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庄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相传明洪武年间,贾国才由太原府剪子巷迁此地居住故名贾家庄村。该村在原贾家庄、葡萄庄、辛村3个自然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关于葡萄庄村名由来,也有民间传说。据汾阳人民作家王希良先生在《找回失落的珍珠》一文中记载,相传明洪武年间,有一洪洞姓宋平民在大槐树下打盹,恍惚中觉得自己站在一面坡前,闻喊杀声、号啕声不绝于耳,见青面獠牙厉鬼残害生灵。他心惊胆战,不知所措。此时,忽有一位白发老者飘然而至,从怀中取出一串葡萄,随手抛出,亮一道弧在空中,随即哈哈大笑说:“随此珠宝一路北去吧!”此人醒来,揉揉双眼,知是仙人指路。于是携带全家人,向北行进,终于来到现贾家庄村西南隅,在这里建造房屋,栽植葡萄,过上平安富裕生活。因具备地质肥美、栽植技术先进等诸多优势,所以年年盛产葡萄都获得高产高收。由此,村名葡萄庄也就应运而生了。葡萄庄村于民国年间并入贾家庄村。
西陈家庄村
相传,西陈家庄村原名西河村。北魏时期,峪道河马刨神泉水流经此地,在村西北土桥上曾建立水打磨石。因水源充裕,始建西河村。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吕梁地名志》等志书记载,西陈家庄村在唐代初期以前,村名为凤凰村,因村域形状像一只凤凰故名。相传到了唐朝中叶,从文水县迁来一大户武姓在此地繁衍生息,后武姓族人担任本村纠首。公元684年武则天登基,为庆贺武氏家族这一盛事,武姓纠首便将凤凰村改名神武镇。直到公元701年武则天年老退位、705年其子李显继位复唐,并下诏在全国废止一切歌颂武则天的书文,从此神武镇又改名为西陈家庄村。关于武姓大户迁居一事的佐证,村里老辈人提供,早年间,村东门外百米处建有一座武堡,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据传这里便是武姓族人聚居之地。
曹兴庄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曹兴庄村原名曹家庄村,因古代有浙江曹氏(以吹打为业)来此定居,故名。明代石刻已有曹家庄村名。明成化十八年(1482),“明河东公庙八卦石幢”上有曹家庄村名,并在人名50人中曹姓者居26人,石原在村内子夏庙。
1982年,因县内石庄乡也有曹家庄村,为避重名,也寓兴村富民之意,故改称曹兴庄村。
古贤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元代石刻为故显村,清初改名古贤村。元皇庆二年(1313),“故显村轩辕庙山墩石”题名为故显村,石原存故显村轩辕庙。
明嘉靖三年(1524),“河东公庙记”碑有“汾阳良方故显里”字样,碑原在曹家庄村(今曹兴庄村)子夏庙。
新丰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新丰村原名新坟村,明庆成王之第六子死后,金井村老坟茔中无穴位,故在此地另辟地建新坟,故名。由刘姓人守坟,以后扩大为村庄。清乾隆年间,村里人又为图吉利,特将“坟”字改为“丰”字,成为现村名。这些记载与民间传说《金井与新丰两村的由来》基本相符。
太平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太平村原名郭家庄村,后因常遭水灾改为本名,根据宋代曾称太平里而改。唐咸亨三年(672),“唐卢君墓碑”有“隰城县太平德庆显”字样,碑原在太平村。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圣力禅院和尚塔记”有“西河太平里人也”字样,石原存下池家庄村。
金皇统七年(1147),“显庆寺铁钟”铸有太平村村名,钟原在刘村显庆寺。元至正五年(1339),“平晋县尹皇甫公碑”记有“太平里人也”字样。碑原存太平村。
关于村名更改一事,村里老辈人阐述详情:郭家庄村位居下游平川,相对而言,北部金井、新丰等村都居上游丘陵地带,因此,每逢天降大雨,山洪暴发,村里饱受其害。不知何代何时,村里先人为求得平安无事,便将村名更改为太平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大相村
据《汾阳县志》等相关史料记载,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官职名称)里克(一说李克)之妻同成氏,携长子季连前来此地避乱,大相村村名由此而得。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大相村古称相城。北齐石刻有大相村村名,为相里氏故里,五代有相里太师。唐景龙三年(709),“陀罗尼经幢”正文尾部镌刻有“大唐景龙三年——大相村合村道俗等”字样,石原存大相村村南。金大定十九年(1179),“胜师围地经幢”刻有大相村村名,石原存田村定觉寺。
元至正四年(1597),“创建卜山书院记”有“西河县大相里人樊公”字样,石原存大相村卜山书院。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崇胜寺观音图像”刻石,刻有大相里崇胜寺名,石原存大相村崇胜寺。
罗城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罗城村古称八门城,清代改称罗城镇。又据《十六国春秋》记载:北魏本地建八门城,故名。建国后改称罗城村。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金钟楼铁钟”铸造有八门城村名,钟原存县城内钟楼。明弘治二年(1489),“明灵严寺铁钟佛像”铸有罗城里之名,石原存小相村灵严寺。
关于营建八门城据《元和郡国图志》记载:晋十六国时期,前汉之主、匈奴左部帅刘渊(字元海)在左国城(今离石市)反晋,派遣其部将乔嵩进攻西河(今汾阳市),乔嵩筑城自固,营有八门。
东、西雷家堡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该两村均由雷氏建庄首居,故总称雷家堡村。因分东、西两村,故东部者称东雷家堡村,西部者称西雷家堡村。
据汾阳文化名人曹其金先生所编撰《东雷家堡村志》记载: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4)至明末清初,称马寨西里村。清顺治六年(1649)前后,始有雷家堡村之称谓。此两时相距95年。清道光二十年(1841),已有东、西雷家堡村之称谓。此两时相距192年。今东、西雷家堡村分属两个行政村,两村相距约0.3公里。
村很可能是由黑浮图村演化来的。
西马寨村
西马寨村原村名无法考证。
相传,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领军队从陕西渡过黄河,攻占汾州后,在东部一带,为补充战马,设立马市,向民间公平合理地购买马匹。当地老百姓闻讯后,纷纷精选良马,给起义军送来。李自成设宴款待,送马与百姓,并与他们亲切交谈。过了几天,起义军北上后,这一带老百姓为了纪念李自成和起义军,把当年起义军圈过马的村子,更名为西马寨村。这一民间传说与《吕梁地名志》记载大致相同。
北关园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该村原系北关地主的庄园,故名北关园村。
据村里老辈人提供:经查唐氏家族神秩推算,该村约在清朝初年由唐氏、朱氏两家族先人始建,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其间先有张氏、吕氏、池氏、原氏4家族迁居,与唐氏、朱氏两家族都成为村里的主要家族;后又有其他杂姓家族迁居,村庄面积随之逐步扩大。民国初年,县城北门地主武雲认为该村土地肥美,便出资购买数十亩,广种多种蔬菜,又从中选择2亩,建立花园,培植梅花、荣柏等多种花卉。土改时,这数十亩土地和花园全部分给村里的贫苦村民。又据传在武雲购买土地前已有北关园村的称谓,因此,《吕梁地名志》记载中对该村村名来历时间的界定可能有误,有待继续调查核实。
前、后庄化村
相传,这两个村原为一个村,名叫张下村。唐朝末年,爆发了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统治者诬蔑起义军为“匪寇”作乱,残害百姓,并还又编造出有一支侵入汾州的匪部“超越”过张下村时,村民才得以“化”解危难。只因汾州土话说“超越”为“张过”,因此改村名为张化村,后来又改为庄化村。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追杀官兵,官兵侵入庄化村里腹地,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房屋被毁,居民被杀,制造成为无人区,由此导致庄化村形成两个相隔不远的村落。位于西南方的是前庄化村,位于东北方的是后庄化村,前、后庄化村因此得名。这些民间传说与《吕梁地名志》记载基本相符。
籽城坊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原名籽城方村,后演化为籽城坊村。
据《重修观音堂碑记》记载:籽城坊村,古为紫城坊村。
据村里老辈人提供:相传,在籽城坊村未定村名前,村里只有一家染料坊,因染紫色颜料最为著名,故得名紫坊。到了明朝初年,汾阳城内建造王府,紫坊为王府提供染料备受青睐,由此声名远播。紫坊生产场地、规模随之扩大,因又得名紫城坊村。
从上述情况对比来看,《重修观音堂碑记》记载与民间传说内容基本相符。至于紫城坊村为何又成籽城坊村?这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紫”字与“籽”字是同音,村人先是混用,后以“籽”字为主了。
米家庄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明代由米氏建庄首居,故名米家庄村。
据村里老辈人提供:村里的米氏家族与汾阳城内、交城县米家庄村米氏家族属同一家族。
朝阳坡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1959年在罗城坡原野上新建村庄,初建为农牧场,1966年因此地向阳为一处座北朝南的坡地,故名朝阳坡村。
小罗城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小罗城村原名罗城镇南堡,因位于罗城镇村南,故名。后因此村小于罗城镇而改名小罗城村。
北廓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北廓村在(万历)《汾州府志》载名为堡寨村之一,为古西河县之北外郭,故名北廓村。
古浮图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金代石刻有黑浮图村名。黑浮图村还名黑虎头村(现今仍为俗称),因村子模样像虎头。村北原有一古塔,已毁,但有遗址。古浮图村很可能是由黑浮图村演化来的。
金井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金井村原分马井、解井、老井、耿家井四个自然村,地基高爽,地多属明代王墓。解、马、耿姓人为之守茔,后因聚族居住形成村庄。
据村里老辈人提供:相传明代庆成王有六子,其中有五子死后葬于此地。在此坟地中有一墓冢,侧有一口井,守茔人在此居住。
董寺村
相传,董寺村始祖名叫武朝晋,系秦朝人,原籍陕西咸阳城,因避祸携家来到汾州定居,建起武家街。到了唐朝初年,武家街人口增多,又有外姓人迁来,已成武家村。此时,朝廷钦命大将尉迟敬德在汾州广建寺庙,因武家村所建寺庙最多,最为声名远播,再加之由族人公选出的纠首姓董,故改名董寺村。
据《吕梁地名志》记载:金代石刻已有董寺村村名,金皇统七年(1147),“显庆寺铁钟”铸造有董寺村村名,钟原在刘村显庆寺。
古庄村
《吕梁地名志》记载:古庄村原名孤庄村,民国9年(1918),因村名不雅改为古庄村。又因该村地处汾屯公路线上,南靠东关,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故别称官道。
明崇祯元年(1628),“关帝庙寝宫增建白衣眼藏二圣祀记”有“以孤庄关帝庙”和“孤庄帝王专祠也”字样,碑原存古庄村关帝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