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访百处红色遗址看百村辉煌变化

让英雄故里的光芒更加闪耀

——来自文水县刘胡兰镇刘胡兰村的报道

2021年11月29日 17:03:06 编辑:

□ 本报记者 臧媛慧

自古英雄出少年。清晰记得今年5月份第一次踏入英雄故里——文水县刘胡兰镇刘胡兰村,在一个不起眼的巷子里,一扇泛旧的黑灰色木质大门顶部,挂着印有“刘胡兰故居”五个金色字迹的深蓝牌匾,穿过一条狭窄的小道,便是英雄刘胡兰生活过的地方,安静、肃穆。近日,记者又一次带着崇敬之心、缅怀之情来到这里,深入聆听历史的声音,了解英雄的事迹。

距离此处六百多米的刘胡兰纪念馆展馆区,是人们常常来学习、瞻仰的地方。广场纪念碑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熠熠生辉。历史仿佛回到1947年,刘胡兰小小的身躯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之下,牺牲时年仅15岁。她用短暂的一生谱写出永恒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丰碑,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英雄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1932年10月,刘胡兰出生在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刘胡兰故居,一张炕、一张小桌子、一个箱子,极其简陋。“这是姐姐出生、成长、学习和工作的地方。”她的弟弟刘继烈将姐姐的故事娓娓道来。

“我们一共5个兄弟姐妹,姐姐是老大,我最小。她从小就热爱学习,就懂得革命的道理。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她积极参加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贴标语、送情报,为伤员包扎伤口,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部队占领文水县城,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胜利果实。她积极参加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担任村妇救会秘书,发动党员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革命斗争让她成长很快,1946年6月她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

在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下,她不怕艰难险阻,传达党组织指示,组织群众掩藏粮食,配合武工队镇压了反动村长。但1947年1月,她不幸被捕。国民党反动派用大屠杀来吓唬她,让她亲眼目睹其他六名同志遭遇杀戮的残忍过程,但这却更加坚定了她的意志,她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并对敌人发出毫无惧色的质问:“我咋个死法?”

讲到姐姐的牺牲,刘继烈的眼里饱含泪水。他说,虽然姐姐牺牲时他还没出生,但姐姐的故事常常响彻耳畔。“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之下,姐姐年纪又那么小,但她不仅有坚定的信仰,对党忠诚,又有高贵的品质,面对死亡毫不害怕,她无愧于‘英雄’这个称号。”作为革命先烈的弟弟,刘继烈的一生,也践行了这样的信念。

如今,刘胡兰故居归刘胡兰纪念馆管理。刘胡兰纪念馆占地8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据介绍,建馆60多年来,已经接待了110多个国家的1700多万人前来参观瞻仰。

成星从2015年开始一直在馆内担任讲解员,她说从事这样的工作,感到很荣幸。“英雄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刘胡兰身上有着许多优秀的品质:坚定信念、不屈不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我一定会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

2009年,刘胡兰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现在的生活,真是幸福得多了”

刘胡兰村原名云周西村,位于太原、祁县、文水、平遥四县市中间交汇点处,距文水县城18公里,距太原市区65公里,东濒汾河、西接太汾公路。1971年云周西村更名刘胡兰村,面积56.4平方公里,现有村民2800余人,耕地3600余亩。2016年12月,刘胡兰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今年57岁的武金叶,是村里的一名乡医。在她的卫生所里,各项设施齐全,环境干净整洁。几位村民谈笑风生,有的在测量血压,有的拄着拐杖倚着床边坐着,还有的在咨询问题。武金叶说,平时工作也不忙,主要做些登记、看些小病。

回忆起以前的生活,她摸着身上的新衣裳说,那日子和现在真是不能比。“以前一件衣服穿好多年,缝满了补丁也没有换的;吃水,要走很长的路去挑水;冬天取暖,烧煤烧炭不仅费力还时暖时冷;路上不是土就是草,下雨天都没法走路,一脚下去拔也拔不出来。”

“现在呢,穿上了新衣服,咱也打扮得漂漂亮亮。村里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取暖用成了空气能,路也修得平坦宽敞,还天天有人打扫,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

她感慨道,现在的政策也到位,医保实现了全覆盖。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免费体检,项目还挺全,并且实行“一人一档”,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非常方便查阅,又保证了老年人的健康追踪。一旁的村民们应和着,纷纷赞叹如今的政策好、日子好。

下午4时许,冬日的阳光播撒着恰到好处的温暖。村里的文化广场异常热闹,村民们晒着太阳,或漫步、或下棋、或打太极、或带着孩子玩耍……

75岁的梁贵宝一如往常,沐浴着阳光。他说自己以前在大同一所煤矿企业上班,退休后一直在村里待着。因为常年工作劳累,现在腿脚不太灵便,但他仍坚持每天来广场散散步、唠唠嗑。

“文化广场修好四年多了,我家离这里不远,每天来这里走走坐坐,看着村里的变化一天比一天大,路面变得越来越好,商铺越开越多,村民的活动越来越丰富。我们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还能免费领到米和油。”他笑着说,“现在的生活,真是幸福得多了!”

一旁的石月明插话道,“以前经常挨饿,现在饭桌上的菜品是各色各样,营养又健康。你看沿街有100多家小型商铺,不远处还有一个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集贸市场,里面有400多个摊位,想要啥都能买到。”

“把村子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红色‘明星村’”

靠着刘胡兰烈士的“名气”,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光明笑言道,名气大了,压力也大。如何打好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建设和保留村庄原汁原味“两手牌”,是村党支部工作的关键所在。

既要看见美丽,又要留住乡愁。在镇党委的全力支持下,他们首先解决了村民的三大问题:出行、生活和卫生。硬化100余米街巷道路,进行沿街花箱、植树绿化,修建800余米下水管道,为各户接通集中供水,组织党员群众对村内卫生死角展开集中清理,在人流较大处安放垃圾桶……

经过多年的发展,村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白酒产业、养殖业、旅游业。目前,有中孚酒业、兰花青酒业、呈祥酒业等四家酒厂,解决了上千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有近百家村民从事养殖业,其中养牛者居多,养羊、养猪的次之。村里还完成了以刘胡兰烈士为主题的红色革命历史特色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旅游产业兴旺发达。

“养牛有困难,村里来跑腿。”养殖户段建忠去年才开始养牛,以前一直搞工程基建,积攒了一定的资金,又通过村里帮忙跑腿,从农行贷款30万元。他勤快、能干,将养牛业搞得风风火火,仅仅一年多,牛的数量从几十头增加到近300头。说到养牛的收入,他喜滋滋地说,今年一头牛能挣到几千元。

物质生活达标了,精神生活不能少。村里积极修缮文化活动中心,成立篮球队、舞蹈队、锣鼓队等,并不定期举行比赛,村民们参加活动的心劲儿越来越大。对待老党员,还经常给发放慰问品、整理房屋,让敬老孝老的良好风气在全村蔚然成风。

乡村振兴战略开辟了村子发展的新天地。如今的刘胡兰村,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旅游等事业全面发展,村子里一片热火朝天。“下一步,我们要用好胡兰品牌,不负英雄之名,将村子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红色‘明星村’,让英雄故里的光芒更加闪耀。”张光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