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社 会

文水西峪口混秧歌

北京载誉归来 家乡再展风采

□ 文/图 本报记者 阮兴时

2月13日,西峪口混秧歌代表队载誉归来后,在文水县开栅镇进行展演。

2月11日、12日,正值农历正月十四和正月十五,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携手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共同举办了“民俗展演闹红火 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来自文水的西峪口混秧歌队伍,在京城舞台上大放异彩,震撼全国观众。

西峪口混秧歌表演内容源于梁山人物故事,又称“西峪口梁山混秧歌”,流传于文水县开栅镇一带。此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历史背景孕育出这一独特的街头文艺形式。从明末清初的雏形期,经过文化和历史的沉淀,如今已形成固定的32个阵式,阵图有的相生相克、环环相扣,尽显古人智慧。

文水县西峪口村48名混秧歌演员分饰伞头、耍弓子、打腰鼓、磕棒子、击镟子、抖大杉、敲马锣等角色,代表不同的梁山人物,他们时而排成“长蛇阵”蜿蜒前行,时而围成“圆圈阵”紧密团结,时而交叉穿梭,变中有转,转中有变。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展现着文水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月13日,西峪口混秧歌代表队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后,载誉归来,在文水县开栅镇进行了展演,为家乡人民带来了一场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盛宴。

回到家乡后的再次展演,更是让家乡人民倍感亲切与自豪。表演现场热闹非凡,观众们早早地来到现场,翘首以盼。队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伴随着熟悉的鼓点和节奏,精神抖擞地舞动起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对这一传统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将西峪口混秧歌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西峪口混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有近300年的历史。主要以梁山人物故事为基础,这次我们演出的勇救卢俊义的选段,讲述了在梁山好汉团结一致的努力下成功救出了卢俊义的故事,同时我们也希望把这种团结一致的精神内涵更好地传递下去。”作为西峪口混秧歌的传承人, 郭成林说道。

原汁原味的表演,带来满满节日快乐。演出现场,观众热情高涨,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大家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

北京载誉归来后,演职人员同样沉浸在喜悦中。“这次代表家乡在中国非遗馆表演,感到非常高兴,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们的红火第一次进北京,没想到这么受欢迎。”看到那么多人对混秧歌感兴趣,秧歌队队长郭志勇说,“这更加坚定了我传承这门艺术的决心。而且在与其他非遗项目交流时,我学到了很多新的表演技巧和传承思路。”

“站在那么大的舞台上,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当看到台下观众们被我们的表演深深吸引,不断鼓掌叫好时,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演员赵文兵说。参与演出的表演者们纷纷表示,能够在首都的舞台上展示家乡的文化,感到非常自豪与幸福。大家有着共同的心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更加大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峪口混秧歌这项古老的艺术形式,展示吕梁非遗独特风采与文化魅力,让更多人领略到吕梁大地的深厚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