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小手套织就增收路 家门口圆了“创业梦”

——全自动编织机助力村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王燕燕在查看手套编织情况

全自动手套编织机正高速运转

编织好的手套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秋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柳林县穆村镇一手套加工厂里。“哒哒哒、轰隆隆……”此起彼伏的机器声格外热闹,几排崭新的全自动手套编织机正高速运转,一卷卷雪白的细线被匀速送入进料口,不到两分钟,一只纹路紧实的黑白相间的劳保手套便从出货口“吐”了出来,落在篓子里,等着被送往打包区。

“你看这机器多省心,几分钟就能织好一双手套,一天下来,一台机器能出一百多双手套。”村民王燕燕正站在两台机器中间,左手扶着线轴,右手轻轻调试着机器参数,目光不时扫过出货口的手套,动作熟练又麻利。“以前总觉得创业是件离咱农民很远的事,没想到现在守着家门口,靠着这几台机器就能挣钱,比干农活轻松多了。”

说起和手套加工的缘分,王燕燕打开了话匣子。近两年,随着孩子上学的学费、生活费逐年增加,仅靠家里的几亩地和打工的微薄收入,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想着咋能多挣点钱,既能顾上家,又不用跑远路。”王燕燕说,那段时间,她跟着村里的人去外地考察过不少项目,要么是投资太大,要么是技术太复杂,直到听说邻县有人靠加工劳保手套增收,才动了心思。

“一开始心里也没底,怕机器不好操作,更怕织出来的手套卖不出去。”王燕燕坦言,为了摸清门路,她专门去外地的手套加工厂打了半个月零工,从机器调试、线轴更换到手套质量检查,一步步跟着学。回来后,她又拿着攒下的积蓄,加上向亲戚借的钱,一口气买了5台全自动手套编织机,把自己的房子收拾出来,自己的手套加工作坊就算开起来了。

“刚开始就我一个人忙,早上8点就来开机,晚上10点才能收工,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王燕燕指着机器上的操作面板说,好在机器操作简单,认准几个按钮就行,比如紧急停机按钮,调整针脚密度按钮,练了没几天就上手了。后来,丈夫看她实在辛苦,也跟着学操作,现在一家人都能熟练管理机器,作坊的产量也越来越大。

在作坊的另一角,几名村民正围着工作台忙碌。有的拿着针线给手套锁边,有的把织好的手套按12副一组叠整齐,有的则将叠好的手套装进透明塑料袋,再封上口。“我家就在隔壁村,走路过来才5分钟,一天能挣80块钱,还不耽误回家给娃做饭。”村民李阿姨手里的针线飞快穿梭,说话间就完成了一只手套的锁边,“以前农闲的时候,我就在家看电视,现在能来这儿挣钱,心里踏实多了。”

王燕燕说,现在作坊里除了家人,还雇了2个村民,每天按工作量算工资,多劳多得。“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带着他们一起挣钱,我也高兴。”她拿起一只刚织好的手套,“你看这针脚多密,戴在手上结实又舒服,厂家每次来收都夸咱的手套质量好。”

据王燕燕介绍,她的手套都是固定卖给一家劳保用品厂家,厂家会派车上门回收,根本不用愁销路。“一只手套能卖3毛钱,一袋12副就是7.2元,一天最少100多袋,光销售额就有720多块钱。”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机器每天每台耗电3到4度,一度电5毛钱,5台机器一天电费不到10块钱;细线是从厂家进的,一卷能织20多双手套,成本也不高,除去这些开支,每个月能纯赚1万多块钱。

“以前家里种地收入时高时低,现在加上作坊的收入,不仅能轻松供孩子上学,还攒下了钱,把家里的旧房子翻新了。”王燕燕的脸上满是笑意,她现在又添了10台机器,准备调试好了扩大生产规模,再雇几个村民,让更多人能在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