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往事

办 报 五 年

□ 闫继烈

2021年11月23日 09:52:20 编辑:

编者按:今年是《吕梁日报》创刊50周年。50年来,几代吕梁日报人励精图治,砥砺前行,历经铅与火的淬炼、纸与笔的磨砺、屏与网的冲击,怀揣对新闻事业的挚爱,勇立潮头,执着坚守,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阐释党中央及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忠实记录吕梁大地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风起云涌,热情讴歌吕梁人民共创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为时代鼓与呼,与时代同发展,在吕梁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吕梁日报》创刊50周年之际,我们诚邀老报人、老同志饱含深情地讲述“我和吕梁日报”的故事,追忆与《吕梁日报》的过往情缘,并送上对《吕梁日报》的期许和祝福,以激励新一代吕梁日报人在新时代媒体融合的大潮中坚守初心、奋勇前行!

一九七五年八月,我正式到报社工作。

那时的报纸,叫《吕梁通讯》。试刊于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创刊于一九七二年四月一日。由许士英负责,和山西日报社下放来的几位同志一起办。我记得有许靖、杨君瑞、张宇、任子明、闫继尧、罗颂华、张子杰。开始为周刊,后来改为周二刊。我去的时候许士英已回到晋中,报社的十五人住在一号楼的几个房子里。地委任命我为领导组组长、党支部书记,党务、行政、业务都让我负责,相当于现在报社的书记、总编辑、社长。

虽说是个地委报社,编辑、办公、住宿、印刷设备条件极其简陋。我去后摆在面前的任务就是逐步改善这些条件。

《吕梁通讯》在离石城北门外征了三亩土地,已建起18孔窑洞,住进八户人家,但是没水、没电、没取暖设备,没院墙,没厕所,新建的窑洞由于建筑质量低,已成危房,开始裂缝,逼着我抓基建。那时军代表刚撤出去,地委会议特别多,每次会议都得参加。参加完地委会议,处理完编辑业务,得抓紧“修建”。请建筑公司派人给窑洞穿了钢筋,修了“爬山墙”,才使住房安全了。然后雇民工,修了围墙、厕所,新铺了自来水管,安装了电灯,使同志们有了个安全住宿处。

报纸在地区印刷厂印刷,印刷铅字不仅不全,而且磨损过度,印出的报纸有些字模模糊糊。经多次请示,地委副书记李玉明批准,购置了一付铜字模,这才取消了排一次版,印刷后拣字归字架一次的陈旧做法,缺下什么字,自己可以铸什么字。后来地委又批准给一些铅,解决了铸字缺铅的问题。

一九七六年是中国人民最为悲痛的一年,一月八日,周恩来总理逝世,七月六日,朱德委员长逝世,九月九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年之内,失去了三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缔造者,特别是继敬爱的委员长、总理之后,伟大领袖毛主席又与世长辞,人们都悲痛至极,也鼓起了无限的干劲,苦干一年。一九七七年一月一日将报纸办成周三刊,改名为“吕梁报”。后应中共吕梁地委王瑞生之要求,华国锋同志给“吕梁报”题写了报头,题写为“吕梁日报”。“日报”报头一下来,大鼓了地委办“日报的劲头”,更鼓足了我们报社同志的干劲,一年之内干了许多过去未曾想过的事。

为了办日报,首先得有办日报的人员。地委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抽调一批能办报的人员,指定由我提名,地委新书记王国英审查定案,地委组织部办理调动手续。先后调到报社的除已调回来的王雅安、杨小中外,又指名调来任怀勇、王焕奎、邸建基、周振义、衣乐玉、梁瑞林、闫电山、闫鸣顺、许海英、李旦初、唐政学,也有指名而未调来,顶替来了部分同志,如贾炎明、武俊建、孙承华、郝兴彪、张旭勤、刘来虎等,到冬季,报社增加至50人,其中领导组五人,总编室七人,政治组七人、农村组十二人,工商组三人、文教组三人、校对组八人,行政后勤五人。

在抽调干部的同时,我又到山西日报拜访学习了一回办日报的办法,请来了两位编辑同志帮助总编的工作。

其次,接管了印刷厂,把地区印刷厂,改名为“吕梁日报”印刷厂,经计委批准,招收新工人50名,全部是高中、初中毕业生,经过训练,可以上岗工作,印刷报纸及地区级的文件。为了适应日报的需要,我找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孙有余(原经纬纺织机械厂副厂长),经他帮助,由上海印刷机械厂订制了一套小轮转印刷机,全套机器共计十二台。另外增购了照相制版设备。

经地区计委批准,由财政拨给报社建筑费12万元。紧靠日报印刷厂,有建设中的散装水泥厂新建的一幢二层楼房,上下有扇形口窑洞20多孔,楼前面占有空地约三亩。我为了办日报需要,经协商,让散装水泥厂另选地建设,他们建筑二层楼共开支116000元,我把财政拨来的12万元建筑费全部给了水泥厂,买下了这幢楼房和占地,计划作为新建吕梁日报编辑楼和改建行政办公楼之用。

这一年,我吃在灶上,住在办公室,经过昼夜的紧张工作,一边办《吕梁报》,一边筹建《吕梁日报》,年底筹建已基本就绪。一九七八年元月一日,《吕梁日报》正式出版。

一九七九年春,山西省委决定:凡地、市、县级办的报纸,一律停办。就这样经过千辛万苦办起来的《吕梁日报》七月一日正式停刊了。

我到报社五年,是创办和主编《吕梁通讯》《吕梁报》和《吕梁日报》的五年,创建工作还没有全部完成,就接到了停办的命令,那么这五年的辛苦是不是白费了呢?以历史的观点看,一点也没有白费。第一、选拔和培养了一批干部。据杜志同志统计:从报社人员中提拔任命了县级正副职干部三十六人,副地级干部四人。有的同志初到报社时,还是公社的一般干部,有的是工人,有的还不是党员。在报社工作期间入了党,提了干,报纸停办后,报社的人员有多数人成了“抢手货”。地委给政策研究室留了四人,有我、任怀勇、王焕奎、周振义,由我任研究室主任。地级各机关提拔留用了十六人,其中有:李旦初、衣乐玉、许海英、闫电山等,派到各县七人,其中有邸建基、武俊建、梁瑞林等,后来周振义也派到了县上当了县委书记。省级机关也去了几人,如王雅安、杨小中、卫裕国等;第二、给日报办报纸打下了部分物资基础。如房屋、收报机、印刷设备、照相暗室设备、办公设备等;第三、积累了一些办报经验。我在《山西日报》十年,熟悉的仅记者工作一门,至于编辑工作,东一把、西一把,很不全面,很不系统。在吕梁报、吕梁日报这五年,编辑工作、记者工作,都得参与,还兼管支部工作和行政工作,还得过问校对工作,这是一门很重要而又很不引人重视的工作。在这五年里,积累了全面办报的经验。

摘自闫继烈《庚午忆旧》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