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化

发展与壮大:在战斗中砥砺前行

——晋绥日报社:艰苦岁月里的新闻坚守与时代担当之二

□ 袁志钊

“游击办报”的艰难岁月

《抗战日报》创刊后,面临的是极为残酷的战争环境。在创刊的第一个年头,就赶上日军反复开展大规模扫荡,加之国民党的多次军事围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报社工作人员不得不“游击办报”。创刊不久,报社就数度转移,后来在黄河西岸神府县前杨家沟村建立了后方基地。在战斗紧张激烈的时候,为了保证报纸按时出版,编辑人员就渡过黄河在神府安营扎寨,战斗结束后再返回河东,就这样,以黄河为屏障,报社人员穿梭于黄河两岸,在黄河两岸游击办报。

每次转移渡河,报社人员都要经历一番辛苦。那时一遇日寇扫荡,就“坚壁清野”,报社人员把桌椅板凳藏进山洞,背上单薄的行装,挎上文具包和干粮袋,向黄河对面的安全地方转移。特别在冬季的反扫荡转移时,晋西北黄河两岸农村,一出门就是山,黄土高原的西北风,往往扑面而来,而河面上早已结冰,转移的工作人员脚下打滑,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有时冰层裂陷,掉进水中,双脚冻得麻木,不少人手脚患上冻疮。到了河对岸,没有煤炭和木炭取暖,只好七八个人挤在冷炕上和衣而睡,没有桌凳,墨水冻结,只得趴在房东的炕头写稿编报。据在《抗战日报》工作过的同志们回忆:“编辑同志们夜间睡在冰冷的炕上,人人缩成一团,这是最难挨的,长期营养不足,加上工作紧张劳累,有些同志积劳成疾,第一任总编辑、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赵石宾同志就是在日夜操劳、缺吃少药的环境下,在1942年3月30日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年仅二十八岁。”

生活环境艰苦,采访环境更为艰苦。深入前线和基层采访的报社记者,他们随军采访,往往黄昏开始行军,途中不得吃饭,不能休息,黎明到达宿营地后又要抓紧采访写稿。在游击区采访和遭遇敌人时,他们或者参加战斗,或者巧妙地躲过敌人,然后继续进行采访。采访完后,他们再返回驻地,顾不上休息,有的装好手摇马达和收报机,抄收延安新华社的新闻电讯,有的修改手头的稿件,有的撰写评论文章,一片繁忙景象。当时的许多期报纸,就是这样在战斗中编排出来,与读者见面的。

报社的发展与影响

尽管面临着战争与饥饿的威胁,但报社人员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使得《抗战日报》渡过初创阶段的难关,在晋西北大地站稳了脚跟。随着形势的发展,1946年7月1日,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抗战日报》改名为《晋绥日报》。从创刊到1949年5月1日终刊,报纸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时将近9年,共出版2171期。在这期间,先后有606名编辑、记者、报务人员、印刷工人以及出版发行人员在报社工作,他们在战火年代为办好这张报纸浴血奋斗、忘我献身,使《晋绥日报》从最初的每期2000余份增至后来的15000份,在晋绥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号角”“抗日旗帜”和“反映人民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