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文水县混秧歌的传承与创新(上)

□ 文/图 梁大智

混秧歌是一种盛行于我省晋中地区的民间广场打击乐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混秧歌始于明代,是一种不上舞台的地摊式民间艺术。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集舞蹈、音乐、戏剧于一体的表演形式。混秧歌在晋中一带广为流传,尤其在文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混秧歌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混秧歌的表演,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混秧歌的表演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打击乐器的演奏和即兴歌唱。使用的乐器有铜锣、响环、腰鼓、镟子、手锣、铙钹、水铰等。演奏时,每人一件乐器,由铜锣开头,响环指挥,围成一圈敲打。混秧歌的唱词多为四句或六句,称为“四六句”,内容多为即兴发挥,富有地方特色。混秧歌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在街头巷尾进行,也可以在广场上进行。表演队伍通常由伞头、耍弓子、打腰鼓、磕棒子、击镟子、抖大杉、敲马锣、丑老汉、丑老婆等角色组成。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象征意义。

西峪口梁山混秧歌

文水县混秧歌传承较好的应该是西峪口梁山混秧歌,它因经常以梁山人物故事为内容表演而得名。这种街头文艺形式始于明末清初,有近300年的历史。有32个阵式变化,形式简单,易于表演,深得群众喜欢。

相传,西峪口刘家始祖刘希望的三子刘军能歌善舞,酷爱文艺,他跑遍附近的乡村田间,收集了大量有关混秧歌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组织当地人表演,使西峪口混秧歌红极一时,名震南北。

西峪口混秧歌的队伍由伞头、耍弓子、打腰鼓、磕棒子、击镟子、抖大衫、敲马锣、丑老汉、丑老婆等32人组成。伞头有两名,有正负之分,负责全队伍的指挥工作。整个队伍的移动、进退,乐器的轻重缓急,都在伞头的掌控之中。正伞头代表宋江,负伞头则代表卢俊义。腰鼓手有八名,腰鼓手要求精悍利索,特别是头架鼓手,是队伍行进与阵式变化时与伞头配合最重要的人员。他的一招一式都为后面队伍起着示范作用。腰鼓手代表梁山武功高超的八个马军头领。磕棒子有四名,磕棒手鼻部画石榴、青蛙等图案。击棒时上下左右翻动击打,令人眼花缭乱,顿生敬畏之意。磕棒手代表梁山的四个步军头领。击镟手有八名,乐器为铜镟与木匕首,一般由女性充当,代表梁山的三个女头领与武功较弱的五个步兵头领。在乐器的击打过程中,主要配合伞头的耍环掌控节奏。抖大衫有四名,代表梁山的吴用、公孙胜等文职人员,是梁山的智囊团,起着出谋划策的作用。耍弓子有两名,这是队伍的中级指挥人员,也可叫二架伞头,代表梁山的花荣与燕青。丑老汉、丑老婆各一名,丑老汉腰插大烟袋,拄着拐杖;丑老婆手摇羽扇,在队伍中进退扭捏,十分逗人喜爱,是梁山消息传递员,代表戴宗与时迁等。

西峪口的混秧歌跑场子有32个阵图,这些阵图有的相生相克,有的环环相扣,真可谓变化无穷,变幻莫测,实乃古人智慧之结晶,如“二龙戏水”“四门阵”“十门阵”“闯乱营”等。纵观阵图,最大之特点就是一个“转”字和一个“变”字。有的正转,有的反转;有的直转,有的斜转;有的单转,有的复转;有的角转,有的心转;转中有变,变中有转。当年主要组织者和表演者有刘吉万、曹杰、宋万金。他们身怀绝技,可以随意发挥,什么“黑叫驴打滚”“柳树盘根”“仙人指路”,什么“海底捞月”“燕子取水”“鸽子翻身”,精彩的演技总会赢得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西峪口一带的混秧歌出去表演时有一定讲究。在主客会场时,主方要到村口迎接,这场面是非常壮观的。双方的伞头要用伞三点头行拜见之礼,经过激烈的敲打会拜之后,在主方的引导之下,把客方迎到村中,接着双方要在较宽的街道上进行竞技表演,主要是声音与形体动作的比拼。休息时,主方要用烟、茶、糖、水果等热情招待客方。客方返回时,主方同样要列队送到村口,并行送别之礼。西峪口的混秧歌自组建以来,经历了多次的传承与发展,目前已被列入吕梁市非遗项目名录。

宋家庄跑场子与棒子舞

宋家庄的混秧歌也叫跑场子。古时,村里老艺人宋维林继承祖先红火的路子,仿图腾崇拜的模式,组织了宋家庄跑场子队伍。他边跑边唱,所跑图形与远古河龙图形酷似。队形美观独特,有32个套图,使跑场子变化多端,流传至今。跑场子形式独特,舞姿优美,气氛热烈,融歌舞、锣鼓为一体,有跑场秧歌、混秧歌之称。跑场子由30多人组成,民国期间主要演员有宋怀瑾、宋明科、张维林、宋步信、宋岐杰、宋步霞、宋光开、孟学玉、孟学义等,他们各系腰鼓一面,一伞头领路,伞头手中转出各种伞号来指挥人们跑出各种图形变化。继老艺人宋维林后由宋怀瑾等人执伞,成为出名的伞头。宋怀瑾舞姿矫健,举止高昂,挥伞自如,在他的指挥下,众人鼓点振奋,图形清晰。在原跑场子的基础上,又有发挥创新,队伍走到哪便即兴演唱到哪。

跑场子的队形有转心、大排队、双十字、十字、大开门等,单八条、套三盏灯、双三盏灯、单三盏灯、十四角点缀图案,犹如黄河水中的船灯在游来游去。十四角、十角渠、四门斗地、猴子爬竿就像一张张漂亮的图画。还有四线传套、套月亮、八角灯、四明灯、如意套百等32个套图,人们通过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现农村喜庆的欢腾场面。

跑场子一般两伙锣鼓相呼应,多用于游行集会、喜庆大事、逢年过节等场合,与混秧歌融为一体即成了边跑边唱。20世纪50年代初,村里秧歌队曾参加了全省举行的文化交流会,山西省广播电台还播放了宋怀瑾、刘铭春演唱的跑场子混秧歌《卖绒花》。据说,文水当年集十八村著名红火前往汾阳黄芦山石室山灵泉洞麻衣仙姑修炼之所祈雨,跑场子是必不可少的。

跑场子鼓点很有地方特色,如五点鼓、七点鼓、连头鼓。表演时,演员一边敲着热烈欢快的锣鼓节奏,一边舞动彩扇和各种乐器跳着优美的舞步,变幻出各种图形。演唱的曲目很多,常演的有《老鼠告狸猫》《刘备送徐庶》《卖绒花》《卖绒线》《绣荷包》《小拜年》《游河湾》《踢绣球》《割青菜》《十对鸟》《小开门》《打酸枣》《打瓦盆》《顶嘴》《纳底子》《吃鸡》《挑水》《挑菜》等。演唱曲目诙谐幽默,令人捧腹,堪称民间艺术之奇葩。村里的宋照亮、宋云龙还整理了许多歌词。

《卖绒花》开头是男唱:“阿货郎家住北平城里,哈德门儿外边有我的家。从小儿别的生意没有学会,就学会卖绒花度我的光景。清早起来把饭用,把我的货箱箱准备现成。我今儿不去别的村,一心儿要去刘家庄。花箱箱背在我肩膀上,迈步儿出了我自己街门。……花箱箱搁在十字街中,高叫一声绒花翠花玉盏花干草花葡萄扑蕾蕾花。”女接唱:“刘二姐绣房里描龙绣凤,耳听见大街上卖花花。盘起绒线别起钢针,抖抖苗条身体下了床。移动金莲往外行,紧步儿来到大门厅……”接下来就是一段风趣幽默的爱情故事。

《挑菜》女唱:“太阳爷上来节节高,妈妈叫奴把菜挑。左手儿提上竹篮篮,右手儿拿上挑菜铲。咳么咳,右手儿拿上挑菜铲。手提篮篮往外行,又不觉来在菜地中,将篮篮放在地留平,躬下腰腰来把菜挑。”男唱:“我的名儿叫刘老汉,担上麻糖街上串。抬起头来往前看,菜地里有位好姑娘。开口我把姑娘问,你在这里做些甚?”女唱:“奴家一听把火动,开口骂一声这老汉。阳光大道你不走,你问奴家为何情?”男唱:“卖麻糖的笑盈盈,将话说在你的心。一担麻糖送给你,咱二人在这里拜天地。”女唱:“奴家低头自思忖,忽然心中想一计。一把灰土把眼眯,手提篮篮回家里。”男唱:“今天出门真倒运,谁知遇了个这女人。败兴败兴真败兴,挑起担子回家中。”

据说,民国三十年(1941)正月十五日县城闹红火,宋家庄跑场子没有进县城演出,只去了一个小秧歌《打秃》应差,致使县城观众大哗。当时的县府竟因此将带队进城的副村长宋光银扣押牢中,直到第二天跑场子进城演出后才将其释放。20世纪90年代,宋家庄艺人们利用跑场子创编了棒子舞,1994年荣获山西省新人新作展演银牌奖,1996年春节期间棒子舞参加山西省首届社火暨第四届锣鼓节获金奖,1998年春节期间棒子舞赴京参加龙潭杯全国花会艺术邀请赛荣获优秀奖。宋家庄棒子舞被列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趣幽默的四六句子

四六句子一般是秧歌穿街而过唱的。当秧歌路经某商铺时,歌手会即兴唱道:“这个字号真是好,金马驹儿驮元宝,驮元宝么驮元宝,驮上元宝往进跑。”这种四六句子,有触景生情即兴演唱的,如看见一串花红纸时,就唱“初四四,十四四,抬头看见花红纸,花红纸么花红纸,写的四个黑字字。”也有带风趣味逗人发笑的,如:“初六六,十六六,天上飞的个丢溜溜(即老鹰),丢溜溜,不学好,屙了祖宗一得脑(头)哟!”“高高的山上一拔柳,年年割了年年有,有一年,没啦割,一下长了桶儿来胖哟!”也有瞎说的,如:“正月十五闹哄哄,瞎子拐子来观灯,瞎子观灯灯不亮,拐子走道地不平哟!”“初九十九二十九,提上凉袜打烧酒,掌柜的嫌我凉袜臭,打上烧酒永不漏哟!”这种四六句子,不仅歌手们可以唱,就是村里观众见乐器一停,也可插口演唱,就是十来岁的小孩也会唱几句。

清末,南武度村里盛行混秧歌,混秧歌乐器有腰鼓、镲、锣、镟子等,同时还要演唱四六句,结合时事现编现唱。混秧歌不仅在社坛演出,还走街串巷、上门入院表演。流行的四六句内容有:“高高山上一只鸡,一下飞了几十里。有心还想飞几里,嘴里无食肚里饥。”“初三十三二十三,驴三打了抖抖干。打的抖干动了火,跑到庙上击了鼓。过了十五闹添仓,打发孩们上书房。上了书房念好书,千万不要受了苦。”混秧歌的另一种演唱形式,俗称磕板秧歌,乐手一专两能,敲唱结合。以唱功较长的曲目为主,乐手、演员接替连唱,腰鼓磕边,镲以低哑声为配音,唱腔近似三弦书,韵调优美,吐字真切,情节动人。经常演出的混秧歌节目有《三月三赴蟠桃》《小二姐梦梦》《绣荷包》等。村里原学礼、原学智、段希浩、郭学仁、张定富等都是民间社火的积极参与者。

混秧歌是西宜亭村传统街头文艺形式,明清时很盛行。春节、元宵节期间是表演的最佳时间。混秧歌乐器有锣、镲、腰鼓、镟子等。5—7人组合,演奏时铿锵激昂,快慢有节。乐停中间一人演唱,一般都是演员随编随唱即兴发挥,四六句式顺口溜。如到农家院落择吉庆佳句演唱:“这座院落修得好,街门四角压元宝,金马驹儿满院跑,男女老少都欢笑。”参与混秧歌演出的主要有杨树森、孟长寿、孟学禄、王通民、武乐义、孟崇义、杜文全、孟二旭等,传统唱段有《采茶女》《改良梦梦》《妖女寻死》等。

南关的民间文娱活动最有名要数混秧歌,早年领班是武根年,骨干有王绍杰、王清林、闫大盛、武贵荣、武宝荣、武有富等。他们走街串巷,每到商铺或大户人家便表演一番。鼓乐舞蹈中间,由队员轮流即兴编词演唱:“太和聚的买卖真是好,金马驹儿驮元宝;今年更比去年好,银子元宝往里跑……”博得商家大户高兴,便会送上红包或烟酒。文水民间组织去汾阳石室山接麻衣仙姑祈雨时,南关混秧歌也在其中,引人注目。

武村闹混秧歌时,表演的人一边跳一边敲腰鼓拍小镲,还有人唱:“初六十六二十六,我给毛姑儿剃头发,刀不快来水不热,剃得毛姑儿直劈裂……”民国期间,参加混秧歌的人有席宗琦、席如华、席正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