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剔花填白彩嘟噜瓶
□ 韩思元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发源于商代中期,但这些刚出现的青釉器物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所以被称为“原始青瓷”。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到东汉晚期,青瓷正式在浙江烧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制瓷业继续发展,青瓷质量又有了明显的改进,并烧成了黑釉瓷器。当历史进入唐宋时期,我国南北地区黑釉瓷器已形成了争相竟逐的局面,由于生产瓷器南方为龙窑烧木柴,北方为马蹄窑烧煤炭,所以生产出来的黑釉瓷器南方温润,北方光亮。
2001年6月,山西省孝义市兑镇中学综合楼修建时,出土了一件黑釉剔花填白彩嘟噜瓶,此器形主要流行于我国金元时期的北方地区,实用功能为盛储器,多装酒,习惯上人们称其为嘟噜瓶,可能是因为该瓶在倒酒时发出的“嘟噜、嘟噜”的声响而得名。该瓶高24.3cm,口径3.5cm,底径11.7cm,小菌口,丰肩,鼓腹,下敛,圈足,底施釉。该瓶用料精细,制作考究,器形规正。肩腹部装饰有两层环绕瓶体的蔓草主题纹装饰,中间被一弦纹隔开,主题纹饰下是连续不断的曲带纹边饰。该瓶剔划手法粗旷豪放、潇洒自如,纹饰布局严谨规整,繁而不乱,画面布局充实,主题纹饰突出,其制作理念处处求均匀,处处求饱满,使瓶体显的更加稳重美观。
该瓶其制作工艺和我国金元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它黑釉剔划花瓷一样,在胎体成型后,施一层含铁量很高的黑釉(有的在胎体上黑釉下施化妆土),在需要装饰的部位勾画出装饰纹样,用竹刀剔去纹饰以外的黑釉,特别的是把白彩(白色化妆土泥浆)直接填嵌到剔出的凹纹地内,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由于北方马蹄式烧煤窑的高温氛围,出窑后白地黑花十分明快光亮,黑白对比强烈。把白彩直接填嵌到剔出的凹纹地内,再罩一层透明釉的这种工艺和朝鲜高丽镶嵌瓷类似。
“镶嵌瓷”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朝鲜独有的民族特色,称为高丽镶嵌瓷,其主要的工艺是先在器胎上划出阴纹,用赭土或白土填平刻纹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烧出的镶嵌填彩呈现出黑色和白色的花纹。
“镶嵌瓷”这种工艺,其实是受我国战、汉时期错金银青铜器工艺影响发展起来的,这种工艺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瓷器的装饰技法中,只是沧海一粟,现在学术界一致公认朝鲜高丽瓷是受中国晚唐五代及北宋时期越窑、汝窑等瓷窑的影响,可是根据众多考古报告,当时剔划填彩、嵌粉工艺在我国已十分成熟,笔者认为这种工艺也同样影响了高丽瓷的发展。这种工艺传到朝鲜后,加入了其民族的审美因素,形成了其民族的风格。而这件黑釉剔花填白彩嘟噜瓶的这种工艺称“剔花填白彩”更符合中国传统命名,也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