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藏在度量衡里的智慧密码

□ 文图 赵月琴

学生们热烈讨论着展出的度量衡工具

参观者体验展品中的秤

度量衡为何物,我想在我提出之前,一定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清楚表达。近日,在参加柳林县首届度量衡校园展活动中,在收藏人刘全保先生的介绍下,我对度量衡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决心刮目重看眼前这个世界。

关于度量衡的解释,在网上一搜便知,是指我们熟知的计量长度、容积、重量的标准或器具,同时也是国家一切制度的基本标准,精确性尤为重要。比如说,有人要参加诉讼了,你说人家拿了你一条项链,计算损失的时候便要考虑其克数,便须计其重量,也即衡;你说要参加一场运动会,那你参加的是几百米跑步?400米?800米?还是1500米?这便是度;量自不必说,当你买了房子的时候,当然必须有平方米数了,公摊多少?售价多少?都必须知道其容积,也即体积大小方可交易。可以说,度量衡就在我们身边,关乎着我们的生活、生产方方面面,可谓无处不见。

刘全保度量衡展上的物件有470余件之多,大大小小、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依次摆放在白色台布之上的展台,像密密麻麻的士兵,严阵以待前来观展的老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为了保护这些难得的珍藏,展台外面分别简单拦设了长长的围栏,防止观者涌至桌前,乱了现场。

实际上,当必要的简单开幕仪式结束后,参观者都很严肃且充满兴致地自动排队,边听讲解,边随参观者队伍向前走去。

实际上,这些陈设的物件之多、之妙震撼到了所有来人,大家以趋之若鹜的心听着、观着,久久地流连在每一个展台,为物件欣喜,为收藏者鼓掌。

置身其中,我从那长串的大小物件边经过,我想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旧物,它们更像一串律动的音符,引领所有人向着更深的国度看去,一切是那么地生动鲜活,或单独呈现勾起往事,或成群出现让观者想起过往的时代,或五枚、七枚、九枚成一小组小班,形态各异,展示着人物、造型、故事及文化内涵。

当我看见参观的学生们饶有兴趣地研究着“不听不看不说”造型的小型权件、看着参观的人们忍不住想要伸出手去触摸那些称药材用的戥子和黑亮的曾经非常熟悉的算盘时,我知道这次展出的意义和社会效应了。所谓见多才能识广,你我或者都曾见过度量衡,过去的家里应该也是家家有秤的,但一下子见到这么多的秤砣、秤杆定是绝不多见的,起码我是第一次。沉浸在满眼是度量衡的世界里,我们竟不自觉地增长了许多有关的知识和见识,如同律度量衡的由来告诉我们,度量衡竟然都和音乐有关。在这里,我们既从另一个角度品味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从度量衡角度引发了新的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深度思考,识得了国家在发展中对于度量衡的重视和变革,以及与变革相伴的朝代更迭及百姓苦乐。

我想起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三个词,一个是权重,常在企业或单位制定考核成本或者绩效比例时用到,会说各个项目分别占有多少权重,听来就很专业;一个是权利,往往在法律条文中见得多,说某人或某机构、单位、组织在某事或某组织中拥有的权利,这权利是后续诸多相应行为产生的基础,也往往与责任相伴相生;第三个是权力,这个词听来即压人,尤其最多用在大家都关注的权位上来,像我们在度量衡展中看到了太多“权”器,实际上首先是我们常说的秤砣,当一个人手中拿到了秤砣,无论是铁铸的,石做的,是瓷造的,还是件小份量重的戥子,你便拥有了说话的权利,尤其当这个器物可以用来确定你该缴纳的公粮、该上缴的税赋,它便是老百姓眼中忌惮的权力、权威,而“权”这个字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便不言而喻了。

刘全保先生是一名资深的税务工作者,当他以收藏者的身份站在学校讲台上表达自己三十年来对于这些“老物件”的钟爱时,像个羞怯的小学生,他诚恳地表达着自己对于藏了很久的物件们终于能离开储藏室与年轻一代对话时的激动心情。

他说:“一枚诞生于清代光绪年间的锈迹斑斑的秤砣,可能见证过柳林商道的车马喧嚣;他的收藏以‘衡’为主,并非刻意选择,而是历史的偶然——‘度’之尺规、‘量’之斗斛多为木质,难抵岁月侵蚀。唯有秤砣以铁铸骨,穿越百年风霜,成为最忠实的历史见证者。这些沉甸甸的‘铁疙瘩’,承载的不仅是货物的重量,更是华夏文明‘公平守信’的精神密码。”

他说:“当你们触摸这些秤砣时,触摸的不仅是冰冷的金属,更是祖辈‘称天量地’的智慧。每一道磨损的纹路里,都藏着市井交易的诚信准则。每一块斑驳的锈迹下,都刻着社会运转的公平基因。这种‘天地之间有杆秤’的敬畏,正是我们今天建设法治社会、诚信社会需要传承的文明火种。”

其实,在任何一个时代,“公平”二字永远重若千钧。税收的“度”需要精准丈量,发展的“衡”必须不偏不倚,而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心要像星秤般清明,行要如砝码般端正。当年轻的一代设计出智能化的“未来之衡”时,也请记住:科技可以改变形态,但文明的内核永不过时——那是对真理的丈量、对公平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

愿千年度量智慧,照亮少年前路;愿公平正义之衡,永驻你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