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
苏秦合纵
□ 李 牧
苏秦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又一次周游列国。他先去赵国,被奉阳君阻挡,见不着赵肃侯。转而北上,去燕国蓟城,求见燕文侯。
燕国的官员们害怕苏秦得势,谁都不肯为他通报引荐。苏秦在燕国住了快一年,也没有机会见到燕文侯。自己带的钱都快花完了,幸亏一位客栈老板,借了些银子给他,勉强能够维持日常开支。
苏秦这下也顾不上自己名士的派头了,他准备自荐于燕文侯。有一天,燕文侯出来游玩,苏秦早早托人打听好,预先等在路旁,等燕文侯的车驾过来,他就大声呼喊,说洛阳人苏秦求见。
燕文候听到苏秦二字,非常高兴,急忙令人停车,对苏秦说:“几年前,先生曾上书十万言于秦王,我很羡慕,一直想向先生求教,却苦于没有机会。今日得见,实在高兴。”燕文侯也没心思出去游玩了,邀请苏秦一起回宫。
此时的苏秦,经过刻苦研习,谋略之术已登峰造极,他对天下大势更是熟稔于心,对列国君主的经历、个性、喜好等等,都揣摩得八九不离十。所以这次,他出来游说诸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去讲什么大道理。
他把各国的地理山川、内政军事、文臣武将等等这些客观事实,都拿出来对比,其中优劣历历在目,无需多言。对比之后,他再分析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出各种不同的外交策略,指出每种策略的优劣高下。他与列国诸侯的对话,都是根据对方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话术,或者激将,或者恭维,或者利诱,或者威逼等等,总会说到对方的心坎上,让对方喜欢听、愿意听。
他事实摆的清清楚楚,利弊分析的明明白白,最后得出最佳的策略。那就是:六国约为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对抗秦国。所谓合纵是也!
在燕国宫殿中,燕文侯就是这样,听到了自己想听的话,挑选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谋划策略,成为苏秦合纵的第一位赞同者。他现在只是担心,这个对燕国非常有利的战略计划得不到执行。他说:“只要先生能促成合纵,燕国上下,均听从先生的号令。”
苏秦大包大揽,说:“这个君上不用担心。此事,我来办。”
燕文侯大喜过望,当即拜苏秦为燕国客卿,组建了一个使团,派出最华美的车队,跟随苏秦出使列国,促成合纵大计。
苏秦首站就是去赵国。这次,作为燕文候特使,苏秦的气派可就大了,燕国使团的规格几乎可比燕文侯出巡。赵肃侯亲自接见苏秦。
苏秦这次更是轻车熟路,各种话术、沙盘推演,最后的结论呼之欲出,那就是列国合纵,以抗强秦,这最符合赵国利益。赵肃侯一听,鼓掌赞同。同样提出疑虑,不知其他诸侯怎么想。苏秦拍着胸脯,说这些都包在我身上。
恰好在此时,秦国攻打魏国获胜,又准备移兵攻赵。赵肃侯说先生先把这事处理一下。苏秦设法,帮助好友张仪入秦,并获得秦王的信任,张仪感恩苏秦,设法打消了秦王出兵的念头。
这下,赵肃侯对苏秦信心百倍,钦佩不已。赠送了苏秦大量的黄金玉帛财宝,并仿照燕国使团的规格,为苏秦组建使团,请苏秦代表赵国去游说其余诸侯。就这样,苏秦先后说服了韩、魏、齐、楚四国君主,大家一致同意合纵,约好在恒水会盟。会盟大会上,六国约为兄弟,互相照应,共抗秦国,有背约者,共伐之。六国君主一致推举苏秦为纵约长,同时挂六国相印,总揽合纵大计。消息传出,秦国为之震动,之后十几年间,兵不出函谷关。
恒水会盟完毕,苏秦欲归赵国,六国各派一支队伍护送他。一路上旌旗林立,富丽堂皇,排场之大,胜于诸侯,即便是以前周王出巡,也不过如此。
途径洛阳,周王听到消息,早早就派人远迎,赏赐苏秦珠玉黄金。苏秦的族人们也早就拜服在路边等候。苏秦的母亲拄着拐杖站在旁边,啧啧称奇,赞叹不已;妻子嫂嫂兄弟们都跪在路旁,连头也不敢抬。
苏秦不由得意起来,他看着嫂嫂,忍不住笑道:“嫂嫂,以前我回家,你连一餐饭都不给我做。这次,为何这么恭敬啊?”
嫂嫂低着头,回答道:“因为您现在位高权重、富贵逼人,钱多得花都花不完啊!”
苏秦听了,长叹一声,说:“金银多贵重,人情薄如纸。人若穷困,即便是父母亲人都不想正眼看你,何况其他人!可见人生在世,功名富贵岂能不取!”
苏秦让母亲和嫂嫂妻子兄弟等一起登车。回到家中,他拿出财物交给家人,嘱咐修建宅院。又取出黄金一百,派人去燕国,送给帮助自己的那位客栈老板。而后又给每一位曾经帮助过他的人,都赠送百倍的金银财物,一个人都没有遗漏。
某日,以前的一个随从来找他,说:“跟随过您的人,都有馈赠,为什么把我忘掉呢?”
苏秦笑道:“我并没有忘掉你。当年在燕国最艰难的时候,你舍我而去,拦都拦不住。不能同患难,焉能共富贵。故此不愿意酬谢于你。”
来人羞愧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