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达
近日,位于中阳县的刘志强艺术馆内洋溢着孩童的欢声笑语,第七、八场“童心对话艺术”主题活动在此展开。泰化幼儿园近百名师生走进这座艺术殿堂,与吕梁人民艺术家刘志强面对面交流,开启了一场关于艺术、教育与成长的深度对话。活动以“艺术馆与教育的共生”为内核,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启蒙,重新解构艺术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深层价值。
从“陈列空间”到“教育现场”
艺术馆的初心与使命
活动伊始,刘志强艺术馆馆长任荣贞以《家园·年华》主题作品展为脉络,向孩子们讲述了艺术馆创立的初心。
“艺术馆不仅是作品的容器,更是思想的土壤。”任荣贞说,“刘志强艺术馆从筹建之初便以‘扎根乡土、传承文脉、启迪未来’为宗旨,通过展示吕梁本土艺术家的创作,构建起一座连接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生活的桥梁。”
在《家园·年华》展览中,刘志强笔下充满泥土气息的乡村图景、跃动着生命力的民俗符号,成为孩子们理解家乡文化的鲜活教材。
“大师启蒙课堂”
让美育在互动中生长
随后的“大师启蒙课堂”将活动推向高潮。刘志强以“生活中的艺术”为主题,引导孩子们从色彩、线条与情感表达入手,用童真的视角重新诠释艺术创作。他手持画笔,与孩子们共同完成了一幅以“我心中的家园”为题的集体画作:稚拙的笔触与艺术家深厚的功底交织,抽象的色块与具象的乡土元素碰撞,呈现出艺术跨越年龄的对话魅力。
“艺术不是模仿,而是创造。孩子的眼睛能看到成人忽略的世界。”刘志强表示。这场互动不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一次对想象力与感知力的唤醒。
解构艺术馆的深层意义
文化传承的枢纽与未来公民的摇篮
此次活动超越了常规的艺术观赏,直指艺术馆与教育关系的本质探索。
任荣贞指出:“艺术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它用视觉语言激活思维,用文化记忆滋养身份认同。”在《家园·年华》的展览语境中,孩子们通过作品触摸吕梁的历史脉络;在互动创作中,他们又将个体经验转化为新的文化表达。这种“过去—现在—未来”的循环,正是艺术馆作为公共空间的核心价值:它既是文化基因的保存者,亦是创新能力的孵化器。
泰化幼儿园带队教师感慨道:“当孩子们在艺术馆里奔跑、发问、创作时,这里已不再是一个‘静止的课堂’。他们亲身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关联,这种体验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深刻。”
馆校共育
让艺术点亮 教育的更多可能
两场活动落幕之际,刘志强艺术馆宣布将启动“艺术馆教育伙伴计划”,未来将与更多学校合作开发定制化美育课程,推动艺术资源向教育动能转化。正如刘志强所言:“艺术馆的灯光不仅为作品点亮,更应为每一个走进这里的生命点亮。”当艺术馆主动拥抱教育,当美育从技能训练升华为心灵启蒙,这座建筑便真正成为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