝过年时就会在腰间的荷包里挂上压岁钱(押祟钱),里面装着几样不同的金银宝石,取意辟邪求福。今天我们就来抖一抖从古至今关于压岁钱的那些故事。
辟邪:“红包”
的最初象征
事实上,压岁钱最早并不是以红包的形式出现的,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有“红包”,货币也不是纸币而是金属钱币。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当时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当时,人们对“压岁钱”有一种美好的寄托,源于一则民间传说。相传有一种妖怪叫“祟”,专门在大年三十夜里出来活动,偷偷地潜入百姓家中,去摸熟睡孩子的头。凡是被“祟”摸过头的孩子,就会头痛发热,最后变成傻子。于是,家家年三十晚上都点着灯彻夜不睡,谓之“守祟”。而压岁钱最早也就是为了辟邪的“押祟钱”。当然这个传说的版本很多,还有说妖怪名为“年”的。
现在仍有一些细节可以说明当时的压岁钱是为了辟邪。比如一些民间戏曲表演中,如果演员表演被杀、暴毙或披麻戴孝的情节,一般戏班老板或请戏团的老板要给演员包红包,让他们拿去煮碗太平面吃,这红包就是为了除晦消灾的,也是种心理补偿。
到了唐代,压岁钱已不再是“纪念币”了,而是用真正的货币。当时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不过当时在民间还没有“春日散钱”这一习俗。
祈福:“压岁”的传统意义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也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到了明朝和清朝,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因为钱币多是方孔钱。也有比较讲究的大家族,就会在腰间挂上缝制的布锦荷包,在荷包里装上一些钱币或碎银子。
若是“超级大户”,比如皇帝,挂的荷包就更多了。据说乾隆换地过年时腰上就挂着10个小荷包,左边四个,右边六个,左边四个里面有两个装的就是押祟钱——几样不同的金银宝石,取意辟邪求福。
和现在类似的“红包”出现在民国时期,当时人们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有条件的人家,若是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则是一枚大洋, 象征”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当然发红包除了长辈发给晚辈外,还有其他一些讲究,一般来说,结婚了就得不到红包了,没结婚的成人,有时候长辈也是会发的。发红包的习惯一般只存在于关系较近的亲友之间,也有部分地区发红包的范围比较广泛,例如邻居家的晚辈、普通交情的同事之间都有可能发红包,但这种红包内的金额往往比较小,比如放上8(发)元、18(要发)元等象征性的数字。
连号:预示后代年年发财
在记者小时候,长辈给压岁钱多是从银行里换来崭新的一毛、二毛、五毛纸币,而且还是连号的。其实,这也是给红包的习俗之一。
民国以后,金属货币改为钞票,大家开始选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包给孩子们,因为“连”与“年”谐音,预示着后代“年年发财”“连连高升”年年有余“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压岁钱依旧。当时的压岁钱听起来绝对唬人,晚辈至少能够领到百元红包。不过,当时是因为没有货币改革,当时的100元其实和后来的1分差不多。
新中国币制改革后,压岁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了。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时,晚辈多要毕恭毕敬地磕个响头。小朋友拿到压岁红包后,那绝对乐得“屁颠儿”,有的跑到合作社买鞭炮、买零食去,一路上把钱攥在手里能捂出汗来;有的小朋友舍不得,就会把压岁钱藏在枕头下、衣柜里,有的藏来藏去结果被藏丢了,会一整年都郁闷。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拜年的孩子收个五块十块的压岁钱一般是不成问题的。有的比较讲究的大人,会将五块十块的“大额”钞票换成一毛、二毛、五毛的连号崭新纸币。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有的地方红包“起步价”都达到50元了。而如今,过年给孩子包上百上千的都大有人在。不过小孩子们的钱大多让爹妈代管了,大多数家庭的红包基本就是将钱“转”了一圈,其实最后还是在长辈们手里。
(周晔 杨文寒) 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