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陵石狮
□ 韩 鹰
则天庙,位于吕梁市文水县南徐村。该庙始建于唐代,重建于金皇统五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唯一祭祀武则天的祀庙。庙内现存的一对唐代石狮,对唐陵和武周盛世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
2011年冬,在南徐村村东地下14米出土一对唐代石狮。出土时,两只石狮一南一北,相隔约60米,面东背西,每座通高4.47米,重26吨,狮身和底座皆用整块青石雕刻而成,体量宏大,雕刻精美。这一对狮雕采取蹲式,较为写实。它头披卷毛、张口扬颈、四爪强劲有力、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底座四周皆刻有祥云、仙鹤等吉祥图案,具有典型的唐代石狮特征,也是中国历代石雕中的巨制。经山西省考古所和多位考古专家认证,这对石狮属唐代文物,应是安置在武士彟陵墓——昊陵的石狮,是山西现存唐代石狮中最大的一对,充分显示了大唐帝国的强盛。这对石狮的出土,第一次以实物的形式佐证了昊陵的存在。
昊陵,为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的陵墓。公元635年,唐高祖驾崩,武士公式在悲痛中患病,呕血而亡,享年59岁,“遗令归葬文水”,时年十二岁的武则天护随回乡葬父,这是她第一次回到故乡。公元701年,武则天在并州文水的昊陵前立了一通高大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亦称“攀龙台碑”。据明代《永乐大典》记载,该碑高5丈、宽9尺、厚3尺,是古今第一大墓碑。全篇碑文长达6700余字,由唐代宰相李峤撰文,武则天的儿子相王李旦书写。攀龙台碑文中,不仅记载着武氏家族的姓氏起源与籍贯,还详细地记述了武则天父亲武士彟一生的经历。
石狮的出土对昊陵位置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相关学者推测,昊陵就在南徐村东,北至神堂会(中舍交界处)南至龙泉北,也正好在龙泉沟石虎沟之间,东至出土地,而那块史料记载中的天下第一碑就在南徐村与龙泉村的交界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