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方山县地名来历与历史文化探究

□ 张利芳

关于方山县地名的由来,诸多历史文献都指向了境内的一座山 —— 方山。如《永乐大典》记载 “地有方山,赤洪水出焉” ,《元和郡县志》中也明确提到 “方山县以城在方山之下,故名”。虽然现今对于方山的具体位置,在学界尚无完全统一的定论,但从这些古籍记载中足以看出,方山在方山县地名的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方山独特的山体形态,可能是其被作为地名参照的关键因素,或许它四方方正,有着与众不同的规整外形,从而给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这片区域命名的依据。这种以显著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方式,在我国地名文化中十分常见,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尊重,以及自然地理在早期人类认知和区域划分中的重要地位。

方山县的历史变迁

远古时期

方山县所在区域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考古发现,这里留存着众多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如峪口镇南村遗址等。这些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等文物,生动地展现了远古时期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的场景。他们以简陋的工具狩猎、采集,逐渐学会了制作陶器、建造房屋,开启了文明的曙光。这些早期人类活动为方山县后续的历史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成为方山县悠久历史的源头。

先秦至秦汉时期

战国时期,方山地域属赵国,彼时赵国在此设置了皋狼邑。皋狼邑的设立,标志着这一地区开始纳入较为成熟的行政管辖体系。“皋狼” 这一名称充满了神秘色彩,有学者推测其可能与当地的图腾崇拜或者特殊的地理、物产有关,但确切含义至今尚无定论。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方山地区仍属皋狼县,归太原郡管辖。到了西汉时期,皋狼县继续存在,其行政地位进一步巩固。这一时期,随着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农业、手工业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多,方山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政权更迭频繁。方山地区先后被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如匈奴族建立的前赵、羯族建立的后赵等。在这一时期,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成为时代主题。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生产生活方式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涌入方山地区,他们带来了游牧文化,与当地原有的农耕文化相互影响。例如,在生产方式上,出现了农牧结合的现象;在文化艺术方面,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等元素融入到当地文化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同时,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也十分复杂,方山地区的行政区划频繁变动,先后隶属于不同的州、郡。

隋唐至明清时期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良泉县置方山县,这是 “方山县” 作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首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唐朝建立后,方山县属石州。在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方山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水利设施得到修建,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同时,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到了宋代,方山县属石州昌化郡。这一时期,文化教育事业得到重视,出现了一些书院和私塾,培养了不少人才。元明清时期,方山县的行政区划相对稳定,先后隶属于不同的路、府、州。在这数百年间,方山地区的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民间的祭祀、民俗活动等也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近现代时期

近现代以来,方山县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历史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方山地区的社会面貌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在抗日战争时期,方山作为革命老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当地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斗争,为保卫祖国、抗击侵略者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热血青年参加了八路军,在这片土地上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解放战争时期,方山人民继续全力支持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方山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方山县历史文化的多元呈现

民俗文化

民间艺术

方山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极具地方特色。其中,伞头秧歌是方山最为著名的民间舞蹈之一。伞头秧歌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如今独特的表演形式。表演时,由一名手持花伞的 “伞头” 带领秧歌队进行舞蹈,伞头不仅要具备出色的舞蹈技巧,还要能即兴编唱秧歌调,歌词内容涵盖了生产生活、历史传说、时政新闻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教育意义。此外,方山的剪纸艺术也别具一格。方山剪纸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夸张,题材广泛,多以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民俗风情等为创作素材。每逢春节、婚庆等重要节日和活动,人们都会用精美的剪纸作品来装饰房屋,增添喜庆氛围。

传统习俗

方山地区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期间,除了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常见习俗外,还有 “迎喜神” 的传统活动。正月初一清晨,人们会根据当年的喜神方位,身着盛装,前往村外迎接喜神,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在婚俗方面,方山保留了许多传统仪式。男方在迎亲时,要携带一只公鸡,寓意吉祥如意;女方出嫁时,要在娘家吃 “离娘饭”,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在葬礼上,方山地区讲究入土为安,葬礼仪式庄重肃穆,孝子贤孙要守孝数日,期间遵循一系列严格的礼仪规范。

历史遗迹

南村古城遗址

南村古城遗址位于方山县峪口镇南村,是方山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之一。该遗址始建于战国时期,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等多个历史时期,曾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城遗址规模宏大,城墙周长约5公里,现存城墙最高处达10余米。城址内分布着大量的建筑遗址、墓葬群等,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铁器等文物。这些文物和遗址对于研究方山县乃至整个吕梁地区的历史发展、城市建设、军事防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于成龙故居

于成龙是清朝初期著名的廉吏,被誉为 “天下廉吏第一”。他出生于方山县来堡村,其故居就位于此地。于成龙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群,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故居内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如正房、厢房、门楼等,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精湛。故居内还陈列着于成龙的生平事迹介绍、相关文物等,生动地展现了于成龙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一生。于成龙故居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更是传承和弘扬廉政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

宗教文化

大武玉皇庙

大武玉皇庙位于方山县大武镇,是一座集佛、道、儒三教文化于一体的古建筑群。该庙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进行了多次重修和扩建。玉皇庙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和南方建筑的精巧细腻。庙内主要建筑有玉皇殿、三官殿、观音殿等,殿内供奉着众多神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庙内还保存着大量的壁画、碑刻等文物,这些文物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史、建筑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北武当山

北武当山位于方山县境内,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北武当山自然风光秀丽,山势雄伟险峻,奇峰怪石林立。山上的道观建筑群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道教建筑格局。主要建筑有真武大殿、灵官庙、龙王庙等,这些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七月十五,北武当山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信众前来朝拜、观光,场面十分热闹。

方山县的地名来历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因方山而得名这一说法在历史文献中有着明确的记载。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方山县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从远古时期人类的繁衍生息,到先秦时期纳入行政管辖体系,再到各个朝代的发展演变,以及近现代的重大历史变革,每一个阶段都为方山县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其多元的民俗文化、珍贵的历史遗迹、独特的宗教文化等,共同构成了方山县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画卷。深入研究方山县的地名来历和历史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够为方山县的未来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让方山县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