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初心·答卷

风雨家书读左权

□ 吕世豪

2021年07月04日 12:28:09 编辑:

引子

2001年5月,我在汾酒厂酒都宾馆接待了两位客人,一位是刘伯承元帅的儿子刘太行,另一位是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席间,我们谈论两位革命父辈在太行山区留下的光辉足迹,气氛极为融洽。

我轻轻抄起酒杯,将身子转向太北女士,说道:“左权将军牺牲之后,您的母亲曾在当年《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开头几句是这样写的:‘虽几次传来你遇难的消息,但我不愿去相信,切望着你仍然驰骋于太行山际,并愿以20年的生命换得你的生存,或许是重伤的归来,不管带着怎样残缺的肢体,我将尽全力看护你,以你的残缺为光荣,这虔诚的期望终于成为绝望……”。当我背诵到此时,突然有什么东西哽在了咽喉,全桌愕然,太北手中的酒杯也颤抖了起来。这时我也暗自叫苦莫及,后悔不该在酒席宴前去揭这块伤疤。然而,片刻之后,太北擦去眼泪,重新举起酒杯,说一声谢谢吕书记,想不到您仍能背出此话,随之将酒一饮而尽。

那日握别,我仍隐隐感到太北眼中噙满了泪滴。转眼到了第二年夏日,我突然收到北京一件邮品,拆开一看,竟是一本由左太北主编的《左权将军家书》,扉页是她的签字。透过淡淡墨香,我急不可待地将头埋入书中,随着书页翻动,慢慢走近了左权将军和他的家庭,轻轻地触摸了这位英雄将领的丰功伟绩,和他在婚姻家庭面前的高尚情操。

左权,湖南醴陵人,因家境贫寒,小时曾被母亲背着四乡乞讨。1924年,他到广州参加了革命,随后又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学员。第二年毕业之后,经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11月被选派到苏联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春,左权奉命提前毕业回国,参加了工农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工作。红军长征时,他参与领导红一军团并担任左翼前卫。左权曾披着毯子率领红军将士翻越雪山,并带头亲尝百草,找到30多种野草野蘑充饥,艰苦跋涉六天六夜穿越茫茫草地。

1937年8月,身为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又随朱德、彭德怀一起,率领八路军总部东渡黄河,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参与发动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和“黄崖洞保卫战”等著名战役。1942年5月25日,在指挥总部机关两千余人突破敌人的“铁壁合围”时,不幸饮弹牺牲于山西辽县(后改为左权县)麻田村十字岭,时年37岁。

左权生前酷爱读书,且勤于笔耕。清晨时,常常是警卫员端来热水,一再催促洗漱,忙于读书的将军总是说:"再看一页”,直到水冷饭凉他才匆匆洗脸就餐。晚上又总是熄灯号吹过好久,小油灯下不是批拟电文,便是看书写作。就在指挥“百团大战”期间,他仍旧写下《敌寇在华北之现行军事政策》、《战术问题》等多篇文章。同时,他还以顽强的毅力翻译了许多苏联红军的军事著作。到他牺牲时,除发表40多篇文章外,还有10多万字的遗著留在身边。

左权和刘志兰是1939年4月16日结婚的,婚礼在八路军总部驻地山西潞城县北村举行。朱德总司令是他们的牵线红娘,朱总在最早找刘志兰谈话时,曾有这样一段幽默而诙谐的谈吐:“打仗,我是总司令,你听我的;找对象,你是总司令,我听你的。不要以为总司令当介绍人,就委屈求‘权’了。”次年5月,志兰在总部医院驻地生得一女。彭总听说左权得一千金十分高兴,他向左权建议:“刘师长(指刘伯承)的孩子叫刘太行,我看是很有点纪念意义啊!你的小女孩叫左太北吧。”于是,左家千金也有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名字。

北北出生不久,“百团大战”便拉开了帷幕,整日忙于指挥战斗的左权将军,很难顾得上关心她们母女。在他胸怀中,展现的是数十万健儿、数百万群众四处出击,让敌人腹背受击、惊慌失措的一幅极其壮阔的图景!此时,他考虑到妻女总随机关征战转移有诸多不便,况且志兰生产后不断提起想回延安学习,于是经过商量,决定母女俩随总部机关一些同志返回延安。1940年8月,左权便在武乡县砖壁村口送别了仅在一起生活了3个月的娇妻爱女,行前还抱着不满百日的北北,与妻子照了唯一的也是最后一张全家福照片。依依惜别之后,只要有同志赴延,左权总要给妻子捎去一信,并带点衣物及食品药片之类的东西,以表对妻女的关爱之情。从1940年11月到1942年5月左权牺牲的前三天,在不足18个月的时间里,他总共给志兰写去12封信(其中一封捎寄途中遗失)。这位性格坚定理智且沉默严肃的将军,在家书的字里行间饱含了深厚的亲情爱情,和对将来团聚的强烈渴望,读来催人泪下。

那么,还是让我们拨开战争与岁月的烟云,去重读左权将军生命最后时光的这11封家书,并透过家书去感受一次这位伟人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吧。

在这11封家书中,几乎每一封信左权都要谈及战争与形势,都要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都要分析到将来的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但他说:“不管这种形势在一定时期内如何严重地发展,对我个人来说是没有什么的,你总可放心。”他甚至十分诗意地写到,在驻地的“院子里种了许多花”,“开得甚为好看”,“真是太幸福了”,“可惜是缺兰,而兰花是我所最喜欢最所爱的,兰恰离我在千里之外,总感美中不足。每次打开门帘,见到各种花的时候,就想着我的兰,我最亲爱的兰。”左权将军革命的坚定性和乐观主义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左权对爱女十分放心不下,每次去信均问寒问暖,无微不至。热了,他给寄去夏日的小单衣;冷了,他怕冻坏女儿的手和脚,嘱咐“不要冷着这个小宝贝”;过节了,他想象着自己的女儿“可能出席比赛”,“还可能获得锦标”;生病了,他又焦急万分,不断提醒,“急性痢疾是十分危险的”,“有了病必须找医生”。甚至连根据地自造的几盒饼干、别人送的一包糖果也舍不得吃,要千里迢迢捎给延安的北北女儿。读着妻子信中关于北北的描述,或看她们母子的照片,竟成了将军紧张战斗之余最快乐的享受,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起,能够听到太北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走,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一哭,真是太快乐了。”

自打妻子女儿离去,左权常常深陷寂寞和孤独之中,但他却这样安慰妻子:“在我俩分别的过程中,我并非不感到寂寞、孤独,有时更极想有人安慰,但我不以满足我之私欲来处理你的问题,我想这是夫妻间应有的态度。”短短数语,反映出左权将军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志兰结婚时只有22岁,有了孩子之后常常流露一些抱怨,发泄几句牢骚,但左权在信中除了解释与安慰之外,从来没有一句责难,且深深感受到了做母亲的艰难。他说:“自北北在你肚子里慢慢长大、出世,直到现在,我深感做妈妈的艰难,过去没经验,看得太简单,现在懂得了,母亲为自己的爱子爱女实在牺牲的太多了”,并以不能父尽职守而自责,不能帮助妻子而内疚。为了妻子的学习和进步,他将亲人送往延安,并多次在信中提出给孩子断奶,可以寄养在群众家中。就在去世前三天,仍青灯伏案写下了这样的决断:“如时局有变,你可大胆地按情况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我。”

左权将军生活上一贯艰苦朴素,同士兵一样吃穿,没有一点私积,没有任何财产,从不为个人打算,即使得一点稿酬也要交与妻子,给一点安慰。每次信中谈及自己,都是“我的一切均好,身体也好,勿念”。将军啊将军,你的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唯独少了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如此。

太北在此书的代前言中这样告诉父亲:“你对理想如此坚定,对家庭这样负责,你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足以为后人之楷模。”

结束语

1937年12月,左权在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同年9月,他也给叔叔写去一信,说:“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

初稿于2003.6

修改于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