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旅游

马村故事

□ 梁大智

2021年03月31日 11:12:49 编辑:

光绪九年《文水县志》收录碑文《汉孝文庙长歌并序》,由武廷选撰文,碑文说:“郡邑中祠汉文帝者盖寡,而吾乡得其一。或云帝封代时,曾畜马於此,故村以马名,其建庙亦所以存遗迹也。”传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刘恒曾在子夏山一带招兵买马,屯兵练阵。由于这里林茂草丰,山清水秀,刘恒在此韬光养晦,蓄势而发,取得胜利。后入京为帝,成为汉文帝。汉文帝把他在子夏山一带演练兵马的校场之地称为马村。

宏大的洪福寺

原来,文水县孝义镇马村有一股泉水长流不断。而这股泉水的流向,给马村带来一系列有趣的地名。泉水从水龙王地下面流出,经过南池头、莲花地、马莲池、校场地、东南会、西南会、渡口、东南渠、西南渠,最后从南河湾流出。

马村村东有一条官道,是太原到汾州乃至经晋南到长安的必经之路,北通孝义市楼,南接上贤梵安寺,而官道西边的一个村堡就是马村。那时的马村四门规整,规模宏大。村堡东门是座二层楼阁,进村就是村里的东西正街。村东有一条东场街,有单独的围堡,东场门门口有一株大槐树。正街中心北面就是坐北朝南的孝文庙,对面的戏台就座落在正街上,街道从戏台下通过。正街南面是宏大的洪福寺。正街西面路中央有二层楼阁文昌阁,街道从一层通过。快到西门正街南侧有座老爷庙,坐西朝东,对面有戏台。西门同样是二层楼阁。村北门内还有座老爷庙,北门外有一高高的烽火台,当地人也叫土墩子,烽火台北面是一座三官庙。村南有魁星楼和南海大士庙,南门二层楼阁,南门外的地叫花园地,原来是一处花园。

洪福寺占地10余亩,是远近闻名的大寺。清光绪九年《文水县志》载:洪福寺“在城南十五里,唐元和年建,极宏敞,藏经十余柜,僧百余……”洪福寺山门朝南,上悬“南天门”,门外有一大照壁,照壁前两棵槐树。“南天门”两边分别塑有高大的四大天王。山门两侧有钟楼鼓楼,两根红色明柱。院里两株古槐,据说直径有六米,遮天蔽日。两面各拴一只铁狗,后来剩下一只了,传说有一只趁人不注意跑走了。正殿面宽三间,内塑法身、应身、报身三尊佛像,两面是铁铸十八罗汉。后面有七佛殿,东西配殿供奉弥勒佛和文殊菩萨,东西偏殿供奉千手观音和铁制南海观音菩萨。殿内九眼窑,是存储粮食的地方,地铺砖专家鉴定为唐朝之物。

村里流传着一个传说,当时程咬金是修建洪福寺的总监工,在修东西配殿时,请来了袁天罡和李淳风来建,中间搭起席棚子遮挡起来互相不让看。等修建完毕后,东西配殿修的都像天宫一样美丽。东殿是幽静而神秘的东海龙宫。一颗颗漂浮于空中的晶莹透彻的珍珠,散发出冷白的光芒,在照亮着整个东海龙宫的同时,给东海龙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雷鸣电闪腾蛟龙,翻云覆雨济苍穹。奇形怪状的珊瑚,来来往往的虾兵虾将,和东海各路神仙时而升腾于宇宙之间,时而潜伏于波涛之内。西殿是仙岛林立浮云而上的天宫仙境。穿越南天门,直达凌霄殿内。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有几根大柱,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又有几座长桥,桥上盘旋着彩羽凌空丹顶凤。星辰灿烂绛纱衣,金碧辉煌芙蓉冠。天妃悬掌扇,玉女捧仙巾。金阙银銮,七仙女戏仙浴潭;琪花瑶草,雷公电母逐九天。两殿看罢,程咬金竖起大拇指,连声夸好。

悠久的氏族文化

村里原来有武家、厐家、吴家、杜家等几座祠堂。村北还有座武家的九间堂,是武家进士家族的祠堂。武姓是马村的第一大姓,其次是厐姓。现代人很少用这个“厐”了,就连身份证上都用了“庞”。其实,厐字是姓氏专用字。传说颛顼后代的厐降氏族部落有以厐为氏,又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支庶受封于厐乡,子孙以厐为氏。

村西南有一道梁,南与上贤梁山脉相连,村里人把这里叫“人人地”。这里很多石人、石马、墓碑,是古墓地。当年西坡开砖厂取土时,发掘出很多古墓葬。有一块《维大唐武公墓志铭并序》刻于神龙二年(706年),墓主名武客,墓志称:“公讳客,字昆玉,并州文水人也。先苗古史,飞凤彩于鸣岐。下纂今书,启龟文于昌洛。”武则天曾得宝图于永昌洛水,故从文字间可以看出此人是武氏皇家之后。与其同宗的墓志铭还有武则、武道景等。由于古时清明上坟的人非常多,有人便在路边摆摊叫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固定的“清明会”。上坟回来的人们陆续到集市上去,显得非常繁华热闹。

在村西正街北侧,有一组厐家宅院。据传,厐氏是兄弟二人从河南迁到陕西华阴县,通过洪洞移民到了文水马东都,也就是马村,至今已在这里繁衍二十七代了。这组厐家宅院是厐祖箴家族的宅院,由三座二进制四合院组成,均为坐北朝南,每座的里院均为五间正房,三间东西厢房组成。东宅院是大门院,大门朝西开,外院是磨坊院和工房;西宅院是门楼院,门朝东开,东西两宅院中间有条巷;南宅院是门楼院,门朝西开,正房后墙紧靠东宅院,其外院西有柴院,南有谷场。厐祖箴曾在武汉汉口做粮油生意,娶过三个老婆,只生了女儿没有儿子,其兄弟生有四个儿子,便过继两个。这四兄弟中老四是天津市和平区南马路德华泰车行老板,老三也在天津开办粮油店。厐祖箴的叔辈出过一位进士叫厐士冠,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戌恩科殿试金榜,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13名,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是当时京城的文化名流,擅长书法,其书法作品现在仍见拍卖于各大拍卖行,卖价不菲。

神奇的“永泰堡”

出了马村西门的西坡上有座古堡,叫“永泰堡”,堡墙有七、八米高,城围四里,用黏土搅以熟石灰的灰土,夯实而成。这里地势非常高,可以避免水患,修筑高墙,避免外部侵扰。远远望去,俨然是一座巍峨的城堡。古堡有一门一街十巷十井十磨盘,只有一个堡门供出入,进入古堡是一条东西向大街,南北十条巷,每巷均有水井和磨盘。堡内有关帝庙、文昌阁、酒坊、祠堂等建筑。主街上残存着栓马石、石食槽、石狮子、石磨、石滚子等,每巷都有垛口高墙,大宅门院落,看得出当年永泰堡的富有和繁华。

村里人传说,永泰堡也叫武家堡,是从前姓武的一位大官衣锦还乡后,为武氏后人修的一处安全堡垒。堡内曾出过一门三进士。道光六年丙戌科进士武天弼,中第二甲第41名,授山东宁阳知县、商河知县,著有《宛尔堂吟草》《仙馆杂体诗》等。道光十三年癸巳科进士武天亨,中第二甲第13名,选翰林院吉士,授编修,考选江南道御史,迁都察院监察御史,出任山东青州府知府。光绪二年丙子恩科进士武达才,中第三甲第120名,被朝廷授湖南即用知县。武达才是武天弼的儿子,是一位文采飞扬,治学严谨的先生,中进士后曾在平遥超山书院讲学,并主纂了光绪七年《平遥县志》。

堡内有两座翰林院,南一巷是个武翰林院,坐西朝东二进制四合院,大门进来对面是照壁,东面连大门五间,院内有停轿处,二门砖雕垂花门,单檐硬山顶,雕有椽飞、栱式、花卉以及“福禄寿”三字,门上布满铁钉。里院正房五间,南北厢房各三间,均为垛口高墙,院内置有刀、棍、钩、叉。北三巷口是文翰林宅院,坐北朝南二进制四合院,大门外一溜牌厦,两侧石狮雄立。进来对面有照壁,南面是一排南厅。院内东面是磨坊院,有工房。西面里院是四合院,砖雕垂花门,两侧各一石狮。里院正房五间,一明两暗,西厢房三间,东厢房间半。东厢房南是二门,东厢房北的院内有一独立楼亭。正房上面是木构二层绣楼,院内置有金瓜钺斧朝天镫等执事。文翰林院北有一祠堂,祠堂后就是堡墙,上有文昌阁一座。在北三巷的堡墙上,神奇地长着一株旺盛的藤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村里老人们讲,原来翰林出入永泰堡都是走村里东西正街,因为翰林家生意兴隆,朱门秀户,在村中辈数较小,所以翰林走在街上很多本家长辈都得下跪拜见,翰林便在村南买了土地,另开了一条路,这样出入就不再扰民了。还有人说为了不扰民,当时建这座永泰堡采取的主要是夜晚施工。

晋剧界的“金棒锤”

马村钟灵毓秀,人杰辈出,文化繁荣。民国期间,当地秧歌盛行,村里面喜好秧歌者众多,涌现出了润禾、德宝、贵宝、马牛儿、二牛,以及男扮女装的丑维、海清、二黑则、疤五儿等一批票友。他们经常在本地和周边县演出,演出的剧目很多,《算账》《开店》《回家》等等。最有名气的要数润禾和疤五儿的《算账》,曾经在太原能连包三场。

要说戏剧界,马村还有一位红极晋剧界的人物,那就是赵廷杰。赵廷杰1886年出生,原籍文水县堡子村人,后迁居文水城内,又寄居文水县马村其妻武四女家中,人称润生师傅,中路梆子武场演奏员。尤其以演奏马锣出名,人送“金棒锤”的美称。润生师傅不局限于马锣演奏,后期的鼓板技艺也很出色,流水签子是最拿手的。润生师傅的鼓板以底儿、号儿清晰著称于世。

润生19岁时,就以惊人的马锣演奏技艺傲居群芳之首。最先住太谷乾梨园,以后接连在祁县的永霓园、徐沟的自诚园、榆次的双聚梨园、万福园等上路字号班打马锣,驰誉晋中。当时,场面上的名老艺人都要登报。如满堂的鼓板、油汉的铙钹、喜福的二弦、万金则的胡呼。润生师傅也是经常见报的人员之一,观众常为其叫好,润生的马锣名声曾轰动省城、晋中一带。

红色的记忆

抗日战争时期,马村洪福寺里还居住过八路军,在马村曾发生过一次八路军游击队伏击战。1938年8月1日,驻文水的日军米泽部队73人去了汾阳城。据我方侦察班长王世儒获悉,第二天下午要从汾阳返回文水。经游击队支队研究,决定在马村一带打一场伏击战。

8月2日晚10点钟,日军乘汽车进入文水地界行至马村时,发现横在路上的树障,顿觉情况异常。正在敌人慌乱时,我军杨文安营长发出了攻击命令,激烈的枪声打破了长夜的寂静。硝烟弥漫的战斗一直到次日凌晨1点多,我军大获全胜歼敌60余人,缴获机枪、步枪、掷弹筒等武器40余件。8月3日天明后,只有12名日军丢盔卸甲,狼狈不堪地陆续逃回文水县城。

解放战争期间,在永泰堡的南面,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这是一场抢夺夏粮的战斗。我军全歼敌216团,32名战士英勇牺牲。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代的变迁,马村的古寺古门已荡然无存,洪福寺已成平地,永泰堡也是断墙残垣。仅在省博物馆还保存着洪福寺的两尊仕女像,交城卦山还有洪福寺的七尊佛像。然而,马村的故事,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成为难忘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