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化

文水传统中医:千年智慧的传承与守护(下)

□ 梁大智

妙术奇方 绝活与传承密码

武良李家膏药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甚至远销山东、河北等地。在清朝咸丰年间,李家祖先李寿荣擅长医道,常外出行医看病,经他医治过的疑难杂症不计其数,邻近县乡广为传颂。据说,当时有位县太爷的家属身患奇疾久治未愈,得知李寿荣行医有道后,便差人把李寿荣请到家中。李寿荣果然药到病除,家属病愈。县太爷非常感恩并取重金酬谢,李寿荣谢绝。这一善行义举深深感动了这位县太爷,便将两张家传秘方赠送给了李寿荣,同时嘱咐他此方珍贵,万不可遗失外传,据此方可制丹丸或膏贴。此秘方一为万灵膏,一为万灵丹,由32味名贵中药材合成。李寿荣在此秘方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又增加了30味名贵中药材合成62味独家秘制膏丹。至此,李家神奇膏丹广传于世。万灵膏外贴,主治刀、枪、棍、棒等器械所伤,风湿病痛,内毒积淤肿痛、化脓溃烂等,愈后不留疤痕。万灵丹内服,主治惊风、痴呆,适用于小儿惊厥、抽风、睡卧不安等症。这两种神奇药品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从李寿荣开始便传承下来,由李寿荣传于儿子李夺元、儿媳文开贞;由李夺元、文开贞传给儿子李国珍、李国钰以及李国珍的媳妇文月英;文月英又传给儿子李九儿、李冬林。

新庄李汉史的父亲在交城老字号卫生馆做事,他们生产的五香调料面,创始人为明清时期著名学者、医学家傅山先生,他根据特定的气候环境、饮食口味、生活习俗,结合多种中药材药性和植物香辛料配比而成。据记载:“明代末叶,交城县城东街新立药店字号,取名卫生馆。其财东系傅山之亲戚,掌柜邀请傅山书匾,傅山慨然应允,当即研墨润笔,挥毫成书‘卫生馆’三个字。傅山六顾交城之际,借宿于药店,望管账先生面容憔悴,切其脉知其脾胃有疾,遂以十八味中药配伍成方,连服三服即愈。因其芬芳浓郁,美味适口,久而久之,人们由服之治病而演变为烹调佐料。”卫生馆五香调料面由佛教净土宗祖庭交城玄中寺周边特产花椒为主料,辅以八角、茴香、丁香、小茴香、高良姜等18种药食同源类天然植物香料,经古法炮制,通过磨粉、细筛、焖压等传统技艺精制而成,因而味道芳醇,味美浓郁,味厚持久。卫生馆五香调料面具有开胃、化涩、散寒、温中、暖胃、理气、止痛、去腥膻的特性,可用于炒菜、炖肉、调馅和调制各种凉菜、汤类、风味小吃等,长期食用具有调节脾胃、增强食欲、强身健体的功效。受父亲的影响,李汉史精通中医,妇科更在行。李汉史之子李仁智及孙李永昌继承了祖传中医,在村里为群众把脉看病。

石永村东街路南有座杜崇德二进楼儿院。杜崇德是文水、交城、清徐、汾阳、孝义一带颇有名望的人兽两医,人们敬称四先生,据说还在河南、陕西一带盐务局任过职。其父亲杜庆余为清末民初文水名医,其子杜贤晦民国二十六年(1937)毕业于太谷铭贤中学,一生潜心钻研中医理论,不断总结经验,把中医理论移植到兽医方面,总结出一套人兽两医的成功经验。村里裴世亮曾跟着四先生学兽医,也成为有名的医生,并培养出许多兽医。石永村西南湾有座韩家宅院,韩家祖上聪明能干,人称精瓜壳子,是这一带有名的中医。韩养奎继承了祖上行医的职业,在村里成了一名带有神奇色彩的中医,传说,他有时候扎针不是扎在人体上,而是扎在桌子上。

贯家堡有位张姓医生,人称忙财主,经常忙着给人看病。云周村赵席林懂中医,善针灸。城子村成文焕是位中医,常年为村里人把脉医病。渠玉莲、刘云仙、武叶则是村里的接生婆。新堡温敦不仅懂中医,还在太谷学过西医。张士林是位武术高手,在太谷学过形意拳,还懂中医针灸。武家寨村的武万昌、李玉真是医生,刘礼安的妻子会针灸,孝义村的王先生也常到村里给人们看病。根虎大娘、武瑞旺的母亲是村里的接生婆。东城程兆林、岳牛儿擅长中医针灸,程怀枝主治儿科麻疹。新立村王春良以行医为生,王增光受父亲影响也懂医,积极组织村里人接种牛痘,县里曾授予他“热心公道”大匾。王达也曾在村里为儿童接种牛痘。南庄王学温字子和,是位中医,医术高、医德好,特别懂得心理疏导,深得村民信赖。汾曲村王重贤懂中医,给人们针灸治病。刘家五大娘、立根大娘、亥成大娘是村里的接生婆。温云营王庆云是中医高手,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杨乐堡秦秀生是位名医,很多祁县医生看不好的病人都来杨乐堡投他看病,尤其是看妇科病最拿手。村里马金有会中医,据说去了马来西亚开了诊所。孟家庄孟宪斌是位中医,有一手治疗脉管炎的绝活,免费给人治疗,随叫随到。闫家堡王直亮是位中医,常给人免费看病。他当过村长,懂武术,在当地很有威望。下曲庄村曹清源是有名的儿科医生,特别是医治水痘更是一绝。苍儿会陈永福是村里的医生,山里有五十多种中药材,农闲季节人们进山去挖药材。

西明阳常广玉之子常学孔乳名立富,在京城经商期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在街头遭到洋鬼子的毒打,气愤地返乡回村,一边经营土地,一边为乡亲们看病。他信仰佛教,乐善好施,经常住在庙里,他佛号明修,号称“活神仙”。他为穷人看病从不收费,在行医实践中,渐渐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治疗烧伤、疮疡、皮肤疾病为主的常氏中医皮肤外科。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科,内容丰富,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其范围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特色专科等不同阶段。常氏祖传中医皮肤外科以《医宗金鉴》的《外科心法要诀》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纲领,治疗以内外并重,首辨阴阳为指导。外用以膏散为主,自炼丹药膏散,自研组方,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配方。

晚清时期,常广玉与父亲常顺活动于京城一带,形成了亦商亦医,耕读持家的严谨家风。第三代常学孔从京城返乡后在西明阳村一带行医,并研制了以治疗烧伤、疮疡、皮肤疾病为主的散膏剂。第四代常桂仙、常桂芬,自幼随父行医处理外科疾病,熟练掌握了家传散膏剂的配法和应用。常桂仙嫁北明阳陈国太,常桂芬嫁县城西街武秉红,两人均成为当地名医。第五代常运权承接医学家风,自幼学习中医外科,至今应用于临床,行医于西明阳村,专治烧伤、外伤感染、疖痈等疑难杂症。第六代常强、常岑,分别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和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随父亲推广应用八宝珍珠散、祛腐生肌散、桃花散、常氏烧伤膏等,常氏祖传中医外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被收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岐黄烽火

家国情怀与坚守

田家堡安施礼是位有名的医生。平遥达蒲李氏原籍陕西汉中,元朝有李实任官山西,遂落户平遥县达蒲村,清雍正年间李氏开始经商,据说,第一家商号是在达蒲村开设的西裕成颜料庄,经过乾隆、嘉庆两朝,商业利润有增。嘉道年间,在经理雷履泰的策划下,西裕成颜料庄适应埠际商业清偿需要,开始进行汇兑业务,日趋繁荣。道光初年遂将西裕成颜料庄改为专业汇兑业务的日升昌票号,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自从创立票号后,利润甚丰,财富骤增。李氏于道光三十年(1850)在达蒲村新盖高楼院三处,同时又投资新设商号十多处。李氏以日升昌和谦吉升票号为中心,在平遥县城设有日升裕、日升厚、日升通钱庄及日升布庄和日升货栈;在天津设有东如升等店。李氏所设日升裕、日升厚钱庄在平遥县钱业中,曾操纵行市,称霸一时。日升昌票号创始时,当家财东是李大全,李大全故后由其子李箴视主事,李箴视弟李箴言人称李二魔。李二魔得了瘩背病久治不愈,打听到田家堡名医安施礼,知道他看病有劫富济贫的习俗,便穿着褴褛,从庄稼地步行上门求医。安施礼边把脉开药边说:“看你穿着像个穷人,就给你开几副药好了吧,要是像达蒲李二魔那种有钱人,这病总得跑五六回,花一个金元宝才能好。”果然,吃了几副药后,李二魔的病好了。他让人用轿子抬着一个金元宝送到了安施礼家。安施礼看好李二魔的病,在平遥名气更大了,经常有人请到平遥看病。

孟姓是西宜亭主要姓氏,孟氏耕读传家,诚实守信,人才辈出。孟庶常,字吉甫,孟自得后裔,幼年在家庭书院受祖父孟承圣私教,本人自幼酷爱医学,12岁在家自学中医,刻苦钻研,博览医书。16岁开始给人看病,他一边看病一边在实践中探索,他以德行医,以仁交友,成为当地有名的中医。民国十四年(1925),应城内广顺兴药店特邀,进城坐堂。民国二十九年(1940),因支持抗日,给八路军伤员疗伤,被日军抓捕。出狱后,回村继续行医,并任村长多年。当时伤寒流行,他用中药看好了许多人,挽救了无数条生命。民国三十一年(1942)11月,日伪第五次强化治安,因孟庶常给抗日民主人士看病,被列入抓捕名单,后侥幸逃脱,出走北平。民国三十七年(1948),应文水城内北街广顺兴药店再次邀请,孟庶常到药店坐堂行医。

樊家庄拳师樊占魁的三儿子樊建德民国二十六年(1937)参加了文水游击队,任卫生员。民国二十七年(1938)为暂1师36团司药,后在晋绥西分区司令部当医生。

前庄古槐西边是一座四合院,正房和西房保存比较完好。正房是三间两房的砖瓦结构,西房是三孔石砌窑洞,东房和南房已成废墟。在正房墙壁上有明显的墨迹:“吉日甲午年秋八月初八再游前庄:旧事前庄赵姓家,百里香名布衣夸。一生医道山重转,针治百病赛佗华。——题神医赵升山。”字迹看上去笔酣墨饱,神气畅然、刚柔拙巧、雄劲有力。也许是为了押韵,把华佗写成了佗华。根据落款时间推算是2014年秋。是谁写的呢?落款写着“君思子”。为什么房主早已搬离,现在仍有人在怀念他们?原来,这两间正房住着赵高山、赵升山兄弟俩。他们的母亲是交城大营村人,是祖传中医世家。赵升山学得一手针灸技艺,一生行医不收钱,很多疑难杂症在他的治疗下好转,挽救了一条条即将逝去的生命。他还给十里八村的乡亲免费接生,遇到大出血,他一针下去便止住了,乡亲们都称他是神医。

赵高山的大儿子赵有和民国二十八年(1939)便参加革命活动,民国二十九年(1940)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八路军武工队队长,是交文支队的重要力量。据说,赵有和枪法很准,且双手都能射击,人称双枪队长。当时抗日政府驻扎在后山,因此前庄就成了抗日政府的前哨。在前庄的红鸡毛山上有一棵消息树,站在山上就能看到城门。放哨的人看见日军出城,便放倒消息树,八路军和老百姓就开始转移,前庄的群众常去后周山的山洞躲避。赵有和经常组织武工队锄奸、炸碉堡,前庄成了八路军的红色交通线。一次,赵有和带领战友们去平川执行锄奸任务,任务完成后他们又饿又累便在南徐村休息,却被敌人发现。战友们跑出村沿麦田撤离,当时麦子不太高,他们只能弯着腰跑,只要一直身,敌人的子弹就会扫射过来。一位战士牺牲时,把枪递给赵有和说:“枪不能丢下。”等到他们安全撤回前庄时,几位战士口吐鲜血,赵升山马上给他们治疗。赵家西房安有一口大锅,武工队出去执行任务经常晚上回来,只要听到村东有狗叫声,便开始点火做饭。有的战士在赵家一住就是三年。有时武工队隐藏在山中的古墓里,赵高山便一次次地给战士们送水送饭,赵升山给他们看病治伤。

抗日战争时期,东岩寺是八路军战地医院。民国27年(1938)初,文水县抗日游击大队改编为战动总会游击第一路纵队第三支队后,驻扎在中庄、程家庄一带。由于战斗十分频繁,生活环境恶劣,因而伤病员逐渐增多,为此支队领导决定组建战地医院,由在阎锡山军队做过医务工作的文水籍战士胡思俭筹建。胡思俭等带着从旧军队溃退时带回家的药物和简单器械,建立了三支队第一个卫生所,地点选在东岩寺。当时,常见多发病为感冒、肠炎、痢疾、疥疮、夜盲眼,猩红热、疟疾等,由于药品短缺,卫生所人员在当地群众指导下,广泛采集中草药,利用民间验方、土方治疗,以食盐水代替消毒水,将用过的药棉和纱布洗净,经过蒸汽消毒后重复使用。一般性的腹痛、腹泻利用步枪子弹的火药或自制鸦片酊止痛、止泻等。

守正开新

弘扬中医文化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文化。一是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在历史传承中,寓创造于解释,寓革新于继承,保证了中医发展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二是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中医理论的发展始终与临床医学紧密相连,强调和谐、互补,以解决实际健康问题为导向,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直观把握。三是有机的自然主义。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人体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四是运用超越空灵语言。中医在交流经验时常常运用象征、隐喻等方式,这是由于其对事物没有严格定义的概念,体现了中医文化空灵淡雅的性灵境界。

在实践中弘扬中医文化,抓好教育推广、医疗实践、文化传播、产业发展几个方面。中医文化在教育推广方面可通过多种创新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医文化。结合现代科技,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与人工智能(AI)技术;融入艺术与娱乐,创作中医主题的文艺作品,开发中医文化主题游戏;开展体验式教育,建立中医文化体验中心,组织中医研学旅行;跨学科融合教育,与体育、生物学科相融合,将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养生功法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引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利用社交媒体与在线平台,开设社交媒体账号,搭建在线学习平台。继续注重顺应自然、形神共养、动静结合、正气为本等中医养生理念;发扬中医独特的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诊断方法;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刮痧、强调养生预防等丰富的治疗手段。

要将中医文化与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运用中医诊断技术现代化,引入先进检测设备和传感器技术应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以及智能化生产,实现中医理论研究与数字化。只有如此,中医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破局重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