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往事

我所经历的那些事儿

——写在《吕梁日报》创办50周年之际

2021年11月25日 10:14:52 编辑:

□ 白玉生

前几天,彭斌社长来电,说今年是《吕梁日报》创办50周年,社里将举行一系列活动,让我写一篇纪念文章。我思考再三,回忆自己在报社工作的经历,写一篇短文,为《吕梁日报》50年生日献礼。

我于1985年从吕梁地委宣传部新闻科调吕梁日报社任副总编辑,1993年任总编辑,1997年主持报社全面工作,2002年任社长,2005年离开领导岗位,2011年退休,前后在吕梁日报社工作26年。

26年,我经历了《吕梁日报》由周三报到周四报、周五报再到日报的发展,期间经历的办报琐事不一一赘述,只谈我印象最深的几个片段。

其一,打破常规,进行人事制度改革。2000年前,报社的用人机制还是传统模式:进人靠调动,科级干部由领导班子研究任用,科室干部靠分配。这种用人制度制约了干部队伍的优化,也影响着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2000年,报社领导班子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对这种传统用人模式进行改革,在当时市委宣传部长朱锦平的大力支持下,报社开始实行聘用制。所有的职工均实行聘用,聘用期为二年。所有的科级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参与竞争上岗的科级干部要在全社大会上演讲,之后由全体工作人员投票,根据票数决定科长人选。所有科室人员实行双向选择,科长可以挑选所在科室人员,工作人员也可以自由选择科室。新进报社工作人员一律通过考试聘用。这项改革实施之后,科室干部明显得到优化,科室人员也得到优化。大家的工作热情高涨,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

其二,实行分配制度改革。报社是全额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由财政部门按国家规定拨付。工资的多少与员工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不挂钩,员工只要去上班,工资就照拿不误。怎么才能打破这种局面,让干得多干得好的员工工资拿得多一些,让他们的积极性发挥的更充分一些呢?结合报社的实际,时任总编辑郭晓频带队到省内几家兄弟报社考察,同时参考省外兄弟报社的经营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改革方案,决定实行效益工资制。效益工资改革包括三个部分,即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前两部分工资相对固定,每月变动不大,后一部分的效益工资主要取决于评选出的好稿、好版面、好插图等。编辑和记者创作的好作品多,效益工资就会很可观。这项工资分配改革,拉开了员工的收入差距,有效地解决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的问题,报纸上的好稿、好版面随之也多了起来,报纸的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从2003年至2012年,《吕梁日报》连续9年荣获全省一级报纸称号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其三,报纸广告经营机制改革。办好报纸,离不开经济做后盾。特别是实行效益工资以后,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撑。资金从哪里来?单靠财政部门拨款,显然力不从心。当时除财政拨款之外,报社的收入主要是靠报纸发行和广告来完成。而怎样扩大广告收入,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个问题,社领导班子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提出了向社会公开拍卖广告经营代理权的办法。代理人可通过公开竞标获得报纸的广告经营代理权,同时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的相关规定,如不准刊发虚假违法广告等一系列条款。代理人获得相关权利后,需向报社分期交纳广告代理费。这一改革措施实施后,报社的广告收入比过去有大幅提高。到2012年,报社广告收入突破300万元,有力地支撑了报社的改革发展。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改革并不算什么,而且也并非尽善尽美,可在当时大家的传统办报思路还没完全打开的情况下,酝酿和实施这些改革措施确实不是那么容易。改革的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但我也体验到了收获的乐趣。2001年1月,《吕梁日报》由四开四版小报扩为对开四版大报;2003年10月,山西省报业协会在吕梁召开“吕梁日报社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效益工资现场会”,对《吕梁日报》的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向全省报界推广这一经验;《山西日报》《中国新闻报》等多家媒体对《吕梁日报》的改革进行了报道,先后有省内外十多家兄弟报社来吕梁日报社考察。2004年,我个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报业协会评为2002至2003年度全国报业先进经营管理工作者。

回首过往,《吕梁日报》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当时报社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和努力奋斗,更离不开当时全社员工的鼎力支持。今年正值《吕梁日报》创办50周年,衷心希望《吕梁日报》越办越好,再创辉煌。

(作者系吕梁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