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风箱情

□ 康瑞芳

2021年08月18日 11:11:07 编辑:

驱车前往碛口古镇,一路上孩子们欢声笑语使车内的气氛极其的兴奋,望着蓝的像海一样的天空,心绪也早已奔向梦中的碛口。

汽车在这条跨越4市17县的沿黄公路上急驰着,一溜的柏油马路,平平整整的,以前的商人们靠着驼队马车走在泥泞的土路上,费上个几天几夜,那种跋涉中的艰辛和劳苦是我们这代人无法想象的。公路两旁高低错落有致的房子,房顶上烟囱里冒出的烟火气息,庄稼地里一片绿油油的景色,使我浮躁的心,慢慢平静,贪婪地享受着片刻的惬意。或许是千百年来生活在黄河岸边祖辈们特有的乡土和风情让我思绪万千、留连忘返。虽然我没有在农村呆过,但是总有一股喜欢世外桃源和田园生活的喜好!我的孩子们自然更是不懂这些,望着他们的背影,我仿佛又回到了孩童时代,在奶奶家拉风箱的情景……

以前在临县不管城里还是乡村家家户户睡的火炕旁必定都有用砖或黄泥砌成的锅灶,并排过来放着一个风箱,砌垒的整整齐齐的灶台上坐着一口大大的锅,里面填好水以后,点燃柴禾或废纸放进锅灶口里面,右手拉风箱,左手添柴火。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它,在不大的临县城里可是不能或缺的物件。那么掌控它的自然是这个家的贤内助,我的奶奶。奶奶是个家庭主妇,她一辈子生养了七个孩子,全家十几口一天的吃喝用度,都得靠她计划好。在我的脑海中全都是她穿着老式的、传统的棉袄,头上戴着手工编织的帽子,腰里围着一个长长的大围裙,挥舞着铜质的锅铲,在方寸之间的灶台上演译着最平淡的生活,最琐碎的工作。奶奶一个瘦弱的婆姨把个风箱拉的呼呼作响,灶火里的水不多一会儿就沸腾起来,奶奶麻利儿的炒菜、下面,我站在边边上看着,手指头也不自觉地伸进嘴里抿着,奶奶回头一看,拉我过来说:“你呀,来拉风哈来”,我抱着玩玩的心态,迅速地坐在高高的风箱前,两个手把着把儿,用着吃奶的劲,使劲地拉着,风箱发出“呼嗒,呼嗒”的声音,好像在对我说:“小样儿,挺有劲呀”!饭熟了,大家伙儿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柴火饭,笑着谈着……

风箱在临县方言里也叫“风哈”,顾名思义,用来产生风力的设备,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构成,用手拉开活动木箱,空气通过进气口使风箱的皮袋 内充满空气,而且并不塌缩,再拉动将其内的空气压出,空气通过输风管进入炉中,这是官方的解释。最常见的一种是由木器、长方形活动木箱构成,用来鼓风,它的前面、下面和左面各有着一个小孔,长、宽、高都不超过100公分,风箱的拉手下面留着一个正方形孔,有一个“小门帘”一拉风箱,那“小门帘”,掀开一次,通过它带来的风可以使炉火旺盛,以此用来烧火做饭,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它很神奇,好像在变戏法,我甚至一度以为它是不是老鼠的家,那每一次掀开的“小门帘”好像是老鼠妈妈倚在门框上,凝望着它外出觅食的家人平安归来,但是每次都是失望,只有黑黑的、深不见底的“长洞洞”,后来长大一点了,慢慢知道就是那个“长洞洞 ”,把风送上灶壁入口通向灶膛,使奶奶做出了各种美食,老鼠一家的奇事已经越来越模糊。反之是只要我拉风箱,就有好东西吃,我最喜欢干了。再后来,就没有了风箱的足迹,每年过年回去总有一番失落,心想也是她常年在锅灶旁默默无闻、烟熏火燎的干活,没有那好看的装饰,一直以一身黑衣示人,难免让人忘却。但是谁又能感念它抚育大人孩子肚皮的艰辛呢?好像它干的一切是那么的理所当然,直到青丝变白发,曾经的孩子也有了孩子,才真正懂得它的伟大!

孩子的一声尖叫把我从回忆里拉回来,“妈妈看,黄河”,孩子们火急火燎的一窝蜂下车,瞬间不见了人影,我也跟着她们的脚步踉跄的跑到了黄河边,看着缓缓的流淌的黄河水,拔地而起的山,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一声声浪声,将我的心飘进了母亲的怀中,母亲用她的气吞山河之势领着我前进领着我奔腾,领着我感受母亲的豪迈。人们尽情的吮吸着黄河,吮吸着母亲的乳汁,他们渴望母亲的爱抚,他们需要母亲的滋润,黄皮肤、黑眼睛的我们,回归到母亲的怀抱,可以肆意的撒娇、扑腾,母亲只会微笑的看着她的孩子,温柔而恬静,她的孩子们是多么的优秀,自信、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突然间我又想起了风箱,匆匆把几个猴孩子交代给随行的亲朋,独自一人去寻我儿时的念想,走在碛口的街道上,一路上的景色自然是复原以前的繁华,美丽的碛口镇位于晋西吕梁山,黄河晋陕峡谷中部,临县之南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千年险滩”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黄河水自北而来,湫水以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形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这是历代文人对碛口最大的褒奖。我一路走来,古镇风韵、水旱码头、卧虎龙庙、黄河漂流、红枣园林,最终在“西湾民居”这个民宅里又看见了风箱,见着她,百感交集,风箱虽然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时代的变迁中,这种独特的制作手艺也面临着失传!但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手拉风箱,听着祖辈讲故事,是一代人儿时的乐趣,都成为记忆了。

她是那样的安静,静的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又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端坐灶前,看着世事变化,沧海变桑田,它的躯体是那样的笨重,样貌斑驳琉璃,与现代的灶炉没法比,但是它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风箱虽小,但她却像我们伟大的中华儿女一样继承了先辈的智慧和品格,曾经那段被枪林弹雨异国铁蹄蹂躏过的记忆已被历史深深珍藏,走过屈辱走过苦难的先辈们,用千年如一的信念凝聚成一面鲜红的旗帜,指引着祖国走向成熟,走进辉煌, 走向成功。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各项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在党科学、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条心,以昂扬的斗志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

风箱和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一样,带走了一些苦的、酸的泥沙,但永远不会带走的是内心的希望,眼前的风箱仿佛又闪动起火光,那火光里有奶奶的背影,有永远不会忘却的味道。我望着风箱,猜不出它吸进了多少故事,又排出去多少艰辛和苦难,在现代生活中风箱已经不存在了,将它的贡献淡化成了记忆里的冒着热气的美食。如今,它作为博物馆里的民俗物件,使人驻足留恋。祖辈在黄河边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凭着对黄河——母亲河的眷恋,不忍离开。“风箱”是一种乡情,一种依赖,凝聚着古老的文化,牵扯着不舍的亲情,一种祖辈的顽强和这黄河水一样的不屈与坚韧,是一份深深的、难忘的乡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