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初秋,子夏山脚下的文水县马西乡孝子渠村田间地头,65岁的村民王根生蹲在沙土地里,手指抚过饱满的红薯藤蔓,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你瞅瞅这‘运薯2001’,个头匀称、糖分足,还没挖出来就有人上门订了。”谁能想到,他脚下这片曾被村民视为“种啥啥不成”的沙土地,如今已成了孕育财富的聚宝盆,不起眼的小红薯正摇身变为带领全村增收的“致富果”。
沙地红薯
遇困境
“咱村种红薯,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王根生扒着地头的沙土,思绪飘回了过去。“那时候穷啊,沙土地种不了玉米、小麦,就靠红薯充饥,说是红薯养育了全村人,一点不夸张。”
孝子渠村位于文水县马西乡,1680亩耕地中,八成是沙土地。这种土壤透气性好,本是种植红薯的“黄金土壤”,村里老辈传下来的种植手艺也从未断档。可长久以来,这里的红薯始终跳不出“自产自销”的小圈子。王根生记得,以前村民各家只种几分地,收了红薯要么自家吃,要么骑三轮车到县城集市上零散售卖。“一斤顶多卖一块五,遇上雨天,不少红薯烂在地里,一年忙活下来也就够个嚼用。”
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明明握着“金饭碗”,却过着紧日子。品种老化、技术落后、销路狭窄,成了制约红薯产业发展的“三座大山”。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有老人无奈叹气:“红薯再好,卖不上价有啥用?还不如改种玉米,至少稳当。”如何让沙土地里的红薯真正变成“钱袋子”,成了摆在全村人面前的难题。
全链破局
结硕果
转机始于村党支部的主动作为。在文水县委组织部的支持下,村里充分利用人才库资源,搭起校地合作的桥梁,与山西农业大学建立紧密联系。针对沙质黄土的特性,双方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引进“运薯2001”“秦5”“晋3”“禾木4”4个优质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不仅如此,依托合作优势,村里还争取到山西农大的免费育苗支持,一举突破了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技术有了,还得让村民“会种”。村党支部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培育人才:一方面,组织村内红薯种植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田秀才”成立技术帮扶小组,常态化开展“传帮带”,面对面传授种植管理的实用技巧;另一方面,主动对接文水县农业农村局,举办红薯种植技术培训班、高素质农民培育班,并引导村民通过线上平台学习,拓宽视野,村民的生产技能与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产业要升级,规模化、标准化、链条化是关键。村党支部以“合作社+农户”模式为载体,引导人才库中的种植大户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扩大种植规模,让过去零散的“小地块”连成了集中连片的“大基地”。不止于此,村里还计划依据人才顾问团队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申请专项资金建设现代化红薯育苗室、加工车间、仓储库房及配套设施。
“预计项目建成后,村民种红薯每亩纯收益能达到5000元,是传统玉米种植的4到5倍;村集体通过育苗和加工,每年预期收益也能增加10万元。”村干部算起增收账,满脸憧憬。
漫步孝子渠村的红薯田间,曾经只够糊口的小红薯,在一系列发展举措下,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从破解发展瓶颈到全链条提质升级,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一条通往富裕的振兴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