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文倚村的故事

□ 梁大智

2021年05月22日 17:55:27 编辑:

文倚村原名文峪村,也称文谷村,因靠近文峪河而得名。明末清初,修河筑埝,取其傍河之意,改成文倚村。

文倚村的由来

文倚村西原来是一条太原到西安的官道,村西的护村堰因栽满了柳树,村里人称柳儿堰,主要防御文峪河水患,堰外便是河滩。村北有护村堰,离护村堰300米处是二道堰,再往外150米是三道堰,主要防御涧河水患。

文峪河水流经文峪村数千年,这里的人们深受水患的侵害。为了防御水患,文倚村民在村北打了三道大堰。第三道堰在与武陵村的地界处。相传,村民因为防洪打堰,每年都要同武陵村发生纠纷,甚至对簿公堂。因知县庇护武陵村,每每都以文倚村败诉而告终。有一位在太原晋祠庙内做匠工的文峪村人,闲时常跟当地的一位绅士下棋。时间长久之后,得知其儿子是太原府的布政使,俗称藩台。匠工就把文峪村常因水患与邻村武陵村打官司之事说与他听,并请求绅士帮忙。绅士答应回去告诉他儿子,他儿子答应可以帮此忙。

过了一段时间,藩台大人乘坐轿车,来到文水县衙,门卫禀报后,知县出来迎接,请藩台大人上座喝茶。谈话中知县问到,藩台大人有何吩咐。藩台大人便说:“文峪村有我的一位深交朋友,今日特去看望,只是路过此衙小栖片刻。”那知县急忙差人准备午餐,藩台大人却推说,我要去文峪村看望朋友,不在这里用餐。不一会儿,藩台大人在知县的再三挽留中走出了县衙。

这位藩台大人告别了县衙之后,并没有来文峪村,而是直接回太原去了。那位知县回到县衙心想,谁说文峪村上面没有人,这多少年来文峪村与武陵村因拦水打堰闹个不停,武陵村人总说文峪村上面无人,原来太原布政使大人就是文峪村的后台啊。

待到当年雨季,再次因拦洪打堰文峪村与武陵村发生矛盾,两村人对峙的时候,知县亲临现场,叫来两村村长了解情况,武陵村村长口中念念有词,句句有理,不让文峪村打堰。这时知县生气地脱下手指上的戒指,扔到文峪村一侧的地上说:就在这一边打堰吧!于是文峪村的三道堰又垒起了高高的土堰。

文峪村的村长,请知县回到村公所,设宴款待,感谢县官大人秉公办事。吃饭期间,众人向知县诉说文峪村常遭水患侵害的苦衷,请求知县把村名改一改吧。知县思索一番后,就说:那就改成文倚村吧,倚傍文峪河,改善生活条件过上幸福生活。当时在场有文化的村人听后说,这个“倚”字取得好啊,这是告诉村人“大人可倚”啊,我们今后就有了知县这个靠山了。从此,文峪村更名文倚村,文倚村的水患也开始减少了。后来,流经文倚与武陵之间的文峪河水合道向南而行,逐渐远离文倚村。

神奇的玄钟寺

文倚村西北原来有座玄钟寺,因当时文峪河由村西北向东南流,有一年大水出岸将庙冲毁。据康熙五十二年(1713)《文峪村公记》中记载,有玄钟寺位于村西北角,舍基地陆亩,系南北位。相传寺内有正殿、偏殿,门口两尊大石狮,门对面照壁上一大佛字,门楼两边有钟楼、鼓楼,正殿后面有塔,整体建筑宏伟,松柏环绕,僧人众多。文倚村玄钟寺应与佛教净土宗创始人昙鸾有着较深的渊源,文倚玄钟寺和交城石壁寺、武陵梵天寺为净土三大寺。村民有“先修文倚玄钟寺,后修交城石壁寺,剩下的修了武陵村的梵天寺”的传说。

相传,文倚玄钟寺钟楼之钟,聘请一个高人所铸,人称金钟,所铸之钟一敲能传百里,太原可闻。在铸成之后,高人吩咐百日内不许敲钟。于是,高人走后人们静静地等待,但等到99天的时候,有人耐不住性子,用旱烟的烟锅头轻轻敲了一下,但响声宏厚,传了出去,远在数十里的高人听到响声后,哀叹一声道:“前人无信,后人无福。”在明朝后期,几经水患终将远近闻名的文倚玄钟寺变为废墟。寺内金钟掉落洪水中,深陷地下。数年后人们想将金钟挖出,在地下深处挖到金钟的上环,于是穿上绳索,数人往上拉,却纹丝不动。到了第二天却陷的更深,经过数日越拉越深,最后只好填土掩埋。

东魏兴和四年(542)昙鸾因疾故于平遥山寺,也就是现在的文水上贤寺,终年67岁。据唐代续高僧论记,昙鸾终日,幡花幢盖,高映寺院,香气蓬勃,音声繁闹。敕葬于汾河西岸的大陵文谷村,营建砖塔,并为立碑。

李氏家族的故事

村里流传着“四李三王赵金乔,二把胡(壶)儿一个高”。村里李姓最多,占全村人口的1/3。其次是王姓、胡姓等。有四大社坛,天合社、仁义社、中兴社、东头社。后来又增加了龙泉社、魁星社等。

李唐是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写得一手好文章。李唐生有儿子:李泮池、李清池。

李泮池是一位当地的名中医,附近村庄的人都找他看病。村里一直流传着李泮池给阎锡山的小妾看病的故事。阎锡山15岁时就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一敬长女徐竹青结婚。29岁时,阎锡山成为山西都督,徐竹青也入住了太原的都督府。两人夫妻恩爱,婚姻十分幸福。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孩子。阎锡山留过洋,见过世面,对此满不在乎。对妻子还像从前一样体贴与关爱。阎锡山父亲阎书堂知道徐竹青不能生育后,便逼着阎锡山再娶。开始,阎锡山死活不同意,阎书堂火冒三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能对不起祖宗吗?”于是阎锡山娶了大同姚家角的许姑娘,徐一敬认许姑娘为干女儿,改姓徐名兰森。徐兰森先后生了四个小孩,有三个夭折,身体总是不适,请了好多大夫都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人给阎锡山推荐了文倚村的李泮池,谁知李泮池多年在村里研究疑难杂症,手到病除。阎锡山给李泮池挂了个匾,还免除了村里的一些杂税。一度阎军不让村里聚集唱秧歌,他们知道李泮池喜欢听秧歌,所以,文倚村唱秧歌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李泮池之子李字忠别名许平峰,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先后在清徐中学、汾阳中学任职。

在观音街中部路南,有座李清池宅院,取名“未圆堂”。街门在院东北向北开,连街门有北房四间,南房四间,院里以西为上有西房五间。在院东有门与宅院东侧的场院相通。李清池192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法科,在太谷、介休等地任区长。后来弃政从教,当了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挺一带领工卫旅在文水一带打击日军,经同学推荐,李清池做了郭挺一的文职秘书。后来,当了我方村长,给八路军筹集军粮,制作军鞋。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捕,日军得知他大学毕业,逼李清池为他们工作,李清池宁死不当汉奸,被日军活活折磨致死。遇害前不久,他曾写了一段话:“三十一年,时局扰攘,军务倥偬之季。家居无事,斗室极寥,藏书翻遍,尤不足矣解意。草草劳人,莫为此甚。援捡旧籍,聊破清寂。消磨于腐化陈篇剪辑之中。谁又曰不宜?”李清池的爱人温桂英,小名蟾香,西旧城书香门第出身,太原女子师范毕业后在西城教书。其子李德元曾在19兵团政治部教导大队集训学习,是宣传科战士,1951年2月随19兵团入朝作战,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

郝氏家谱的传承

天合街东头路北有座坐北朝南的郝家宅院,是郝尚庆买的本家相连的两座宅院,去掉隔墙形成的大院。大院保留了东院的门楼,是砖雕垂花门,门上雕有各种花卉和“瑞气”二字。院内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七间。郝尚庆16岁去热河(今承德)丰宁县酒坊学徒,他聪明伶俐,第二年就开始帮账,第三年管账,后来成了带股掌柜。

郝家保存着一本1927年正月修立的《郝氏家谱》,该家谱写于1924年,书写完于1927年。家谱字迹规范,装订精美。家谱记载:“郝景昌,字子耀,晋阳中学堂毕业奖给岁贡生,升山西法政专门学校法律本科毕业。充天镇县管狱员,众囚赠缎匾一方,曰‘德重恩深’”又记载:“郝晃昌,字君亮,阳兴中学毕业奖给拔贡。充清源县第二区行政长兼警佐,省长传令嘉奖二次。成绩均异常卓著,故商民俱颂声载道。”

郝耀原名郝希伟,1918年生,1938年春参加八路军120师特务团。1940年春夏,参加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的教师工作。他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并担任教师小组长。1941年被教育科提任四区文教助理员。日寇“强化治安”后,为采取隐蔽措施,开展对敌斗争,随即将文教助理员转为一般教师。从此他更名为郝耀,以教师身份进行地下秘密活动。1942年暑假期间,日伪新民教育分会为推行奴化教育,强令文水平川教师进行日语训练。根据斗争形势的实际,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在“约法三章”的原则下,准于应付参加培训,以便用合法身份开展对日斗争,郝耀经批准参加这次日语培训。当训练将结束时,郝耀被日本便衣抓到日军司令部监禁。在敌人轮番审讯,残酷折磨后,惨遭杀害。

四个秀才一举人的王家兄弟

在文昌街中间路西,有王家宅院。王家五兄弟中有一个举人,四个秀才。老二王思恭是武举人,老大王思良、老三王思明、老四王思聪、老五王思贤号称四秀才。宅院坐北朝南,方形大门朝东,进去是一通道。通道北侧是东西两座四合院,西院门楼有匾题“武魁”,门楼两边各有倒座南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五间。东院门楼题“贡元”,门楼两侧各有倒座南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五间。王家宅院走出了不少革命者。

王思良生有王之宾、王之寰二子。王之宾曾在开栅任教,为贺龙中学输送了大批学生。王之宾生有王慎言、王慎业、王慎行三子。

王慎言又名王子章,懂得英语、日语等外语,曾任著名将领邓宝珊的秘书。邓宝珊是民国时期纵横西北几十年的智囊人物,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是西北军的重要将领。

王慎业化名王勉,1938年4月,抗日政府派工作团到三区改造旧政权,建立抗日政权。共产党员王勉曾任工作团团长,三区区长。后被日军抓捕宁死不屈,英勇牺牲。

王慎行又名王履亭,曾是傅作义部队营职人员,起义投诚后回乡在杭城、西城等地教书。

弓氏家族的革命情怀

弓汝锐太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加了游击队。晋绥八分区康世恩任专员期间,弓汝锐为司法科长。解放后任太原中级法院副院长、山西省高级法院审判长。

弓汝锐的弟弟弓仰中参加游击队,国共合作期间,打入阎军内部,为警备队办公室主任。通过交通员李如生单线联系为八路军提供情报。在徐向前带第一兵团围攻太原时,弓仰中利用他警备队的身份,为李如生提供了城防情报。此次战役,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3.8万余人,直接促进了大同国民党军的投诚和绥远国民党军的起义。太原解放后,上级征求弓仰中的意见,回乡当了教师。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倚村开展了扫盲活动,1951年3月,汾阳专署八县的扫盲现场会在这里召开。1953年9月,文倚村成立了高级小学,招收周围文水、交城的十五六个村的学生。文倚村十分注重文化学习,成为文水四大文化村之一。

1958年,从文倚村南的马道地到西城村南的退水渠开挖了一条潜流渠,改善了文倚村的盐碱地。20世纪90年代,文倚村运输业发展很快,全村汽车、拖拉机达到200余台,文倚村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