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社 会

“小马烽”可有大作为

——孝义市关工委创办《小马烽作文选》纪实

《小马烽作文选》

□ 温树华

4月26日,瑶圃社区闫二冬联系《小马烽作文选》主编王爱琴,希望在盛世兰亭小区举办“书香为邻”阅读进小区主题活动,邀请《小马烽作文选》编辑部参加。活动当天,人们热情地围在编辑部的书桌前咨询,领取刊物。有小作者羞涩但骄傲地称《小马烽作文选》刊登了他的作文,家长则欢喜地邀请主编与他儿子合影留念,蓓蕾书社老板现场商谈门市设发行点事宜……短短一小时,20多期《小马烽作文选》被一抢而空,迟来的居民还在询问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些刊物……

“小马烽” 大韧劲

2019年夏天,四位孝义籍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在谈及孝义籍作家马烽先生时,他们心生感慨,决意凭借自己的力量,为这位备受敬重的人民作家做点事。

做些什么呢?当时,汾阳已经有马烽纪念馆和马烽文学奖。大家思索再三,决定从根本入手,从孩子抓起。起初,众人思路并不明确,想了好多方式,最后决定尝试创办刊物。其初衷在于:提振孩子们的作文写作信心,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刊物定位为未来作家的成长摇篮,家长和师生的学习园地。这一定位会标注在每一期刊物的封面最上方。

随后,大家便分头行动,投身于征稿、协调社会关系等工作中。过程中困难重重,但大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2020年春节,一本名为《小马烽作文选》的刊物,如同一列临时加开的列车,从孝义缓缓驶出。刊物主编荣幸地成为这趟“列车”的首任“列车长”,那些曾在读书会讲书的老师们,成为第一批“列车员”。

因为这是公益项目,并没有报酬。有的老师选择中途退出,编辑部老师大幅更迭。大浪淘沙,最后89名编辑部老师坚持了下来,他们大多是各学校教育一线的语文老师。这些老师不辞辛苦地征稿、修改、校对、点评,全部都是义务劳动。其中,《中学版》执行编辑、五中文学社长韩庆平老师,每期《中学版》初稿、二稿他都亲自修改、校对、点评,样书出来后还要亲自核对。退休后的语文教研室主任郝启才先生,随叫随到为作文点评。带复习班的靳瑞生老师从始至终参与了刊物的创建、编排及相关社会活动,尤其在财务流程、准印证年审等繁琐手续资料的处理上,靳老师一遍遍联系沟通、奔波操劳,还反复讲解规范发行资料相关事宜,默默奉献,宛如老黄牛。

坎坎坷坷,六年时光里,老师们坚持初心,社会各界也持续给予支持与帮助,孝义市关工委已将该刊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2023年开始,每年为刊物申请印刷经费10万元,慈善会长解俊英多次帮刊物筹集资金,会计老武两次为刊物捐款,共计1000元。

孝义文化大咖包括北京邮电学院教授任晓敏先生为本刊撰写卷首语。

“小马烽” 大动作

《小马烽作文选》由孝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吕梁马烽研究中心、孝义市教育局三个单位主办。焦张生主任跟主编约法三章:刊物需秉持公益性、不收费、不做广告。

办刊经费只能依靠筹集善款。从主编捐出的第一笔一万元起,市关工委、教育局、市扶贫基金、金锋文教基金,以及热心人士恩理、建红、孟庆飞和企业家等热心捐款,至今已筹集近80万元。刊物印量从最初一期2000本增至现在的5000本,已发行39期,分《初小版》《中学版》,采用彩色排版,页码120页。

栏目设有“中华魂”读书活动、读书吧、少年、春天的礼物、我为孝义代言、亲近大自然、你好!探索心、关工论谈、红色课堂、恰同学少年等栏目,还有以各学校文学社命名开设开栏,如晴霄文学、尖尖角、孝荷、梦荷、启航、远航、桂馨、博雅阅读空间等等。

围绕《小马烽作文选》,开展了大量的社会活动:举办首发式,开展疫情专题征文,将专集送往医院,致敬抗疫英雄,送书到学校,已经有13个学校成立“小马烽”文学社并挂牌。同时,开设“小小马烽作文选”公众号,天下孝义人设“小马烽”专栏,每天刊登一篇作文选文章,开展了“崇文尚学、热爱家乡”主题征文、“马烽文学奖”评选活动,还在府前广场举办了声势浩大的签名赠书活动。

为了关照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编辑部每期保证一个乡村学校人手一本作文选,剩下的在全市推广发行,教育局政教科也配合通知发放。

有的学校拿到书后,将其作为奖品发给写作较好的学生,编辑部还在学校附近的门市设置发行点,方便更多孩子免费领取,让每一个想进步的孩子都受惠。

《吕梁电视台》少儿栏目还进行了专题报道。十三中文学社挂牌仪式登上了《今日头条》。吕梁市关工委副主任李永民收到刊物合订本后,深受感动,在《吕梁日报》刊发了感想文章并提出意见建议。

“小马烽” 大课堂

配合关工委的宣讲主题,每期《小马烽作文选》,都设置“中华魂”读书活动、红色课堂等栏目,陆续讲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讲马烽作品,讲孝义红色记忆等内容。

开展“‘小马烽’大课堂”走进校园、贴近学生进行授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马明高先生走进高阳九年制学校、十中、十一中、十三中,主讲《和中小学生谈如何写作文》。

配合发行站工作,编辑部老师分期分批到发行点举办讲座,讲解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

主编在太原的朋友听说孝义十二中作为乡村学校,课外阅读资源匮乏,便筹款捐赠中小学课外阅读图书5000余册,为每个教室配置了“读书角”。

驿马一位小作者在文中写到父亲因车祸受伤后,脾气暴躁,编辑部老师筹集善款1000元及若干米面油,前往其家中慰问,给予他温暖,鼓励,提升孩子学习的信心。

五中把同学们在《小马烽作文选》发表过的一百多篇作文汇总成集《恰同学少年》,当作毕业礼物,赠送给孩子们。还有一位曾患脑瘫的付欣杰,每期积极投稿,抽空写作,在文学社的帮助下,出版了个人作文集《少年负壮气》,五中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发行仪式。主编两次为其作文集写序,并参加相关活动。

编辑部老师多次送书到乡村学校,与同学们互动交流,增进了感情,加强了编辑部与学校的联系。

每年的六一、读书日活动,是编辑部最热闹的时候,各学校发出邀请,希望编辑部老师参加他们的活动。正是一批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们维持了刊物的运行,保证了刊物的质量,把“‘小马烽’大课堂”搬到老师、学生及家长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