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旅游

吴村纪事

□ 梁大智

2021年06月23日 10:39:48 编辑:

明天启五年(1625)《文水县志》记载:吴村在丰吴都,属于武修坊管辖。清光绪九年(1883)《文水县志》记载,吴村在武丰都,属于善治坊管辖。

风沙刮出的经商之路

吴村的东西正街被称为圪留拐弯一条龙,南北有两条小巷,形成东西两个十字街。原来村东是汾河,村西是沙河。但吴村地势较高,只有村北老爷庙至北头影壁这一段建有护村堰。人们常说:“温云吴村,害怕刮风。”这里风沙较大,十年九不收,从春刮到秋。有时候一夜风沙把房门都堵上了。村子除了村东南,其他地方都有沙堆,有十四五个大沙堆。因此,吴村只有村东南能种一些麦子,其他地方种下麦子就被土沙埋住了。从吴村向北去温云的路,老百姓叫砂锅道。传说,有个推着推车卖砂锅的人在这条路上,曾被沙尘给活埋了。渐渐地,这一带就流传着:“碱信贤,穷吴村,塌了庙的汾曲村。”针对这种现状,有志者只能想办法走出去。

民国期间,吴村人外出经商以闯关东为主。马桂芳在沈阳银号做事,郭达朝、郭达仁在东北做生意,刘芝祥在海拉尔开中药铺,马礼在满洲里经商……

马桂芳是奉天(今沈阳)银号的二掌柜,在正街东路北有座四合院,砖雕垂花街门在院落东南朝南开,门上雕有精致的花卉图案,两边有石狮,门内有仪门。东西厢房各四间,正房五间。在四合院西是马家牛房院,大门进去西棚四间,正房两间。马家和刘家有姻缘关系,有刘家人也在这个院子里居住。

正街西路北有座坐北朝南的郭家二进院,大门在院落东南朝东开,东房连大门五间。院北有二街门通往里院,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六间。郭家祖上闯关东,赚了钱回来修的一座宅院。郭达朝也在东北做生意,其子郭守良是画家。郭达朝的弟弟小名叫虎儿,当年是八路军武工队的,机智勇敢,威震文水。

一次,郭虎儿被日伪军抓住让村长郭通宝辨认,郭通宝一口咬定说他不是他们找的郭虎儿,便把郭虎儿放了。后来有人说,明明抓到的就是郭虎儿,结果给放了。这话传到日伪军耳朵里,就把郭通宝抓了去,酷刑也没有让他屈服,又让他做苦工,到各村推磨儿。八路军得知这一情况后,连夜到各村发动全乡村长去联保,把郭通宝救了出来。郭通宝还保护过地下工作者宁启元。郭通宝的儿子郭仁十三四岁就跟着八路军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五机部任职。

“改门风”与他的《劝戒烟》

吴村有个秧歌高手马宏图,字如麟,艺名改门风。他出生时其父已经50岁,故起小名叫五十儿。因为他有文化,成了村里的秀才。他不仅能演会唱,还创作了不少秧歌剧。

马宏图出身贫寒,父母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他读完本村国民小学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不久其父病故,母亲又体弱多病,生活甚为艰难。他凭着顽强的意志读完了旧制三年高小课程,校长称赞他是高材生,村里人称呼他毕业生。马宏图少年时期,正值地方秧歌兴盛之时,从小受民间音乐熏陶的马宏图同秧歌有着特殊的感情。由于他生性聪明,又有文化,故无师自通,一听就会,到学校毕业之时,已会唱多种秧歌曲目。

为了赡养老母,年仅十六岁的马宏图到汾阳龙湾、石老村当了教书先生。他白天教书,晚上授徒传艺。他传授得法且演唱俱佳,故请他演唱和传艺者甚多。十多年中,他辗转文水、汾阳、平遥、祁县、太谷、清源、榆次等地演出授徒,逐步发展为以演唱和传授秧歌为生的职业艺人。

马宏图的秧歌擅长自编自演,现编现演。其演唱的秧歌剧目《换碗儿》,演唱十次十个样,现编的唱词,押韵顺口,形象生动。据说,马宏图在汾阳冀村唱《换碗儿》,有几个汾阳艺人商量说:“咱们把他的《换碗儿》给记下来。”他们赶到现场,正好演唱开始。他们挤到前台偷偷记录的行为,被马宏图发现了,结果他从上午唱到晚上,全是现编现唱,但内容也没有离开汾阳冀村。让几个汾阳艺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次,在西城村唱秧歌,舞台是用大门扇搭建的。马宏图一上台,就被大门扇上的门搭续绊倒了,台下的观众哄堂大笑。马宏图毫不慌张,爬在地上“啊呀”一声就叫起板来,他边往起爬边唱道:“老汉我今年七十出,走两步道儿不利索。搭台台的人儿坏了心,门搭续儿放在当当中,把老汉绊了一跤,你们心痛不心痛”。马宏图现编现唱,震得台下观众先是鸦雀无声,继而大声叫好。

马宏图不仅能演能教,而且是一个难得的秧歌剧作家。他编写了一大批优秀的秧歌剧目,其中有不少富有时代气息和教育意义的进步作品,如《水漫东村》《游晋祠》《九·一八》《逃难》《决心赶走小日本》《劝吃烟》《换碗》《卖柴记》《奶娃娃》等。这些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深受观众的喜爱。据他的徒弟们说,交城著名艺人圪抿壶演唱的《游全球》也是由他编写的。

《劝吸烟》后改名《劝戒烟》,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创作的秧歌名剧。他曾一度染上毒瘾,好心的妻子整夜规劝,喉干泪净,浪子回头。1932年正月,马宏图应邀到本县武家庄演出。夜里他想起妻子的深情和鸦片之害,激起了不尽的创作欲望,连夜写出一部感人泪下的《劝戒烟》。演出后,轰动全县,继而传入晋中各地。在很多地方演出时,全场观众为剧情所倾倒,倾然泪下,各地同行们争相学演并列为保留剧目,时至今日这部名剧仍在各地上演。

烙画葫芦成非遗

民国期间,吴村刘生明是个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兜售针头线脑、日用杂货,还有一种吴村的特色日用品,那就是葫芦水瓢。吴村田间地头,院前屋后,种植着一种葫芦,民国时期,仅仅是制作一些水瓢、酒壶之类。后来他们在葫芦上烫上一些文字或简单的花鸟图形。刘石安和薛改莲的吴村烙画葫芦协会成立后,使这一古老的技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使这平凡的农家瓜果登上了艺术的殿堂。

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是中国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寄寓吉祥、赐福、祝寿、镇宅的含义。吴村葫芦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国葫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葫芦产业是吴村一带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包括种植、加工、销售环节的完整产业链。烙画葫芦,是流传于文水县的民间工艺,这一技艺以葫芦为载体,以烙刻为手段,辅以针刻、彩绘、镂空、浮雕等工艺,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突出“以铁为笔,以火为墨”的艺术特征。应运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可以烙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达到艺术和自然生物的完美结合。凭借纯朴的感情和直觉创作,形成了葫芦工艺品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有“绿色工艺”之称。

吴村依托农户葫芦农产品进行艺术精加工,主要以针刻、烙画、彩绘、掐丝、堆彩、镂空、浮雕、推光漆等工艺技术,在葫芦上雕刻出八仙、罗汉、菩萨、八骏、五牛、花鸟、山水风光等吉祥艺术图案,产品玲珑剔透,惟妙惟肖,缩名山大川于盈寸之间,移嘉卉奇葩于掌心之上,刻人物形象于祥物之上,赏心悦目、养性怡情,可谓“胜于金玉”,堪称民间艺术一绝。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欣赏价值和社会价值。文水葫芦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乔家大院的

木匠领工

吴村有个非常有名的木匠叫杨若武,多年在祁县乔家大院当木匠领工,他运用混雕、剔地雕、线雕、镂空雕、贴雕等雕刻技艺装饰的古建筑,古朴典雅、富丽华贵,能够显示出木雕艺术在古建筑中所独具的装饰作用。雕工精湛、主题鲜明,让人惊叹不已,赞不绝口。据说,祁县北寺的木工活计就是杨若武做的,寺里的石碑上还刻有他的名字。

在近代商业史上,北方最善经营的首推山西客商,而山西商界最富盛名的,又当属乔家。清末,乔家在全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等字号200多处,有流动资金700多万两,加上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总资产达千万两以上。

杨若武诚实肯干,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年龄大了以后,他被聘到祁县渠家管事。杨若武在渠家经常照顾吴村人到渠家做工,每当农闲季节,村里人便通过他到渠家做活计,以补贴家用。就连不懂泥瓦工的人也给安排去做瓦工,反正东家要求每天上三排瓦,不能多了,怕活计快了影响质量,不懂的人做上几天也就做得像模像样了。杨若武对穷人很是同情,一天,他发现一个送猪肉的人从正门扛进来过称领了钱,却从后门扛出去又要从正门进来,他马上制止。结果听了那人的母亲重病在身,需要医治,便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