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化

文水传统中医:千年智慧的传承与守护(上)

□ 梁大智

《瑞鹤仙》词曰:杏林风韵古。记橘井泉香,青囊传谱。银针度寒暑。问岐黄妙理,阴阳能主。君臣佐使,配参苓、麝香当户。更龙涎琥珀,阿胶熟地,济人无数。堪慕。五禽戏法,八卦神针,万灵丹露。悬壶四顾。驱沉疴,解民苦。叹千年薪火,仁心仁术,犹见丹鼎在处。待他年、橘井重寻,杏林再赋。

杏林春暖

郎中的仁心济世

历史上,文水几乎村村都有医生,这些人悬壶济世,德高望重。北关胡德厚潜心钻研中医,主攻外科和针灸,医术高明,远近闻名。他医德高尚,不分贫富,随叫随到,尽心竭力。给病人用药不收药费,医治好病人不接受报酬。家里门亭下挂有一金字大匾“悬壶济世”,是附近村的40多个村民集体赠送他的。民国期间,村民推举胡德厚当村长,连续当了两届。

方圆村成敦川精通中医,留有一把长长的白胡子,人称悬壶济世的活神仙。他医术精湛,待人真诚,医德仁心,有钱没钱都诚心救治。老百姓都愿意让他看病。成敦川培养了很多中医徒弟,成了远近闻名的医生。大城南康家秀才人称秉秀才,懂医,给村里人看病。曹世俊是村里有名的中医,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对贫穷人家免收医药费。他知识渊博,懂易经,能用文言文和白话文讲《三国志》等书,深受大家欢迎。南徐米联及是位秀才,也是村里有名的中医,开有和厚堂字号,宅院分东西两院,西院是场院,大门在院落东北朝北开,门内悬有村民赠的大匾“佛心神手”。

清末民初,苏家堡苏东庭是文水城南首屈一指的大户,家里除了有土地,在祁县、汾阳等地还开有银号。苏东庭生有四个儿子,村里人分别称大先生、二先生、三先生、四先生。四先生是医生,既能给人看病,也能给牲口看病,村里人称人兽两医。村里苏福祥祖传中医也很有名气。民国期间,闫家社闫树勋,字子箴,是私塾先生,懂医术,经常给村里人看病,主要以针灸为主,治疗喉炎是他的专长,因家族排行十一,村里人称十一先生。下曲村宁体秀是这一带的乡绅,懂中医,会看病,威望很高。

南明阳村的陈立名曾在祁县一家票号供职,20岁便被派往张家口创建票号分行,并委以掌柜重任。陈立名精通中医,擅长书法,经常为客户义诊看病,为商家书写牌匾,他经营的票号顾客盈门。

北辛店万济堂药铺创始人贺光亨,医道高深,用药得当,精通各种疑难杂症。经他之手几乎都能药到病除,故有“活神仙”之尊称,当时太原、榆次、太谷、平遥、祁县、汾阳等地患者来医治者络绎不绝。民国期间,战祸瘟疫多,他与贺年贵共同熬制中成药,为无家可归的患者及贫困者免费治疗……基于种种,他的医德、医术在十里八乡深得人们颂扬。

朱家堡村有中医薛承恩、薛玉良、薛生泉、朱连等。青高村有中医常达仁、宁东来、王风旗等,他们医术高、医德好,乡里乡亲看病经常不收钱。门世村侯庆元和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医生,其六子中有四子也在行医。村东正街路北有座坐北朝南二进宅院,门楼上悬挂有村民赠的“妙手回春”木匾。杨家寨胡钟慧在村里行医,看烧伤更是有独家秘方。其后人胡乃武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保贤庄梁培章年轻时在清徐清和源面铺当学徒,因其勤奋好学,深得器重。抗日战争爆发后弃商回乡,自修中医,尤其擅长伤寒病的治疗,走街串户为乡亲看病,因其医术精、态度好,被乡亲们尊称梁先生。那时伤寒病就是瘟疫,称“滚伤寒”,当时为不治之症,大流行时非常可怕。20世纪40年代中期,伤寒曾在保贤庄及周边村庄流行。梁培章用大灶锅舍药救人,而且药到病除。梁先生的名号更是闻名于周边村落,以至数十年后每每提起此事,乡亲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其后代多学有所成,亦不乏医德高尚的医师。

西街常桂芬的父亲是西明阳人,祖传名医。常桂芬从小得到父亲的真传,医术高明,特别是皮肤外科,远近闻名,深得老百姓爱戴。北街广顺信中药铺,由河南王姓、罗姓二人任掌柜,坐堂先生是中医名家孟吉虎。南关王伯川开着中医诊所,柳英彪父子经营兽医诊所。武午村梁恒超精通医术,村里人有个病痛都愿意让他给瞧瞧。梁恒超总是热心地给乡亲看病,从不收钱。孝义村北门真武庙下面有三孔窑洞,住着三四个懂医的和尚,中间窑洞里有两排药柜,是村民看病买药的地方。

马西村碑楼地有两通碑,一通记载着村里人下葬时,遇到一神人看见棺材往外滴血,那人蹲在地上看了看血便对主家说,此人还活着,主人打开棺材,果然人活着,于是立碑以记。另一通碑记载着一位孝义镇医术高超的韩姓医生,在马西看病不收钱,名声大振的故事。

医道流芳

名医传奇与传承

文倚村李唐是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写得一手好文章,有儿子李泮池、李清池。李泮池是一位名中医,附近村庄的人都找他看病,随叫随到,不计报酬。村里一直流传着李泮池给阎锡山的小老婆看病的故事。阎锡山15岁时就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一敬长女徐竹青结婚。29岁时,阎锡山成为山西都督,徐竹青也入住了太原的都督府。两人夫妻恩爱,婚姻十分幸福,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孩子。经医生检查,是徐竹青没有生育能力。后阎锡山娶了大同姚家角的许姑娘。徐一敬认许姑娘为干女儿,改姓徐名兰森。徐兰森先后生了四个小孩,有三个夭折,身体总是不适,请了好多大夫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人给阎锡山推荐了李泮池,李泮池多年在村里研究疑难杂症,果然药到病除。阎锡山给李泮池送了匾,还免除了村里的一些杂税。阎军一度不让村里聚集唱秧歌,但知道李泮池喜欢听秧歌后,对文倚村唱秧歌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李泮池之子李字忠别名许平峰,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先后在清徐中学、汾阳中学任职。

乐村楼上街有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大门上悬有三块大匾,格外引人注目。两块蓝底金字,分别书“妙手回春”“济世救人”,另一块红底金字,题“第十一人”。这是名医李文祯的宅院。李文祯继承了行医祖业,技艺高超,诊治伤寒、妇科病更为拿手,在文水、祁县、太谷、平遥等晋中一带享有盛名。清光绪三年(1877),祁县里村张员外家小女得病数月,虽经本县名医诊断,却不能确诊,便决定到乐村请李文祯。李文祯把脉后,便告诉员外实情。后来,张员外专程赶到乐村给李文祯送来一个50两的“镜”字元宝和锦缎数匹,这事传遍了周边县。文水县令杨恩溥也经常请李文祯看病,并赠“第十一人”匾额予以褒扬。“第十一人”意思是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名医,现在又出现了一位。从此,李文祯名声更大了,不仅在家看病的人排队,还经常外出行医。有时候坐马拉轿车回来,50两的大元宝往车轮下一塞,轿车稳稳地停下了,轿车上还放着一袋铜钱。于是李文祯的两个儿子李本立、李本荣开始修建这座三进宅院,所有用工都是当天结算工钱。

李文祯去世多年后,一天,外院突然来了一群人,只见一位白发老者带领男女老幼五六十口人,老者一声口令,所有人齐刷刷地跪在厅房前大院里,整整跪满了一大院,面北叩首祷念。而后老者向大家讲起了一些往事,原来是祁县里村张员外家后人,来祈拜李文祯。因为当年李文祯不仅去祁县给张员外的女儿看好病,后来还多次远赴祁县给张员外家人看病,身心疲惫得病而亡。张员外家族很觉愧疚,便带族人前来祭拜。

李文祯之孙、李本立之子李致祥也是妇科专家,人称祥先生,让他看病的人很多,有时候轿车、滑竿、推车之类从大门一直排到村东三眼阁处。民国后期,年事已高的祥先生,还经常坐在太师椅上,让人抬上出诊。祥先生的侄儿李春俊从民国后期开始行医。李文祯第四代孙李会昌,第五代孙李天刚、孙女婿郭志强也均为医生。

乐村太平街李家出了主治中医师李济生,他总结的“块”“痛”“痒”“热”“丹”“咳”“泌”“瘦”“疡”九字方针,写出了癌前症兆。他坚持早发现、早治疗、早转好的原则,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他德艺双馨,深得村民信赖。

韩村李培英、韩天富精通医术,经常给村民看病;张金凤、董大女、孟转玲均以接生为主,也通医术,主要以中医针灸为村民看病。村里有在马路上倒药渣的旧俗。据说,药渣被行人踩了,病人的病就被行人带走了。其实,在路上倒药渣是有原因的。传说,唐代名医孙思邈一次在路上看到一堆病家倒在地上的药渣,一眼便看出配药成分不当,弄不好会出人命。于是他立即查访到服药之人,重新抓药,救了那人一命。从此,一些人将药渣倒在路上,为的是万一吃错了药,可让良医识而救之。

上段村郝悦隆青年时期在太谷一家木工铺当木工。当时农村经常流行传染病,尤其是伤寒传染很快,死者甚众。见此情况,郝悦隆便弃工回乡,立志学医,济世救人。回村后他一边务农一边学医,清光绪十七年(1891)他自学成才,从此行医45年。他乳名学则,人称学先生。学先生医术精湛,经验丰富,尤其善治伤寒症和妇女病,对穷人经常不仅免费看病,还要送药。有一次去原西村给史兆瑞家孩子看病,看见他家连火都生不起,学先生看完病后,掏出几百铜钱留下让他家买煤烧。民国十八年(1929),全县闹灾荒,有许多穷人欠的药钱收不回来,学先生让儿子把没有收回来的欠条全部烧掉。

针药乾坤

济世实践与智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红十字会招募救护人员,在太原耶稣教崇实中学读书的西城籍学生李效育、王仪经考试被录取。从秦皇岛乘法国轮船到达地中海北岸的马赛。1918年战争结束后,李效育在祁县开设了春生医院,后迁太谷。当时晋中一带白喉病流行,李效育以马血清白喉抗毒素注射,治愈者甚多。王仪回国后在太原炮兵部队任上尉军医,后回乡开办诊所。村里还有王敬武,曾留学日本,是晋绥军军医,后也在村里开办诊所。

据说,西石侯村名医李伯佐号脉是个好手,能号出胎儿的月数和性别。李伯佐医德高尚,穷人来看病他总是少收或不收钱,深受村里人的爱戴。除了李伯佐外,村里还有李彩云、李继周、范喜成、谭连庆、段成荣。传说,交城知县得了个怪病,求医无数未能好转,听说西石侯有位名医杨二先生,便请他去医治,果然药到病除。杨二先生和知县提出要在文水和交城交界处修条堰,以缓解西石侯的水患。于是一条保护西石侯的闸板堰诞生了。西石侯乡绅李宝善很有威望,自己也懂医术,人称宝善先生,村里大事小事他都愿意帮忙。

西石侯村里有三位接生婆,她们是靳秃奶奶、可义娘娘、赖牛奶奶。她们待人和蔼,随叫随到,风雨无阻,有求必应,功德无量。靳秃奶奶曾得病去世了,亲友们看了最后一眼正准备出殡时,有人发现她动了动,马上背她到炕上。她真的起死回生了,而且又活了十多年。河西村里有两个接生婆,一个是姜柱的老婆,另一个是从杏花镇上庙村嫁给河西姜锡亮的褚玉英,人们叫她六婆姨。因为大多数的大夫都是男性,所以说村里妇女要生娃时只能够找接生婆或者是比较有经验的老婆婆。她们风里来雨里去,迎接着一个个小生命的诞生。

民国初,私评樊连科采用中医施治与白喉血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白喉病,效果极佳,治好了不少危重病人。横沟村里有两位中医很有名气,一位是李联义,不仅医术高,而且态度好,对穷人更不计较报酬,经常免费治疗,特别是治疗伤寒有其独门绝招,他还将自己的医术传给两个儿子李庆云、李步云。另一位是郭永祥,给村民都是免费治疗,他最拿手的是针灸,特别是妇女产后出血,只要一针便好。北白村王源永曾是私塾先生,也懂中医,经常给人看病。在村西北后街中巷路西有座三合院,砖雕街门朝东,东西厢房各两间,正房五间,中间的一明两暗是普善堂药铺。王源永曾召集修建文昌庙,他的大儿子王培铎负责购买和加工药材,二儿子王培鑑人称双成先生,是十里八乡都信得过的医生。在王家看病没钱买药的就记账,实在给不了钱的也就免了。由于王家行善积德,民国二十四年(1935)王源永去世后,葬礼办得很风光。平陶村里的王鸿藻是个中医,乡里乡亲有什么病痛都会找他号脉、抓药,有没有钱他都会热心对待。崖底村成守德、郝庆余、张凤楼是医生,成守德治外伤很有名。东夏祠郭建信、郭万富是中医,为村民诊治疾病。北夏祠崔彪是中医,给村里人把脉看病,后来迁到孝义村。穆家寨穆裕泰是位中医。赤峪村西的甘泉寺有名僧人,精通医道,附近村的人也来寻医问药。北张村阎良谋懂中医针灸,阎大柱的爱人是接生婆。南武涝王之诚是有名的中医。北明阳陈芝瑞是中医,在观音庙开有中医铺,把妊娠脉很准。曹家山曹仕寿在横尖天帝裕杂货铺当二掌柜期间,自学中医。他的针灸可以“烧山火,透天凉”,一针下去让你发热就发热,让你发冷就发冷。

沿磨村张克敏外号张一针,原来是个窑工。一天,他偷偷跑出窑在土堂山的南天门睡着了,梦见一位白胡子老人从身边经过。醒来时,身边有个盒子,盒子里放有两根银针,据说是一阴一阳。从此,他以行医为生。一次,祁县万财主家女儿得了重病,正准备后事。张克敏来到万财主家说他能让其女儿起死回生。一试,真的一针治好了。从此,张克敏就被称为张一针。万财主把女儿许配给了张一针,在东旧城村买了一条街,称之为张家街。

据清光绪九年(1883)《文水县志》记载:“清顺治十一年,瘟疫大行,南武等都至有灭门无遗者。儒医武承业晋风翔广用良药起之,全活甚众。”东庄侯宝泉是外科医生;侯锡珍懂中医,曾当过村里的书记员。西庄翟七则是名医,曾为慈禧太后看好了久治不愈的病,老佛爷赏了他黄马褂。西宜亭闫安居住在村阁儿底,曾在祁县学买卖。婚后连失三子,下决心投身医学,重点攻克中医针灸。通过本人钻研学习,很快掌握了中医针灸、脉相、妇幼科等医术,在南关一诊所坐堂行医。清代晚期,王家社名医赵克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一支银针救治过许多人,挽回了不少人的生命,但他分文不取,无论贫富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