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苏海亮: 实至名归的“意外”状元

□ 本报记者 张娟娟

2021年11月30日 09:42:19 编辑:

9月18日中午12时,苏海亮参加完第二届吕梁市职业技能电工组比赛,没有在现场多做停留,径直回家了。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成绩没有过高的期待,再则是备战半个来月,着实有些累。

下午2点乘单位的接送车刚进公司大门,就有同事兴奋地围过来:“第一名!第一名!我们的第一名回来了!”

苏海亮一时不知所措,内心兴奋激动的同时又涌起一些难以置信,极少看手机的他盯着公司群内同事们转发的成绩单愣神许久:“我居然是第一名?原来我这么厉害!”

这次职业技能大赛中排名第一,荣获“吕梁技术状元”称号在苏海亮自己看来是“意外”,但是,在同事们的眼里,这完全得益于他自身的努力、勤奋与坚持,这个“状元”实至名归。

现年36岁的苏海亮初中毕业后再没上过学,可是,他心里一直有个念头:要有一技傍身,以后好有口饭吃。

2003年,他想去一家个人电机维修店当学徒,当时店里有一位河北籍师傅,好赖不愿意收年轻小伙当学徒,担心愣头青不踏实、没耐心。当时19岁的苏海亮并不气馁,天天往店里跑,主动端茶倒水打扫卫生,看见师傅需要啥就连忙递上去,他的勤快和有眼力见最终打动了师傅。成为学徒后,苏海亮抓住机会,只要没事就找师傅讨教,搞不明白就一直问,对师傅教的实操内容反复练习,他的好学和认真让这位师傅刮目相看,也是这股勤奋专注劲,让他的电工之路越走越宽。

2005年,苏海亮应聘到大土河公司焦化一厂当机电维修电工,第一次走进车间他看着那么多新奇的新型设备顿时傻了眼。好在公司有专业的师傅带,在3个月的学习阶段,每天一上班就跟着师傅在车间里转,认真地熟悉每台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只要有电气设备出现故障,他都主动跟着师傅去处理。对不明白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下班后拿着电气图纸的构造原理图、接线图、设备布置图不停地琢磨。

“你看什么看呀,那些图纸是你一个初中生能看懂的吗?”“你就装吧,能学会接线已经不错了,拿个图纸每天看来看去的,你能看懂吗?”面对一些不理解的言语,苏海亮从来都置之不理。他坚持笨鸟先飞,他相信勤能补拙,他坚信只要肯专研,就没有学不会的学问。

“在我前进的路上,不仅要感谢给过我帮助的领导、师傅和同事,也要感谢大家的鞭策,正是这样才使我坚定勇气去挑战自己想做的事,而我要做的只是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特别是同事们,他们现在都很支持我。”谈到偶尔的不被理解,苏海亮黝黑的脸庞上满是真诚和释然。

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海亮很快就胜任了岗位工作,并能独当一面处理电气设备和系统故障。2007年,苏海亮自己也当起了师傅,他将自己积累的维修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新进员工和缺乏维修经验的工人,使每位员工都能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次维修任务,因为他深知过硬的电气设备维修技术对公司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在这次比赛前,得知公司要选拔技术能手参加技能比赛,平日里低调谦逊的苏海亮自认为并不够格,但是身边的同事都认为他在行,积极鼓励他报名。他没料到自己不仅从公司的100多名技术骨干中脱颖而出,被选送到离石区参加比赛,还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全市技能比赛,最终斩获“吕梁技术状元”。“天道酬勤,这是苏海亮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和勤奋,得到的相应的收获。”苏海亮的公司领导说。

苏海亮将获奖的喜悦第一时间分享给自己的母亲时,母亲既激动又惊讶:“我孩居然获得了状元?这状元可不是轻易得到的,平时付出那么多,值得。”

苏海亮的两个孩子看见爸爸的荣誉证书,爱不释手地拿起仔细翻开摆放在家里的书桌上,小心翼翼地拿过爸爸的绥带披在身上,开心地边跳边说:“爸爸,爸爸,我们要好好学习,以后也要当‘状元’。”

苏海亮平日里踏实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时刻透露着工匠们共有的匠人精神,也成了身边同事和孩子们最生动的教科书,这种工匠精神也必将一代代传承下去。