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在杨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中,针对杨业的籍贯问题,研究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引用了宋代的国史、私史和墓志三类共六种史料。现将这些史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和可靠程度,逐一梳理如下。
《宋大诏令集·杨业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制》史料考证
《宋大诏令集》卷二二〇《杨业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制》曰:杨业“俾塞上之威名,本山西之茂族。”①
按:“俾塞上之威名”:俾:职也,即工作。塞:即边塞,指雁门关一带。威名:即威武名声。可见,宋太宗说:杨业在雁门关工作享有威名,而杨业不是雁门关人。
“本山西之茂族”:本,即根本,祖籍。茂族,即茂盛的大家族。“山西,即石州,离石。”②例如:
北魏末,“时汾州山胡恃险寇窃。以(裴)延隽兼尚书,为山西道行台节度,讨胡将军。”③按:汾州,即西汾州,北周改曰石州。可见,北魏时的西汾州,即石州,史称山西。
隋朝“大业十年,离石郡胡人刘苗王(刘季真)”,与“河东郡龙门县贼帅母端儿。”④举兵反,“十一年,炀帝幸汾阳宫,命高祖(李渊)往山西、河东黜陟讨捕。”⑤可见,隋朝时的离石郡,史称山西。
唐朝中和四年(884)二月,“李克用率山西军诸军,由蒲、陕济河,会关东诸侯,赴援陈州。”⑥可见,唐朝时的石州,史称山西。
宋朝960年赵匡胤称帝后,“太祖命郭进控山西,武守琪戍晋阳,李谦溥守隰州。”⑦按:晋阳在北,隰州在南,山西即石州在中,三地相邻并列,可见,宋朝时石州,史称山西。
宋太祖976年征北汉时“又遣郭进入忻代路,……郭进得山北民三万七千余。”⑧按:“入忻代路”,“得山北民”。可见,忻代路,史称山北。证实宋时石州,史称山西。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宋时“石州,县三:离石,平夷,方山。”⑨平夷县城故治今柳林县柳林镇火塘寨下福寿村。太平兴国年间迁至离石南金罗附近。“金明昌六年(1195)改曰‘宁乡’。”⑩民国三年(1914)改曰‘中阳’。1971年划出中阳县西部12个公社,与离石西部的13个公社,组建今柳林县至今。因此,杨业是今山西吕梁柳林县人。
《欧阳文忠公集·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史料考析
欧阳修《宋本欧阳文忠公集六》《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曰:“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其曾祖讳弘信,为州刺史,祖讳重勲……父讳光扆……君其长子也。”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铭曰:“杨世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耀边陲。”⑪
史料表明,一是杨琪,麟州新秦人。曾祖弘信——祖重勋——父讳光扆,在麟州工作过。君之伯祖继业,查考《杨氏族谱》世系:衮生三子,杰安、杰康,业。没有弘信、重勋名字。未显杨业与杨重勋同胞;与宏信父子关系。杨琪与杨业只能称为族人。
二是铭曰:“杨世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耀边陲。”据《杨家将故里火塘寨》:“杨世初(本)微(非)自河西。”⑫初:开始,本,祖籍。微,即非,不是,没有。《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⑬可见,欧阳修:“杨世本非自河西。”
又据苏辙《栾城集》《杨乐道龙图哀辞(并序)》:公本河东人,家世将家,有功于国。⑭按:公,杨畋。本:祖籍。可见,杨畋及其祖父的祖籍都不是河西人,而是河东人。证明杨业更不是河西人,而是石州平夷,即今山西吕梁柳林人。
《宋朝事实类苑》与《隆平集》史料考辨
《宋朝事实类苑》〈将帅才略〉:“杨业,麟州人,”⑮经考《宋朝事实类苑》原名为《事实类苑》。其中“杨业,麟州人”是引自《杨文公谈苑》。而《杨文公谈苑》是由杨亿的学生和同乡黄鉴记录的私人杂著。类比《栾城集》《栾城集提要》曰:“〈应诏集〉则所集策论应试诸作。”⑯资证,《杨文公谈苑》如同今天的时事政治高考复习资料,因而不可作为证据。
《隆平集》卷十七曰:“杨邺,或曰继邺,麟州人。”⑰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69《经籍考》《隆平集》条引:“晁氏之说:皇朝曾巩撰记五朝君臣事迹,其间多误,如《太平御览》与《总类》两书之类。或疑非巩书。”
查考《隆平集》卷12曰:“北汉刘继元,其母刘崇之女,适薛氏生继元,及其兄继恩。”⑱而《宋史》世家五〈北汉刘氏〉:“继元本姓何。初,薛钊死,崇以女再妻何氏,生继元。何死,钧亦养继元为子。”⑲可见,《隆平集》不仅把《太平御览》误作《太平总类》;还把刘继元本姓何错书成姓薛;把杨业误书为“杨邺,麟州人”。其讹误之作,理应排除。
“杨业,麟州人”误笔原因考略。经考诸宋史发现,《宋朝事实类苑》与《隆平集》之类,均为“私史”。私史之所以其间多误,原因在于一方面为了卖书挣钱,另一方面受法律、禁书制度限制。有如一是宋初《宋刑统》卷二十七:“官司行下文书多有封印而有私发印封视书者,杖六十,视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二是宋至和二年(1055)五月甲申,翰林学士欧阳修言:“京师近有雕布宋贤文集,其间或议论政事得失,恐传之四夷不便,讫焚毁。从之。”⑳三是元祐五年七月二十五日,“礼部言:凡议事政得失,边机军事文字,不得写录传布。本朝会要、实录不得雕印,违者徒二年,告者赏缗钱十万。内国史、实录仍不得传写……违者杖一百。委州县监司、国子监觉察,从之。”
从以上禁令不难看出,若直书杨业的真实籍贯,属于“私发官文,制书,泄密事”,“议论事政得失”等违法行为。因而,杨亿的学生和同乡整理记录、杂谈作为场屋用书时,只好以“杨业,麟州人”误书。“于是才出现了《隆平集》:‘杨邺,麟州人。’这种既不敢直书杨业其名,又不敢明说杨业是石州人的混乱笔迹。”因此,这些为后人拟作或假托的证据既不能成立,又不可引用。
《宋史·杨业传》与《资治通鉴》史料考略
《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
可见,杨业,父信,为并州太原人。而“并州太原”:在宋朝时属河东路一小部分。《宋史》〈地理二〉:“河东路,府三:军八:县八十一。”并列置有五个节度。即:“太原府,太原郡,河东节度”。 “隆德府,上党郡,昭义军节度”。“平阳府,平阳郡,建雄军节度”。“麟州新秦郡,乾德五年(967)建宁军节度”。“府州,靖康军节度”。
根据史料记载,979年北汉归宋时,太原城被毁,太原县亦被撤销,改名平晋县。只留太原府,即河东节度。说明杨业,父信,并州太原人,不是指太原县,而是指太原府,即河东节度。而山西,即石州,唐宋一贯属河东节度。可见《宋史》:“杨业,并州太原人”与《圣旨》:“本山西之茂族”吻合一致,均指石州,表明杨业祖籍是今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人。
“父信,为汉麟州刺史”:据《资治通鉴》:“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证实,汉自称麟州刺史者,是太原土豪杨信,说明杨业,父信是吕梁柳林人。
刘继业籍贯简考。据《宋史纪事本末》卷十三:“业本北汉节度使刘继业”记载可知,杨业,初名刘继业。《十国春秋》〈刘继业传〉:“刘继业,本姓杨氏,……睿宗赐姓刘,比如诸子。”而“刘知远刘崇都是山西柳林人。”因此,“比如诸子”的杨业也是山西柳林人。
注:
①司义祖整理:《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10月版,第844页。
②《杨家将故里火塘寨》,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第20页,第4页,第4页,第255页。
③〔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第7488页。
④〔唐〕魏征、令狐德荣撰:《隋书》,中华书局,1971,第28页。
⑤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第2页,第1377页。
⑦⑧⑨〔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第9617页,第13938页,第2134页,第13937页,第9303页,第2131页,第2132页,第2135页。
⑩〔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7,第632页。
〔宋〕欧阳修撰:《宋本欧阳文忠公集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第51页。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806页。
苏辙《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24页。
〔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721页。
苏辙《栾城集》,第1860页。
文海出版社,1968,第642页,第476页。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七十九,至和二年五月甲申条。
徐松楫:《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第6514页。
〔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第2717页。
〔明〕陈光瞻撰:《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第81页。
〔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第1516页。
综上所述,经过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考查,依照史料认真考订,排除了私史中麟州人的可能性;知道了欧阳修《墓志铭》中“初”与“微”字的含蓄性。理解了《宋史》中太原范畴的概括性;证明了“山西”典故指石州的唯一性和权威性;明确了杨业是柳林人史料的可靠性。以史为据,相互印证,得出结论,杨业祖籍在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