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沿着蜿蜒的乡路走进柳林县枣林村农业园区,连片的白色大棚点缀在成片绿的山坳里。刚凑近棚口,清甜的果香就顺着膜缝钻出来,混着棚内的暖意扑面而来——这是新农人马秀连和丈夫郭志明用三年时光种出的“丰收味道”。
“快进来尝尝!这串‘美人指’刚剪的,你看这果粒,饱满得能掐出水,表皮这层白霜是天然‘保护膜’,咱没打催熟剂、膨大剂,吃着放心!”50多岁的马秀连迎上来,黝黑的脸上堆着爽朗的笑,双手虽布满老茧,捏着葡萄剪的动作却格外轻巧。她递来的葡萄串紫得发亮,咬下一颗,清甜的汁水瞬间在舌尖散开,没有半分涩味,只留阳光与土地滋养的醇厚果香。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在大棚里“泡”得比家里还久、聊起葡萄种植头头是道的人,三年前还是个连藤蔓搭架都不懂的“门外汉”。“和葡萄结缘,纯属偶然。”马秀连擦了擦手上的泥土,回忆起最初的契机,“前几年去陕西榆林玩,路过一个采摘园,那葡萄又大又甜,颜色还鲜亮。我当时就琢磨,咱柳林和榆林气候差不多,要是把这品种引回来,说不定能成!”
那时的枣林村,村民大多种玉米、谷子,一年忙下来效益平平。马秀连打听后发现,柳林当地还没人种“美人指”这类优质葡萄,心里犯嘀咕的同时,也动了尝试的念头:“老话讲‘选对方向再努力’,品种选对了,市场肯定能认可。”她硬着头皮找到采摘园老板,软磨硬泡要来了种苗来源,又拉着郭志明一起凑钱,建起了第一个葡萄大棚。
“刚开始真是两眼一抹黑。”马秀连笑着摇头,“第一次见藤蔓疯长,我连‘抹芽定枝’是啥都不知道,最后藤蔓长得乱蓬蓬,果子结得少,还总闹病虫害,急得我半夜睡不着觉。”为了啃下技术这块“硬骨头”,她托人买了厚厚的葡萄种植书,白天蹲在大棚里盯着藤蔓看,记准冒芽、开花的时间;晚上就着台灯翻书,把关键步骤抄在小本子上;村里的老农技员更是被她“缠”上,从疏果到套袋,跟着学、跟着练,手上被藤蔓划伤的口子结了又好,好了解了又结,慢慢把“门外汉”的标签换成了“土专家”。
“功夫没白费,第一年秋天就挂果了!”站在一旁的郭志明接过话茬,黝黑的脸上满是自豪,“你是没见当时的样子,一串串‘美人指’挂在叶子间,紫莹莹的像小宝石。虽然产量不算高,但一斤能卖到25元,比种庄稼强太多了!”那一次,夫妻俩赚到了第一笔“葡萄钱”,也让周边村民动了心,不少人主动来“取经”,想跟着种葡萄。
如今三年过去,夫妻俩的葡萄大棚从1个扩到3个,园区里的葡萄树也发展到2000株。今年秋天,预估能收4000多斤葡萄,要是都卖掉,光毛收入就有10多万元。郭志明指着大棚里的温控设备,语气里满是踏实:“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大棚能调温度,冬天把老枝条剪掉,开春重新育苗,每年秋天都是稳稳的丰收季。你看今年的葡萄,结果率比前两年还高,颗颗都是精品。”
更让马秀连开心的是,葡萄大棚还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采摘园”。每到周末,县城里的游客就提着竹篮、拿着剪刀来,在藤蔓间穿梭着选葡萄、尝鲜。“上次有个顾客要去外地见朋友,一下买了10箱,说要让外地朋友也尝尝咱柳林的葡萄。”马秀连想起这事就笑,“我带着他在棚里转,哪串熟得透、哪串口感甜,我都能说清楚。”
说话间,马秀连又走进大棚,伸手拂过一串“美人指”,动作轻柔得像抚摸孩子的脸蛋。“种葡萄是细活儿,抹芽、修剪、疏果、套袋,哪一步都偷不得懒。”她边走边说,“但看着葡萄从青疙瘩长成甜果子,再被顾客高高兴兴地带走,再累都值了。”
谈及未来,马秀连的眼睛亮了起来:“明年想再引进‘阳光玫瑰’‘浪漫红颜’几个新品种,让大家有更多选择。还想把采摘区的路修平整些,搭个休息的小亭子,让来玩的人更舒心。”她还有个更大的心愿——带动更多乡亲加入,把枣林村的葡萄做成品牌,不仅卖到周边县市,还能通过电商送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吃到柳林的好葡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