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安亭:吕梁走出的红色教育家
□ 实习记者 王卫斌
在吕梁山革命博物馆,珍藏着一本抗战时期创作出版的书籍——《中国历史讲话》,该书于1943年5月由晋西北行政公署翻印出版,书的作者是吕梁籍红色革命教育家辛安亭。辛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成长起来的教育家,是抗战时期延安解放区的老党员、教材编审专家。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党委书记、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是红色中国教科书的开山鼻祖,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两度主持兰州大学的工作,为兰大和甘肃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崇高风范。
辛安亭,于1904年出生在离石田家会镇沙会则村一个贫困农民之家,12岁时被送进家乡小学,后因家境贫寒辍学务农。16岁和19岁时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可以享受公费待遇的省立贫民高小和山西著名的进山中学免费上学,使他渡过了无钱上学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并接受了新文化思想,阅读了许多马列主义书籍,初步树立了革命理想。
1931年,他是当年山西唯一考入北京大学的学子,受到省县两级政府的资助。期间,他与同学组织了“宏毅读书会”,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发表了《胡适政治思想批判》等重要文章。他认为,如果不能解决农民的教育,中国的大众启蒙和文化启蒙是不可能的,他决心投身于面对劳苦大众的平民教育。1935年7月从北大毕业后,随即投身于教育事业。1936年,在太原师范学校任教时,国民党警察在搜查中发现他持有一些关于共产主义的进步书刊,将他抓捕入狱。被释放出狱后,他回到家乡离石。1938年,他冲破重重封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1939年2月,在周扬等介绍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毛主席、真英明、讲政治、论战争,讲得到、说得通、句句话、有证明,持久战、三阶段、求进步、克困难……”,辛安亭在延安编写的《抗战三字经》,成为当时中共中央党校、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32所延安干部学校学习宣传毛主席《论持久战》等抗日政策和教育农民识字的识字课本。辛老的事迹深深植入边区群众的心中,“边区有个林主席,编书有个辛安亭”在边区群众中广泛传诵。从1938年到1949年6月长达11年间,辛老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编写教材,编写了语文、历史、地理、自然、卫生等一大批小学课本教科书和通俗读物。《边区民众读本》《干部文化课本》《新三字经》《农村应用文》《日用杂字》《知识课本》等成为人们最为喜欢的书籍,陈列在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的《中国历史讲话》就是辛老这一时期编写的重要书籍。这些教材和读物不仅在陕甘宁边区通用,还流传到华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对解放区的普通教育起了很大作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的十一年中,他与社长兼总编辑叶圣陶先生密切配合,领导编写了新中国第一套全新的中小学教材,为新中国的教育做了奠基性工作。
“好儿童、在家庭,帮大人、做事情,腿又快、手又勤,眼又尖、心又灵,也抬水、也扫地,也烧水、也喂鸡……”,这首由辛安亭在跟随党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时编写的《新三字经》,成为当时平民识字班、冬学及家庭中的启蒙教材,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农村广泛流传,在建国后更名为《儿童三字经》,由多家出版社印刷发行数百万册,在建国十周年之际,该书被陈列在新落成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之中。
辛安亭先生是优秀吕梁儿女中的杰出代表,他从事教育工作长达五十多年,直至1988年12月病逝。他竭尽毕生精力,在编写教材和领导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教育理论,力求有所创新,用通俗易懂的三字经读物形式传播优秀文化,实现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他除出版《辛安亭论教育》《教材编写琐忆》《论语文教学及其他》等学术专著和十余种通俗读物外,还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为新中国的教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被誉为吕梁人民心中的丰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