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社 会

大山里的健康守护者

——记“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深山村医辛平

□ 本报记者 刘小宇

在石楼县龙交乡下庄河村,有这样一位村医,他以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医者仁心,他就是辛平。近日,辛平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白求恩奖章”,这一荣誉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默默付出。

大山深处的初秋,清晨寒意袭人。早上六点,辛平就已出诊归来,刚回到卫生室,便马不停蹄地为前来取药的病人家属准备药物。这次出诊,是去照顾石家塔村一位70岁的老人。老人患有感冒,还伴有脑梗病史,同时他还是残疾人、五保户、孤寡老人,情况特殊,辛平不敢有丝毫懈怠。

忙碌是辛平工作的常态。还没等药备齐,几位村民就已来到卫生室。测血压、问病情、开药方……辛平在小小的卫生室内来回忙碌,与此同时,微信和电话里还有外地病人前来问诊。辛平说:“每天5点半醒来,6点起床,简单收拾后做饭、吃饭,常常顾不上洗锅就得出诊。有的孤寡老人不仅要看病,还得帮他们送东西、捎快递。下午还得去地里干活,农村的情况不规律,有时候半夜12点、2点都有人叫,只能随时待命。”

下庄河村村民感激地说:“我媳妇有糖尿病、肾萎缩、高血压,我有心脏病,发作了好几次,辛大夫都是随叫随到,一年到头全靠辛大夫帮我们一家维持治疗。”

接近中午,看完病、等病人取走药后,辛平来不及休息,又要赶到5公里外的凤彩垣,为患有冠心病的王取爱老人打点滴。一件白大褂、一个医药箱、一辆摩托车,这就是辛平出诊的全部装备。听到摩托车声,王取爱的老伴像往常一样出门迎接这位救命恩人。王取爱的老伴感慨道:“我老伴患病七八年了,要是没有辛平抢救,早就没了。他对待医学特别认真,三十多年来没有出过一起医疗事故,也没和老百姓红过脸。”

从医30年,辛平平均每天服务十多人次,每年上门问诊二千多次。他的付出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甚至为患者提过尿盆、做过饭。2000年4月,辛平的爱人因车祸不幸离世,可就在第三天晚上,他强忍着悲痛,背起药箱步行五公里去给患者看病;2012年农历2月23日晚,他外出出诊,没能及时挽救父亲的生命,自己还因骑摩托摔倒受伤。

下庄河村村干部武明海介绍:“我们村有512口人,在村居住的有200多人,大部分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老弱病残居多。辛平不仅服务我们村,还包括周围四五个村,大家都说他是村里的‘守护神’。”龙交乡卫生院副院长刘小红评价:“辛平,人如其名,一生辛苦却不平凡。在健康扶贫、医疗、公共卫生等工作上,他一直是全乡乡村医生的楷模,称得上‘人民健康卫士’。”

从最初的徒步行医到如今骑摩托看病,偏远农村的环境让辛平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也让他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行医的模式——把病人当亲人,与时间赛跑。经他问诊救治的病人超万余人,如今,他还通过微信群为全国各地的人提供疾病咨询。

辛平表示:“今后我还是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做好一名合格、尽职尽责的乡村医生,为家乡父老乡亲服务。”辛平用自己的行动,在大山深处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医者之歌,成为村民心中当之无愧的健康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